长篇报告文学《太行门卫》连载(30):八方来归

空谷闲云

<p class="ql-block">长篇报告文学《太行门卫》连载(30)</p><p class="ql-block"> 孔令贤 著</p><p class="ql-block"> 第二篇 摇 篮 曲</p><p class="ql-block"> (昔阳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 红色襁褓</p><p class="ql-block"> 第三节 八方來归</p><p class="ql-block"> 诚如磁铁效应,在皋落,抗日大旗树立,万众归心,八方来仪。</p><p class="ql-block"> 县城沦陷前,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到县城,武家坪人李端亨坐不住了。这个师范毕业生,其时任县实验小学校长,门生、同僚众多。几番思考之后,毅然辞去校长之职,将全家从县城8里外的老家,迁至50里远的偏僻山村山掌避难。而他怀着满腔抗战激情,只身跋山涉水,奔赴皋落,寻找出路。</p><p class="ql-block"> 在他前后,家住县城及近郊的一大批小学教师、青年学生,孙家吉,李再珠,刘哲,李书早,等等,或携家带口,或三俩结伴,难舍故土,憧憬未来,自然也有对未知世界的迷茫,亦步亦趋,朝县东南隅皋落方向狂奔。</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注重气节,有家国情怀。“士可杀不可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来的铮铮铁骨一脉相承。不甘心在敌人的屠刀下苟且偷生,当亡国奴,阶下囚,过屈辱的生活,更不愿哪怕被胁迫为敌服务,助纣为虐。失节,变节,乃奇耻大辱。无疑,抗日政权是他们心中的圣洁之地,正义所系,希望寄托。</p><p class="ql-block"> 于是,古镇的大街小巷,远近的山庄窝铺,不乏这群落难者的身影,被称作流亡人员。</p> <p class="ql-block">  黄岩底战斗前几日,在成批的逃难人群中,城郊河西村一户举家混杂其中。老者肩背布袋,喘着粗气。年轻汉子挑着装有锅灶、家什的担子,赶着毛驴,驴身上驮着鼓涨的布袋,满脸汗珠,不时吆喝各有所负的女人、孩童紧紧跟上。百余里路程,当天难以到达。出县城30里,一行人在凤居旅店歇了一夜,次日一早又踏上艰难的征途。沿途逃难的人们不可能知晓,他们正是昔阳抗日政府重要干部宋志兴全家——父亲宋乃金和母亲,两个兄弟及妹妹,媳妇,儿子。</p><p class="ql-block"> 宋志兴那年22岁。出身农家,却天生聪颖好学,17岁考入山西省立第一国民师范。太原求学五年,受“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掀起的抗日热潮激励,加入牺盟会,并在斗争中入党。“七七事变”时,他正在阳泉担任牺盟会特派员。两个月后,奉调昔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工作。 </p><p class="ql-block"> 家有抗日人员,是敌人首要迫害对象,家人也不愿沦为被胁迫的工具,牵连前方抗日的亲人。日军侵占县城风声趋紧之时,宋乃金牙一咬,走为上!一个拂晓时分,这个老实本分的庄稼人亲手锁上故居街门,悄悄带一家老小,走上逃亡之路。</p><p class="ql-block"> 这一走,就是八年。</p> <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底,李一清受薄一波指派,自太原来到皋落,组建晋东游击队。时日不长,一个被“绑架”参加革命的故事在皋落一带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 传说中的主人公叫宋乃瑞,一个地主家的千金。</p><p class="ql-block"> 县城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后,城南隅的南关胡家沟一处豪华宅院,一天夜晚,忽然走进几个商贩模样的人,扬言要找宅院主人宋立志。</p><p class="ql-block"> 正是兵荒马乱时期,县城戒备森严,搜查甚紧,不速之客突兀到来,令这位坐拥几百顷土地、十余座商铺的地主兼资本家有点心怵。但他担任南关街街长,有人来找也属常事,便整整衣冠,走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走到跟前,宋立志陡然发现,来客为首的竟是他的妹夫李一清。</p><p class="ql-block"> 宋立志将客人让进客厅,命人把大门紧紧锁上。他深知,李一清为日伪军抓捕的共产党要员,对外不得不有所防范。</p><p class="ql-block"> “哥,乃瑞到皋落的事,你们商量得怎么样了?”</p><p class="ql-block"> 李一清刚坐下,便直奔主题。</p> <p class="ql-block">  宋乃瑞是宋立志女儿,在太原读中学,"七七事变"后休学在家。15岁的大姑娘,亭亭玉立,知书识礼,李一清有意引领她走革命道路,为刚刚兴起的昔阳抗战事业增添力量。此前,他曾将此意书面告知宋立志和宋乃瑞,均没有回音。</p><p class="ql-block"> 宋立志踌躇半天,说,“兹事重大,待我们好好商量商量再说。”</p><p class="ql-block"> “当前,抗日就是举国大事。日本鬼子已把屠刀架在我们脖子上了,守土抗战,匹夫有责,还商量什么!”李一清态度坚决,言语铿锵。</p><p class="ql-block"> “抗日可是杀头的大事啊,小儿年幼,又是女子......”宋立志仍然不允。</p><p class="ql-block"> 李一清有点生气,“乃瑞有知识,我相信她也有觉悟。大敌当前,不抗战,必遭蹂躏,二者必居其一。”</p><p class="ql-block"> ‘’要不,问问小女的意见。”宋立志有点妥协。</p><p class="ql-block"> 宋乃瑞被叫来了。客厅里,灯光下,一朵玫瑰花璀璨绽放。</p><p class="ql-block"> “乃瑞,跟我到皋落参加抗日,考虑得怎么样了?”</p><p class="ql-block"> 毕竟在外读书多年,姑娘倒直爽大方,“姑父,抗战的确是大事,念书时就有同学参加了抗日工作。可是,前线艰苦,俺年龄小,离家远……对这事,嗯,俺还没有拿好主意。”</p><p class="ql-block"> “只要你愿意就行。至于工作,就跟着我干。你还信不过姑父?”李一清顺水推舟。</p><p class="ql-block"> 接着,转脸对宋立志说,“孩子的事,你就不要阻拦啦。”</p><p class="ql-block"> 宋立志“啊”“啊”两声,不再言语。面前是强势的共产党人,咫尺之外日伪军控制甚严,这个精明透顶的地主兼商人宁愿选择息事宁人。阻挠抗日,当汉奸,毕竟是罪孽深重、肮脏透顶、遗臭万年的角色。或许,他也有依附共产党大官,来回通吃的考虑,谁能说得清楚!</p><p class="ql-block"> 李一清指示随从人员,带上她一块走!</p><p class="ql-block"> 原来这几个“商贩”是穿着便衣的游击队员,身带手枪。</p><p class="ql-block"> 宋乃瑞初到皋落,哭过,闹过,甚至不吃不喝。出身于富贵人家,过惯了优渥光景,小小年岁的她不习惯新的生活,想家。李一清也不迁就,不照顾,每天照样给她安排工作。乃瑞心灵手巧,能写会算,样样事情倒干得有板有眼,条理分明。</p> <p class="ql-block">  几个月后,李一清率领部队离开皋落,索性将乃瑞交给县抗日政府。</p><p class="ql-block"> 宋乃瑞就这样走进了抗战队伍。后来入了党,成为抗日政府一名负责干部。</p><p class="ql-block">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几波移民潮汇聚皋落,昔阳的抗战事业因之绰约多姿,波澜壮阔。</p><p class="ql-block">(下一篇:《太行门卫》连载(31):彭真与昔阳第一党支部)</p> <p class="ql-block">作者:孔令贤,山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大寨沧桑》《超越昨天的辉煌》《回望昨夜星》《漫话大寨文化》《孔令贤散文选集》《守望树》《难民村的时代脚印》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