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过留名 ,雁过留声。人名作为符号化的身份标识,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动物主要依赖生物本能(如气味、声音、外形特征)进行个体区分,而人类通过语言创造的“名”,使个体身份抽象为可共享、可传承的符号,形成了基于社会文化的身份识别体系。</p> <p class="ql-block"> 在汉语中,人名是泛指所有指代人的名称,其最核心、最正式的表达是“姓名”。姓名被用于诸如身份证、户口本、合同、公文等场景。</p> <p class="ql-block"> 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说文解字》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生亦声。”</p> <p class="ql-block"> 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均含“女”旁,与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特征高度吻合,被认为是母系社会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由袁义达、邱家儒编著、江西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是中国姓氏文化的权威工具书,收录的近2.4万个姓氏,约40%可追溯至上古八大姓。</p><p class="ql-block"> 上古八大姓奠定了姓氏体系的基础,其衍生姓氏构成汉族姓氏的主体。</p> <p class="ql-block"> 黄帝和炎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生于姬水,以姬为姓;炎帝长于姜水,以姜为姓。《百家姓》中508个大姓中,411个直接源于姬姓,占总数的82%。</p><p class="ql-block"> 不过,上古八大姓是周朝以后基于传说的追溯性表达。周王室自诩为黄帝后裔,以姬为国姓,是姬姓衍生能力强大的直接原因。</p> <p class="ql-block"> 姓也叫姓氏。不过,在中国古代,“氏”和“姓”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甲骨文中没有“氏”,它产生于战国时代。“氏”在战国文字中像一根木杆上面有样子怪诞的龙蛇状图腾。“氏”字的本义就是“宗族的称号”。</p><p class="ql-block"> 氏形成于父系社会,是贵族阶层用来区分家族分支的标记,多与封地、官职、居住地、职业或祖先谥号相关,其功能主要用于“别贵贱”。</p><p class="ql-block"> 在先秦时期,姓是大宗族的总号,氏是小宗分支的称号:孔子姓“子”(商王室后裔),氏“孔”(源于祖父孔父嘉),名“丘”;屈原姓“芈”(楚王室姓),氏“屈”(封地“屈邑”),名“平”。</p><p class="ql-block"> 秦汉以后,中央集权制取代分封制,姓氏逐渐合流,统称“姓氏”,不再区分贵贱。氏的功能消失,姓成为家族血缘的唯一标识。</p> <p class="ql-block"> “名”者,“明”也,是用于区别“我”和他人的分际。《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部落时代,人们生活在封闭的熟人圈里。白天,人与人的相互识别仅靠形体足矣,但到了晚夕便需要“以口自名”。</p><p class="ql-block"> 已故旅居马来西亚学者萧遥天所著《中国人名研究》被认为是该领域的开山之作。他认为“以口自名”一说只是“名”出现的第一动机。人类摆脱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共产社会,进入相对富裕的私有制时代,是“名”出现的第二动机。</p><p class="ql-block"> 从这种意义上讲,“姓”是公名,名是私名。姓出现于母系社会,名是农业时代的产物。“姓的使用比名占先了一段颇漫长的时期”(萧遥天语)。</p> <p class="ql-block"> 当下,人们在初次见面时少不了相互询问对方的姓名。“请问尊姓大名”,免贵姓X”是客套话。“请问你叫什么名字”也不鲜见,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名”与“字”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p><p class="ql-block"> 名是出生时由父母或长辈所取,是个人的正式称谓,用于自称、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等场合,以及官方记录等。</p> <p class="ql-block"> “字”是个形声字。《说文解字》曰:“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宀”俗称宝盖头,通常代表房屋。乳这里不是名词乳汁的意思,而是作动词生育。孩子在屋里出生后由母亲哺育抚养叫字。</p><p class="ql-block"> 古代“男子20而冠,女子15及笄”,意思是说男子到20岁、女子到了15岁要行成人礼,可以结婚成家生儿育女,担负起家庭的责任了。</p><p class="ql-block"> 古有“生而名之、冠而字之”的说法,是说人生下来就要取名,行成人礼后方可表字。</p><p class="ql-block"> 字通常用于平辈之间或晚辈对长辈的称呼,以表示尊重和亲近。在社交场合中,人们互相称呼对方的字,显得礼貌而文雅。</p> <p class="ql-block"> 字可由父母或自己起,在语义上是名的延展。延展的方式或“同义互训”,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或“反义相对”,如韩愈字退之("愈"进/"退"平衡);或“连义推想”,如李白字太白(“白”让人联想到太极白昼);或“引经据典”,如曹操,字孟德(“操”与“德”出自《荀子·劝学》“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p> <p class="ql-block"> 成年人除了表字外,还可取号。《说文解字》把“号”解释为“痛声”。“号”的本义是痛苦的声音,即人在疼痛或悲伤时发出的呼喊声。需要指出的是,“号”在表达这层含义时读作“háo嚎”。</p><p class="ql-block"> 人的“号”读“hào”,取其“记号、称号”之意。</p> <p class="ql-block"> “号”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既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战争频仍、秩序混乱,政治环境波谲云诡的时代。很多才华出众、抱负远大的人或在政治舞台上遭遇挫折,或对动荡不安的局势感到厌倦和无奈。他们选择在世外隐居,达成内心的宁静,以其隐居之地取号,寄托情怀。比如,生活于战国时代鬼谷先生,本名王诩,因长期隐居于鬼谷山中,便以“鬼谷”为号。</p><p class="ql-block"> 唐代以后,取号成为文士的一种风气。宋代以后,士大夫也竞相取号,以显示风雅。</p><p class="ql-block"> 东晋诗人陶渊明因住宅边有五棵柳树,以“五柳”为号;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阳香山 ,自号“香山居士”;北宋文学巨匠苏轼贬黄州时垦荒东坡,自号“东坡居士”。</p> <p class="ql-block"> 在当今世界,姓名是每个人一出生便可获得的身份标签,于是常有人自嘲:“我虽非名人,但也有人名”。放眼全球,195个国家中有172个立法规定新生儿需在90天内登记姓名。在中国,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户口登记条例》等法律法规,新生儿出生后 1个月内(部分省份放宽至3个月),父母或监护人需向户籍所在地派出所申报户口并登记姓名。不过,在姓名出现之初的先秦时期,华夏大地上只有王公贵族才有完整的姓名,以此来彰显其身份地位、家族传承和特权。奴隶或底层民众只可能有一个简单的称呼来供主人使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少数平民可能因获军功、被招贤等原因受氏,但秦汉以后姓氏向底层民众的制度化普及却不是一种权利获得,而是政府出于对平民精密治理的需求,说白了,就是政府通过姓名的普及准确地登记人口信息,掌握人口数量、分布等情况,为税收、征兵、徭役等提供依据。</p><p class="ql-block"> 从本质上讲,平民获得姓名的进程,是国家权力穿透宗族屏障、直达个体的人身控制史。</p> <p class="ql-block"> 我在叙述普罗大众获得姓名权的历史时,之所以使用“平民”而非“百姓”一词,是因为在先秦时期,“百姓”和“平民”并不相干,相反它是“百官”的另一种说法。现如今,非富非贵无职无权的阶层被贴上“百姓”标签,不是因为我们可以和百官平齐平坐了,而是“百姓”一词悄然完成了一次语义变脸。</p><p class="ql-block"> (图片取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