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为证——小浪底、挂壁路、红旗渠的当代“移山”史诗

开心姐姐

<p class="ql-block">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豫晋交界的黄河干流,是一座集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发电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自1991年动工,历时11年建成,其大坝巍峨壮观,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工程创下多项世界纪录,不仅是黄河治理的关键工程,更是彰显人类改造自然魄力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本来,我们的河南之行有参观小浪底这个项目,由于河南大风,景区关闭,没能成行。4月14日,一同开启河南五日游的伙伴们大多都返回湖南了,我们9个来自湘乡的朋友意犹未尽,选择继续留在河南。4月15日,我们来到小浪底,那浩大的工程、壮阔的水域,在眼前徐徐铺展,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震撼人心的力量。站在那里,风轻轻拂过脸颊,仿佛能听到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回响。这次小浪底之行,真的是不虚此行,给我们的河南之旅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p> <p class="ql-block">重新接手的导游徐婷在车上给我们介绍河南景点。</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的时间不对,若是6、7月份来,就会看到小浪底开闸放流的壮观美景。只能拍张照片来以此为证了。</p> <p class="ql-block">漫步小浪底桥上,脚下河水宛如一条澄澈的丝带,缓缓舒展于青山环抱间。粼粼波光下,圆润的鹅卵石与摇曳的水草清晰可见,偶有细小鱼群游过,搅碎满河细碎的光影。远处的水利枢纽工程静默伫立,与两岸苍翠的山峦相映成趣,微风拂过,水面漾起层层温柔涟漪,将天光云影揉碎成点点晶莹,静谧中流淌着岁月静好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当地村民向我们介绍小浪底建设、使用情况。</p> <p class="ql-block">这栋房子本来是白色墙面,日积月累的扬沙放水,便成了这个样子。</p> <p class="ql-block">峭壁上的村庄——郭亮村的由来</p><p class="ql-block">郭亮村的由来与历史传说紧密相连。东汉末年,连年灾荒,加上官逼民反,太行山区农民郭亮揭竿而起,反抗朝廷统治。官府派兵镇压,郭亮凭借太行绝壁天险,率部凭借易守难攻的地势与官兵周旋。后因寡不敌众,郭亮采用悬羊擂鼓之计迷惑敌军,率部转移。此后,人们为纪念郭亮,将他曾驻扎生活的山村命名为“郭亮村” 。历经岁月变迁,这个隐匿于太行深处的村落,不仅保留着古朴的风貌,更因挂壁公路闻名于世,成为展示坚韧精神与自然奇观交融的独特存在。</p> <p class="ql-block">通往郭亮村的盘山公路(挂壁公路在另一边)。</p> <p class="ql-block">郭亮挂壁公路位于河南新乡辉县郭亮村,是镶嵌在1700米南太行绝壁上的“人工天路”。1972 - 1977年,13位村民仅凭铁锤钢钎,在40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历时5年多凿通1250米长通道,外侧开凿35个天窗。这条凝聚着村民血汗的公路,打破了郭亮村与世隔绝的困境,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不仅是连通外界的交通要道,更成为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吸引无数游客领略人类挑战自然的非凡魄力。</p> <p class="ql-block">这是郭亮村96岁的老村长申明凯。申明凯1958年入党,是拥有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他担任郭亮大队大队长。彼时郭亮村交通闭塞、极度贫困,村民生活艰难。1972年,在支书申明信带领下,申明凯与“十三壮士”等村民,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耗时5年凿出1250米的挂壁公路,让郭亮村与外界相连,开启发展新篇。</p> <p class="ql-block">拜访96岁的老村长并与之亲切交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同行的刘哥,紧握老村长的手,感动得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彼时的八路军办事处</p> <p class="ql-block">老村长家的陈列室。这一张张照片彰显着申明凯和他的勇士们排除万难,奋力拼搏的愚公精神!</p> <p class="ql-block">夜宿郭亮村民俗清香苑</p> <p class="ql-block">郭亮村的夜晚</p> <p class="ql-block">坐在清香苑的阳台上,感慨万千:现在的郭亮村早已今非昔比。</p> <p class="ql-block">旅游不忘打太极拳</p> <p class="ql-block">郭亮村的早晨</p> <p class="ql-block">谢晋拍摄由潘长江、郭达主演的电影《举起手来》时在郭亮村住过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郭亮村村子的房屋依势而建,青石垒墙,蓝瓦盖顶,古朴自然。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也成为众多影视剧的取景地,有“华夏第一影视村”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郭亮村挂壁公路,指尖抚过岩壁上深浅不一的凿痕,仿佛触摸到半个世纪前开山者的热血与坚韧。洞外绝壁千仞,太行山脉的雄浑壮美尽收眼底;洞内光影交错,人工开凿的天窗将日光引入,与当年油灯的昏黄在想象中重叠。很难想象,在没有现代化机械的年代,十三壮士仅凭血肉之躯与简陋工具,硬生生在悬崖峭壁间劈开一条生路。这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曲镌刻在山体上的奋斗赞歌,让人由衷感叹人类在困境中迸发的无穷力量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当双脚实实在在踏上郭亮村的绝壁挂路,内心的震撼与感动便如汹涌潮水,一波接着一波。这条挂在峭壁上的天路,像是一条蜿蜒的巨龙,硬生生地在万仞绝壁间开辟出前行的通道 。</p><p class="ql-block"> 行走其间,手指轻轻抚过粗糙不平的石壁,能真切感受到当年开凿时的艰辛与不易。每一处凹凸、每一道裂痕,都是郭亮村村民们用生命与汗水镌刻下的印记。他们没有先进的设备,仅凭一锤一钎,一寸一寸地向大山要出路,这份坚韧与执着,这种战天斗地的精神,怎能不让人由衷地佩服?</p><p class="ql-block"> 站在壁路的观景台,眺望远方重峦叠嶂的山峰,心中满是对郭亮村村民的敬畏。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人定胜天”的信念,这不仅是一条连接外界的交通要道,更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永远屹立在这片土地上,激励着每一个到此的人,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都不要放弃希望,勇往直前 。</p> <p class="ql-block">郭亮村的环卫工人打扫挂壁公路</p> <p class="ql-block">挂壁公路概貌</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历时近十年(1960 - 1969年),凭借一锤、一钎、一双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出的“人工天河”。渠长1500公里,工程削平1250座山头,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 。这条“生命之渠”解决了当地千年干旱缺水难题,孕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如今既是水利工程奇迹,也是承载奋斗精神的红色教育地标,吸引着无数人感悟“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情。</p> <p class="ql-block">走进红旗渠纪念馆,泛黄的手稿、磨损的工具与震撼的影像,无声诉说着那段“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壮阔史诗。十万建设者腰系绳索、开山凿石,用十年光阴在绝壁上凿出“人工天河”,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这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奇迹,更是一座精神丰碑。那些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身影,让我深刻体会到信仰的力量。虽已退休,但这份精神依然触动内心,提醒我们在晚年生活中,仍要以坚韧与热情,守护对生活的热爱,传承这份历久弥新的奋斗精神。</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小浪底、郭亮村与红旗渠,仿佛翻阅一部立体的奋斗史诗。小浪底大坝巍然矗立,展现现代水利工程的磅礴力量;郭亮村绝壁长廊凿穿天险,见证村民在悬崖峭壁上的生存智慧;红旗渠“人工天河”蜿蜒太行,铭刻着十万民众战天斗地的热血豪情。从当代工程壮举到先辈开山奇迹,一脉相承的坚韧与执着令人动容。这一程,不仅饱览了中原大地的雄浑壮美,更深深感受到中华儿女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精神内核,余韵悠长,震撼于心。</p> <p class="ql-block">豫行三章感怀:</p><p class="ql-block"> 浪底雄浑锁怒涛,郭崖凿壁见奇劳。</p><p class="ql-block">红旗渠水千秋淌,尽是人间志气豪。</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内那些被用坏的锤子🔨</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建立的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游艇穿越青年洞</p> <p class="ql-block">凌晨四点起床,终于把参观小浪底、郭亮村、红旗渠的美篇完成,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小浪底的雄浑、郭亮村绝壁长廊的震撼、红旗渠流淌的岁月故事,又一次在脑海中翻涌。那些在阳光下仰望大坝的赞叹,与老村长对话时湿润的眼眶,还有走下挂壁公路的坚定步伐,都化作滚烫的感动。我们这群退休之人,在历史与山河的馈赠里,触摸到了永不褪色的精神火种,这份震撼与力量,必将照亮往后每一个平凡又珍贵的日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