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0日,贵州黔牛犁田文创团队、贵州三线微视组织贵阳一行10多人,再次赴贵州黔东南州肇兴侗寨参加谷雨节活动。</p> <p class="ql-block">肇兴侗寨,坐落于贵州省黎平县东南部,有居民1000余户,6000多人,是全国最大的侗族古村落,拥有“侗乡第一寨”和“千家肇洞”之称。肇兴侗寨曾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传说肇兴侗寨最初由名叫陆峦的先祖开辟,后来越来越多的侗族迁来,彼此之间和睦相处。肇兴侗寨全为陆姓侗族,为了区别,分为五大房族,分居五个自然片区,当地称之为“团”,按当时奉行的“五常”命名,即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随着人口的繁衍,房屋的增建,后来五团逐渐融为一体,形成了现在的肇兴侗寨。</p> <p class="ql-block">肇兴侗寨地理位置处于两山之间的谷地,弯曲河谷型村落布局形式,寨中民居沿山谷走向的溪流及道路两侧布置。五座鼓楼分别位于仁、义、礼、智、信五个群落空间之中,除此之外,还有五座风雨桥与戏台,每一座风雨桥作为其群落地域空间界定的标志设置于族群空间的入口部位。</p> <p class="ql-block">徐德梁(陕西三线二代),酷爱民族文化宣传!</p> <p class="ql-block">谷雨节在侗语中叫“渐苟嫩堕拉”,为吃乌米、播稻种的意思,是肇兴侗寨农耕文化与婚恋习俗的双重寓意表达。侗族居住在山区,多种梯田,耕田积肥都靠黄牛,当地人为了表示对黄牛帮助人类做出奉献的感恩之情,习惯在季春用一种叫乌饭树的叶子汁,泡糯米蒸成乌米饭来吃,后逐步被当作珍贵礼品在亲友间赠送,特别是在婚恋习俗中,就像汉族的“喜糖”一样,成为了订亲的祥物和标志。侗族谷雨节,是谷雨夜开始狂欢,青年男女相親,长辈选婿,媳。若遇到相中的先送礼(竹篮里装礼品)对方接受了在其脸上以泥抺黑抹得越黑越示喜欢</p> <p class="ql-block">贵州黎平 • 肇兴侗寨和堂安梯田</p><p class="ql-block"> 肇兴侗寨,坐落于贵州省黎平县东南部,有居民1000余户,6000多人,是全国最大的侗族古村落,拥有“侗乡第一寨”和“千家肇洞”之称。肇兴侗寨曾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传说肇兴侗寨最初由名叫陆峦的先祖开辟,后来越来越多的侗族迁来,彼此之间和睦相处。肇兴侗寨全为陆姓侗族,为了区别,分为五大房族,分居五个自然片区,当地称之为“团”,按当时奉行的“五常”命名,即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随着人口的繁衍,房屋的增建,后来五团逐渐融为一体,形成了现在的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地理位置处于两山之间的谷地,弯曲河谷型村落布局形式,寨中民居沿山谷走向的溪流及道路两侧布置。五座鼓楼分别位于仁、义、礼、智、信五个群落空间之中,除此之外,还有五座风雨桥与戏台,每一座风雨桥作为其群落地域空间界定的标志设置于族群空间的入口部位。 鼓楼是侗族古村落的标志性建筑物,是侗寨政治、社会、文化中心。侗族鼓楼源于古时父系氏族社会的“公房”,早在侗族尚未形成一个民族之前,就先有了类似鼓楼的建筑雏形。古村落一般以以房族组织为细胞,鼓楼就是房族的重要标志之一。</p><p class="ql-block"> 肇兴侗寨仁、义、礼、智、信五座鼓楼都属密檐式鼓楼,其将塔、阁、亭的形式集于一身,立面形式均为三段式,即为亭顶、塔身、阁底。底层平面均为四边形,塔身部分均为六边形。 仁团鼓楼为底方七层重檐攒尖顶宝塔式八角鼓楼,高18.47米,占地面积104平方米,侗语称为“楼告宰”,为从侗寨内其他团迁来的袁、满、龙、赢家族所建。始建于19世纪,1982年重建,与风雨桥、戏台构成三位一体的格局。掌墨师傅为堂安人陆继贤。一层檐翼角塑有狮子泥塑,二层檐正立面中部设有双龙朝阳泥塑;层层檐部均有彩绘。▼ 义团鼓楼为底方十一层重檐攒尖顶宝塔式八角鼓楼,高23.36米,占地144平方米,侗语称为“楼店格”,为满、赢、袁和龙家族所建。始建于18世纪,1982年重建,掌墨师傅为堂安人陆继贤。一二层檐翼角塑有猴子泥塑;层层檐部均绘制有侗族居民踩歌堂、斗牛以及锦鲤、喜鹊等图案。▼ 礼团鼓楼为底方十三层重檐攒尖顶宝塔式八角鼓楼,高21.37米,占地133平方米,侗语称为“楼顿”,为赢和满、龙、邓家族所建,是肇兴侗寨的首座鼓楼,始建于17世纪,重建于1982年,掌墨师傅为纪堂人陆文礼。一层檐翼角塑有生动的狮子泥塑,二层檐翼角塑有演奏侗族乐器的四位侗民泥塑;二层檐正立面中部设有双龙朝阳泥塑;层层檐部均绘制有侗族居民踩歌堂、斗牛以及锦鲤、喜鹊等图案。▼ 智团鼓楼为底方九层重檐歇山顶宝塔式八角鼓楼,高16.27米,占地127平方米,侗语称为“楼斗闷”,为龙、夏家族所建。始建于18世纪,1982年重建,掌墨师傅为外地迁入肇兴居住的张根银。一二层檐翼角塑为猴子泥塑;二层檐正立面中部设双龙朝阳泥塑;层层檐部均绘有民族特色彩绘。▼ 信团鼓楼为底方十一层重檐攒尖顶宝塔式八角鼓楼,高24.37米,占地136平方米,侗语称为“楼斗迫”,为白、马家族所建。始建于18世纪,1982年重建,掌墨师傅为堂安人陆继贤。层层檐部均绘制有侗族居民踩歌堂、青年男女交往以及锦鲤、喜鹊等图案。▼ 风雨桥,横跨溪河之上,不仅为侗族村民在山谷溪涧提供通道,同时也是侗族居民平时休息纳凉、遮光避雨、摆古论事、唱歌娱乐的空间。肇兴侗寨中的共有5座风雨桥,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清康熙十年(1672)就有了关于风雨桥的记载,距今己有三百多年历史。风雨桥由巨大的石墩、木结构的桥身、长廊和亭阁组合而成。除石墩外,桥身以上全部为木结构,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整个建筑全采用木料凿榫衔接,横穿竖插。桥顶部盖有坚硬严实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油。从石墩起,以巨木为梁,用巨木叠合成倒梯形结构的桥梁,抬拱桥身,使受力点均衡。桥两侧长凳的凳外边有花格栏杆;风雨桥内绘有各种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古代武士人物、风土人情等图案。桥上高耸的伞形亭顶,具有同鼓楼一样的太阳崇拜的寓意,亭楼呈现半封闭状。仁团花桥▼义团花桥▼智团花桥▼</p><p class="ql-block"> 肇兴侗寨中五座鼓楼,除信团鼓楼位于主干道旁而缺少鼓楼坪外,其余四座鼓楼均设有鼓楼坪。鼓楼坪在侗族古村落中是最重要的活动场地,村寨中大型民俗活动都在此处举行,例如传统节日中的芦笙踩堂,祭礼“先祖母”的祭奠仪式等。 肇兴侗寨民居多采用干栏式建筑,这也是黔东南州侗族古村落中的主要建筑形式。随着居民对居住空间要求的提升,肇兴侗寨中民居从最初的两层发展为三层,底层使用柱子把建筑托起后形成架空空间,以饲养或堆放杂物为主;二层是主要生活层,宽廊、火塘、小卧室,构成侗族民居的主要特征;顶层通常为堆放粮食或杂物的阁楼,少部分会局部设置隔间作卧室,形成“人处其上畜产居下”的空间使用功能分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堂安侗寨 堂安村坐落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以东的山腰上,海拔900米,距肇兴乡6.5公里。堂安村侗族原生态文化保存十分完整,被誉为“浓缩的侗乡”,现有住户两百多户,皆为侗族,散居在“班拍”,“几定”两条山岭和“贵近”冲里,幢幢吊脚民居依山就势,鳞次栉比,块块梯田层层叠叠。堂安村与肇兴乡境内的厦格上寨村、厦格下寨村、上地坪村、登江村、纪堂村、已伦村、肇兴本寨和萨岁山整体形成了“八寨一山”的区域格局。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p> <p class="ql-block">2023年、2024年2次谷兩节活动掠影分享。</p> <p class="ql-block">我,2023年谷雨节,2024年谷雨节,2025年再一次到贵州肇兴侗寨参加谷雨节民俗活动,欢迎有更多的人来贵州,了解贵州三线文化,了解贵州民族文化!</p><p class="ql-block">贵州三线子弟陈建方感言,2025年4月24日于贵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