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年回乡,秋阳正好,眼见百里绿野五谷丰登,丰收在望。一时兴致骤来,驱车在乡间公路上逶迤前行,不经意间竟走过几个村庄。从车窗往外一看,昔日满墙黄泥的农舍被青砖房屋所取代,村庄里的道路也早已硬化,再不是黄土杂草粪土零落的街巷。四十年间,笔者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乡归来,脑海里久久想着一件事情。那就是,家乡村庄脱胎换骨式的变化迅猛而令人震撼,凸显着时代跨越式前行的步伐。内涵的发展因笔者滞留时间短暂浮光掠影,难以准确陈述。但几乎整个村庄,从存在几百年的原址上数百间破旧的黄泥砌成的房屋,而几十年间如候鸟般地迁在了村庄的南部,这些房屋好像穿越了几百年时空迁徙而来。从村庄外貌上看,整齐划一的院落,干净整洁的街巷,着实让人惊叹不已,农家可谓是向好而居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笔者走马看花式的观察,固然不足为凭,也不具有普遍性。倒是邻村早年熟识之友,在电话中言之凿凿,说他们那个村庄几乎所有的房屋都平移几百米,落址在旧址之西了。更有一故旧说,他们村土梁上错落无致的老屋早已人去房空,残垣一片,新建之房全部空降到坡下的向阳之处。年事已高的早年外出之人,回乡寻根问祖,想一睹自己的出生之处,一看儿时玩耍的街巷,也只能看到一片荒芜的断壁残墙。人初呱呱坠地的哭声、儿时嬉戏的笑声,早已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中。此情此景,直令多少人唏嘘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脚下现今颇有名气的古堡,据说也有五六百年的建堡历史了。样板戏盛行之时,古堡中烟火人家各守宅院,四周高厚堡墙环立,堡中鸡鸣狗吠,牛欢马叫,颇有桃花源式的乡韵古风。现今也有不少人在堡内堡外建起新房,安营扎寨,甚至光伏板也架在了一排排房屋顶上。而土堡一隅已经了无生气,几成杂草丛生的砾石堆了。前日偶尔浏览视频,突见一家乡同学在戏拍《西口情》,外景地就选在了彼村的土堡里。剧情姑且不论,单说彼村的土堡子,原来也住一些人家,而今却一眼荒凉,成为要“走西口”的赤贫之户的出发之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一些介绍外部世界的资料,听一些海外归来的人的漫谈,说发达国家的人对旧家居、老建筑、老商铺情有独钟。在那里的城市乡村,上百年的老房子、老学校、老商铺仍在住人,仍在办学,仍在经营。祖孙数代、前人后人转承接棒,自然有其意义。笔者想像,当时建房时一定是匠心独具,精益求精,方能经得起上百年风雨的侵蚀、主人的使用。而塞上的农家,旧时代温饱尚且难以维持,何谈房屋的坚固。由此,几百年来,在居家的选择上,农家心之念念的就是弃旧图新,到一个好的地方,建几间好的房子,有一处好的院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农家弃旧图新去追求一所舒适的住宅,一直以来都没有停止。千百年来,无论茅草房屋,还是土坯窑洞,以至于后来的土坯檩椽房屋乃至现今的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房,都是当时当地人们执着追求的居家目标。连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幼时就听到桑干河边某村王某李某在走西口岁月,到口外辛勤劳作后赚得了些银两,回乡盖起几间简陋的房,或者碹起几间冬暖夏凉的窑洞,知足地去寻找最低档次的“老婆孩子热炕头”那个温暖的家。这些励志故事曾经让桑干河边的人们所传颂,所效仿,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七十年代,桑干河边的普通农家凑钱盖几间房,实为家中了不起的大事。房屋横梁安放那天的午时三刻,油糕配鸡肉,炮仗震天鸣,沐浴着中午的阳光,榫卯上的几板斧预示了主人家居住房屋后的平安幸福生活。其时,普通农家多数为原址重建,并开始睁眼望向新出窑的青砖,旧时代富家令人羡慕的包墙青砖遂渐渐进入了普通农家,但并非青砖砌墙,青瓦盖顶,几十元钱就要成就起几间房屋,材质当然可想而知。孤寂的青砖仅仅停留在门窗边等显眼之处,也算家庭的“面子工程”吧。至于其它主要墙体,仍然以土坯为主,间或在地基处和封顶处铺上几层砖石,农家自嘲地谓之“穿靴戴帽”。就是这些,也是使房主人莫名兴奋到几夜睡不着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十年代后,农家居屋进入到异地重建、向好而居的重要阶段。一是农家多种经营有了余钱,首先改善居住条件。老宅拆除费工,索性弃之而到向好之处另觅新址;二是年轻人娶媳妇需有新房,也把心思动在了村里的向好之处。三是山中农家也借嫁姑娘或投亲友之名迁来进入建房的行列。一二十年内,数百年老村原址人去院空,荒草萋萋,一片颓废景象。原来村边的向好之处一时显得金贵,只要有新建房屋能力的人家,都希望到这向好之地建起一处院落,了却平生的最大宿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村头眺望,曾经错落低矮的土坯房已化作记忆中的剪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农村新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些被封存的旧时光,并未随着老屋的坍塌而消逝,反而化作时代的注脚,见证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寻。从泥土蜗居到择善而栖,一砖一瓦的更迭里,镌刻着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也承载着亿万农民骨子里“向好而居”的坚韧信念。如今的村落,不仅是钢筋水泥构筑的家园,更是一个民族在时代浪潮中昂首前行的生动缩影。在岁月长河里,续写着属于自己的崭新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