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重走红军长征路”摄影采风(4月17日)第八站——四渡赤水之土城战役</b></p> <p class="ql-block"> 赤水河,即赤水,为中国长江上游支流,因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黄而得名。古有赤虺河、安乐水、大涉水等名称,在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p> <p class="ql-block"> 红军土城战役的发生地点为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具体位于赤水河中游东岸,是黔北通往川南的重要渡口和军事要冲。</p> <p class="ql-block"> 临危受命的毛泽东急欲在惊涛骇浪中杀出一条生路。他力主放弃原定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为北上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这一主张,得到大家的一致赞成。于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率领部队撤出遵义城,逐次向北转移,在川黔交界的赤水、土城地区集中,准备渡江北上。</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分3路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向土城方向开进,并于27日全部进抵赤水河以东地区。然而,川军郭勋祺部也尾追而至。行军途中,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等共同察看了沿途地形,发现道路两侧均系山谷地带,如果追兵孤军深入,红军便可以利用两边山谷的有利地形,集中优势兵力,合围夹击歼灭该敌。这个时候,军委二局截获了川军潘文华的26日电令,获悉尾追之敌只有郭勋祺部4个团的兵力,跟进潘佐部2个团。毛泽东当即下决心,命令在土城镇以北的红2师继续北上,同先头已抵达旺隆场的红1师相机夺取赤水城;以红3军团3个师,占领土城东北5公里的607.5至杨柳庄一线南面高地,</p> <p class="ql-block"> 以红5军团2个师占领青杠坡至一碗水一线北面高地,从南北夹击歼灭郭勋祺部;干部团在土城以东两公里处的白马山作预备队,对尾追之敌展开一场“歼灭战”。</p> <p class="ql-block"> 28日凌晨,细雨蒙蒙,寒风刺骨。红3、5军团在彭德怀、杨尚昆的指挥下,从土城镇外水狮坝分两路向进占枫村坝、青杠坡地区的川军阵地发起进攻。敌郭勋祺部凭借有利地形拼死顽抗,红军官兵拼死争夺,往复冲杀。战斗异常激烈,交战双方陷入胶着状态,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拉锯战”“消耗战”。</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提议召集中央政治局几个领导人开会。会议根据各路国民党军正汇集而来进行围堵的新情况,判明原定在这里北渡长江的计划已不能实现,决定迅速撤出战斗,西渡赤水,向川南古蔺、叙永地区转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月29日,红军在土城、猿猴两地一渡赤水,进入川南古蔺、叙永地区。继而放弃了北渡长江的计划,迅速转向川滇黔三省边境国民党军设防空虚的云南扎西地区集结,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p> <p class="ql-block"> 关于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土城战役”的战略意义和对红军四渡赤水的影响,毛泽东生前曾经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土城这一仗,由于及时渡过了赤水,摆脱了尾敌,改变了被动局面。部队果断地变为轻装,甩掉了包袱(笨重物资),行动更自由了,更能打运动、游击战了。这又为后来三次渡赤水打胜仗,创造了有利条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毛泽东关于土城战役的这段论述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土城战役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的关键时刻打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变被动为主动的一次重要战役。</p> <p class="ql-block"> 这些就是当年红军领导人指挥战斗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一渡赤水的渡口</p> <p class="ql-block"> 青坡杆战斗遗址纪念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