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霍夫堡宫(Hofburg palace)</p><p class="ql-block">漫走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城市中心,多次来来往往穿行于这座庞大的皇家宫殿内,却不知道哪些建筑属于这座皇宫,感觉这座宫殿特别复杂,没有边界。原来皇宫不是一座宫殿,而是不对称不规则的宫殿建筑群,它似乎融进了维也纳城市建筑里。要想详细游览并不是那么容易。这里就从城堡门开始简单介绍我们所路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城堡门(The Burgtor):雄伟的城堡门是通往英雄广场和霍夫堡宫建筑群的门户,但不属于霍夫堡宫建筑群,它是一座独立的军事纪念碑,也称为外城堡门(Outer Castle Gate)和英雄纪念碑(heroes monument)。城堡门建于1821年,以纪念奥地利在与拿破仑的战争中取得的胜利。20世纪内部重新设计,以纪念一战阵亡者、抵抗战士和其他人。</p><p class="ql-block">这座新古典主义建筑(Neoclassical architecture),附近并没有护城河、堡垒,甚至没有城堡,被称之为城堡之门,很是令人费解。原来这座门的附近地区曾是几个世纪前环绕维也纳老城的城墙防御工事的入口。1809 年拿破仑占领维也纳后,法国军队炸毁了部分城市防御工事。之后奥地利人开始了各种重建,其中包括建造城堡门,一座位于纯粹代表性幕墙内的大门。这座城堡门由瑞士建筑师彼得•诺比勒(Pietro Nobile ,1774-1854)设计,并完全由士兵们动手建造。正式揭幕日于1824 年 10 月 16 日,这是 1813 年莱比锡战役(Battle of Leipzig)的纪念日。在这场战役中,施瓦岑贝格亲王(Prince of Schwarzenberg)卡尔·菲利普(Karl Philipp)率领的军队对拿破仑进行了决定性的打击,盟军第一次从拿破仑军队手中收复失地。在 19 世纪后期城市扩张时期,几乎所有的城市防御工事被废除,而城堡门则作为一座独立的纪念碑保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城堡门上铭文:“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1824年”(Franciscus I. Imperator. Austriae. MDCCCXXIV)</p><p class="ql-block">“向值得获得桂冠的士兵授予桂冠,1916年”(Laurum. Militibus. Lauro. Dignis. MDCCCCXVI)</p><p class="ql-block">照片是从英雄广场外所见</p> <p class="ql-block">城堡门(The Burgtor)</p><p class="ql-block">上面照片从英雄广场内所见的城堡门。其上铭文是弗朗茨一世(Franz I)的座右铭 “正义是统治的基础”(Iustitia. Regnorum. Fundamentum)</p><p class="ql-block">下面照片是玛丽亚·特蕾莎广场(Maria-Theresien-Platz)。艺术史博物馆和自然史博物馆位于这个广场上。在英雄广场内通过城堡门拱门可以见到玛丽亚·特蕾莎广场(Maria-Theresien-Platz)上的玛丽亚特蕾莎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霍夫堡宫((Hofburg palace):位于维也纳市中心,曾经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 dynasty)统治下奥地利帝国与奥匈帝国的冬宫(夏宫是美泉宫)。最早是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Ottokar II of Bohemia)于13世纪修建的一座中世纪防御城堡,之后历代皇帝进行了扩建。这座庞大宫殿建筑群一直是君主制的政治中心直到1918年君主制结束。600多年来,它发展成为欧洲历史最重要的中心之一。在霍夫堡皇宫长达六百多年的历史中,霍夫堡是奥匈帝国皇帝的居住地,哈布斯堡王朝正是在这里统治庞大的奥匈帝国的。它记载着玛丽亚·特蕾莎(Maria Theresa)女皇开明统治的帝国盛世;记载着约瑟夫二世(Emperor Joseph II)继承母业大刀阔斧实行改革的辉煌业绩;也记载了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Franz I,1768—1835)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Franz II),为了平息和拿破仑的纷争而下嫁女儿的耻辱;记载了弗兰茨·约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时代多民族国家由盛而衰的景象。霍夫堡还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被送上断头台的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出生的地方。霍夫堡皇宫曾经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居住地,直到1806年,奥地利帝国皇帝弗兰茨一世(Franz I)宣布这个神圣帝国的解体。如今,它是奥地利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中心,自1946年起,为奥地利总统的官邸和办公地点。</p><p class="ql-block">哈布斯堡王朝的每一位统治者都试图在霍夫堡留下自己的印记。因此,几个世纪以来,一座庞大的建筑群逐渐发展壮大,它是欧洲各种建筑风格的“见证人”。无论是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还是上世纪末的仿古典式风格,霍夫堡皇宫都把它们汇集在一起。这座不对称建筑群占地超过 24万平方米,由18座翼楼、19 个庭院和 2,600 个房间组成,素有“城中之城”的美名。至今仍有近 5,000 人在这里工作和生活。</p> <p class="ql-block">霍夫堡宫(Hofburg Palace)</p><p class="ql-block">H:英雄广场(Heldenplatz)</p><p class="ql-block">15: 后勤大楼(Corps de Logis)</p><p class="ql-block">14:新堡翼楼(Neue Burg Wing)</p><p class="ql-block">12:节日大厅翼楼(Festival Hall Wing)</p><p class="ql-block">A:内城堡庭院 (the Inner Castle Court)</p><p class="ql-block">5:利奥波德翼楼(Leopoldine Wing)</p><p class="ql-block">4:“阿马林堡”翼楼(Amalienburg wing)和阿马林堡(Amalienburg)</p><p class="ql-block">11:帝国总理府翼(Imperial Chancellory Wing)</p><p class="ql-block">1:瑞士翼(Swiss Wing)</p><p class="ql-block">D: 瑞士庭院 (Swiss Court)</p><p class="ql-block">13:圣米歇尔翼(St. Michael's Wing)</p><p class="ql-block">C:圣米歇尔广场 (St. Michael's Square)</p><p class="ql-block">7:西班牙骑术学校 (Spanish Riding School)</p><p class="ql-block">3:霍夫堡的皇家马厩 (Stallburg,the imperial mews of the Hofburg)</p><p class="ql-block">E:约瑟夫广场(Joseph Square)</p><p class="ql-block">6:雷杜特翼(Redouten Wing)</p><p class="ql-block">8:宫廷图书馆翼 (the Court Library Wing)</p><p class="ql-block">9:奥古斯丁翼(Augustinian Wing)</p><p class="ql-block">2a:奥古斯丁教堂(Augustinian Church)</p><p class="ql-block">2b:奥古斯特修道院(Augustinian Monastery)</p><p class="ql-block">10:阿尔布雷希特大公宫(Archduke Albrecht Palace)</p><p class="ql-block">F:阿尔贝蒂娜广场(Albertina Square)</p><p class="ql-block">B:鲍尔豪斯广场 (Ball House Square)</p><p class="ql-block">G:城堡花园 (Castle Garden)</p><p class="ql-block">16:棕榈屋(Palm House)</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英雄广场(Heldenplatz)</p><p class="ql-block">广场和城堡门由彼得•诺比勒(Pietro Nobile)设计,城堡门被融入英雄广场建筑中。</p><p class="ql-block">照片右侧是城堡门(The Burgtor),上方是新堡(The Neue Burg),左侧是利奥波德翼楼(The Leopoldine Wing)和节日大厅翼楼(Festival Hall Wing)。两位奥地利陆军元帅萨伏依亲王(Prince Eugene of Savoy)和查尔斯大公(Archduke Charles)的骑马雕像矗立在英雄广场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英雄广场(Heldenplatz)</p><p class="ql-block">霍夫堡宫(The Hofburg)面向英雄广场。节日大厅翼楼(Festival Hall Wing)和新堡(the Neue Burg)构成了广场的背景。</p> <p class="ql-block">英雄广场(Heldenplatz)</p><p class="ql-block">照片:右侧建筑是城堡门(The Burgtor)、中间建筑是新堡(The Neue Burg)和左侧建筑是节日大厅翼楼(Festival Hall Wing),前景是英雄广场。</p> <p class="ql-block">新堡(The Neue Burg):也被称为新霍夫堡宫,由新堡翼楼(Neue Burg Wing)和后勤大楼(Corps de Logis)组成。霍夫堡宫实际上是一个由庭院和历史遗迹组成的建筑群,缺少一座独立的建筑瑰宝。但有一部分建筑确实符合建筑的所有要求那就是新堡。新堡是霍夫堡皇宫主区的延伸,位于英雄广场的一侧。<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1881-1913年</span>。这座新巴洛克风格的华丽建筑由一座巨大的拱门和两侧的柱廊组成。半弧形新堡典雅庄重,二楼整齐的石柱极具气势。建筑正中央楼顶上是一只头戴王冠、振翅欲飞的双头雄鹰,双头鹰正是哈布斯堡家族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后勤大楼(Corps de Logis):内设有民族学博物馆(Völkerkundemuseum)和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图片档案馆。始建于1866年,是卡尔·哈森瑙尔(Carl Hasenauer)帝国广场项目的一部分。1869年,戈特弗里德·森佩尔(Gottfried Semper)对该方案进行了大幅修改,它最终于1902年至1907年间建成。</p> <p class="ql-block">1938 年 3 月 15 日,阿道夫·希特勒在新堡翼楼的阳台上发表臭名昭著的演讲,他对着英雄广场宣布奥地利“德奥合并”并入纳粹第三帝国。当英雄广场上的人群向希特勒欢呼致意的时候,纳粹已经开始了血腥恐怖和屠杀……</p> <p class="ql-block">帝国广场(the Imperial Forum):十九世纪中叶,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二世决定扩建霍夫堡,旨在将霍夫堡皇宫的整个建筑群统一起来,他任命了戈特弗里德·森佩尔(Gottfried Semper)担此重任。这位成就卓著的德国建筑师根据卡尔·冯·哈森瑙尔(Carl von Hasenauer)的提议制定了总体规划。这项雄心勃勃的项目被称为“凯撒广场”(Kaiserforum),在霍夫堡的利奥波丁翼(the Leopoldine Wing)和费舍尔·冯·埃拉赫(Fischer von Erlach)设计的位于现在博物馆区(Museumsquartier)的巴洛克式旧帝国马厩(the old Imperial Mews)之间,建造一个巨大的对称广场,将新环城大道(Ringstrasse)一分为二。环城大道两侧计划建造宏伟的建筑,其中一侧是宫廷博物馆区,由两座相同的博物馆建筑即艺术史博物馆和自然史博物馆组成;另一侧是霍夫堡的两个新翼,由两个围绕广场排列的镜像半圆形宫殿翼楼组成。两座巨大的凯旋门将横跨环城大道,连接博物馆区和霍夫堡区。这导致了两个新广场的诞生,即玛丽亚·特蕾西亚广场(Maria-Theresien-Platz)和英雄广场(Heldenplatz.)。但是由于政治和财政困难,工程进展缓慢。霍夫堡的其中一座新翼东南翼(现在的新堡)最终于1913年完工,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随后帝国的崩溃阻止了进一步的建设。因此,计划中的西北翼和凯旋门从未建成。</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为维也纳新城堡广场及帝国广场项目,1873 年,水彩画</p> <p class="ql-block">奥地利国家图书馆(The Austrian National Library )入口</p><p class="ql-block">奥地利国家图书馆位于英雄广场上的新堡内。新堡从未被用作宫殿,而是国家图书馆的主阅览室,也是至少四座博物馆的所在地,即皇家狩猎博物馆和军械库(Imperial Hunting Museum and Armory)、以弗所博物馆(Ephesos-Museum)、历史乐器收藏(Collection of Historic Musical Instruments)、世界博物馆(World Museum)。</p><p class="ql-block">奥地利国家图书馆是奥地利最大的图书馆,藏书超过 1200 万件。该图书馆由哈布斯堡王朝创建,最初称为皇家宫廷图书馆(the Imperial Court Library )。1920 年哈布斯堡王朝灭亡、奥地利共和国宣布成立后,图书馆更名为现在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萨伏依的欧根亲王雕像(Statue of Prince Eugene of Savoy)</p><p class="ql-block">这座骑马雕像位于英雄广场中新堡的前方。于1865年由德裔奥地利雕塑家安东·多米尼克·费恩科恩(Anton Dominik Fernkorn)创作。</p><p class="ql-block">萨伏依的欧根亲王是现代欧洲历史上最成功的军事指挥官之一,他是神圣罗马帝国陆军元帅,哈布斯堡王朝的伟大将领之一。他与英国的约翰·丘吉尔(John Churchill, 1650—1722)、法国的维拉尔公爵(Duke of Villars),并列为欧洲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天才将领。欧根亲王服务于奥地利哈布斯堡君主国的三朝皇帝、为哈布斯堡王朝建立日不落帝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法国的伏尔泰评价欧根亲王:“那个时代最完美的军人,拥有一位伟大将领所应有的一切优良素质,是战时的英雄、和平中的伟人。” 欧根出生于巴黎,父母是意大利贵族,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宫廷中长大,路易十四拒绝让他加入法国军队。欧根移居奥地利,效忠哈布斯堡王朝。1697 年,他在对抗奥斯曼人(the Ottomans)的泽塔战役(the Battle of Zenta)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而赢得了欧洲各地的声誉。他不仅打破了奥斯曼人向西推进的势头,解放了被土耳其占领一个半世纪的中欧,还帮助哈布斯堡帝国免遭法国的征服。</p> <p class="ql-block">查尔斯大公雕像(Statue of Archduke Charles)</p><p class="ql-block">这座大型骑马雕像矗立在维也纳霍夫堡宫殿建筑群一侧的英雄广场上,为纪念第一个给拿破仑带来重大军事失败之人查尔斯大公(Archduke Charles)而塑。与广场上萨伏依亲王欧根亲王的大型骑马雕像相对。这座青铜雕像由安东·多米尼克·费恩科恩(Anton Dominik Fernkorn)设计。雕像描绘了1809年阿斯佩恩-埃斯林战役(the Battle of Aspern-Essling) 中获胜的大公。查尔斯右手拿着一面旗帜,骑在一匹腾跃的马上,骏马站在法国徽章上方。马匹和骑手成功地平衡在马的两条后腿上。雕像底座顶部的小浮雕列出了查尔斯参加过的各种著名战役,第四块大型浮雕上刻有大公的徽章。底座上的三条主要铭文:“献给奥地利军队的英雄领袖”、“献给为德国荣誉而顽强奋斗的人”、“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帝致奥地利查尔斯大公,1859 年”。这座雕像于1860年在弗朗茨·约瑟夫皇帝(Emperor Franz Joseph)的见证下揭幕,以纪念阿斯佩恩-埃斯林战役50周年。</p><p class="ql-block">奥地利和维也纳有着丰富的全球影响力历史。但音乐上的成功往往比军事上的成功更耀眼。奥地利军事史好坏参半,但有几个名字脱颖而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查尔斯大公爵(Archduke Charles,1771-1847),他是奥地利陆军元帅,是皇帝利奥波德二世(Leopold II)和他的妻子西班牙的玛丽亚·路易莎的第三个儿子。他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西斯二世(Francis II)的弟弟。他患有癫痫,但作为奥地利军队的指挥官和改革者赢得了尊重。他被认为是拿破仑最强大的对手之一,也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中最伟大的将军之一。1809年,查尔斯大公在阿斯佩恩-埃斯林战役(Battle of Aspern-Essling)中击败拿破仑,这是拿破仑第一次在重大战役中亲自失败,也是他自阿克围城战以来的10 年里的第一次战役失败,也是他作为国家元首的第一次战役失败。大公爵查尔斯赶走了法国人,但未能摧毁他们的军队。对于查尔斯和奥地利来说,不幸的是,阿斯佩恩-埃斯林战役只是拿破仑简历上的一个小瑕疵。不久之后,7 月初,拿破仑军队在瓦格拉姆战役(Bataille de Wagram)中击败了大公,以高昂的代价获得了决定性胜利。这标志着敌对状态结束的开始。仅仅三个多月后,法国和奥地利签署了《美泉宫和约》,尽管条款对法国极为有利,但惨胜仍然是胜利,没有人能从查尔斯大公手中夺走阿斯佩恩(Aspern)。奥地利没有忘记他的功绩,英雄广场上的这座骑马雕像就是证据。</p> <p class="ql-block">节日大厅翼楼(Festival Hall Wing):</p><p class="ql-block">这座1840年建造的翼楼连接新堡(The Neue Burg)和利奥波德宫翼楼(The Leopoldine Wing),使新霍夫堡皇宫和老霍夫堡皇宫连接在一起。翼楼中的节日大厅是整个霍夫堡最大的大厅。这座1000平方米的大厅是皇帝登基和举办舞会的地方。如今,这里是联合国和其他机构举行大型会议和宴会的地方。1967年欧洲歌唱大赛在此举办。</p> <p class="ql-block">照片:右侧建筑是新堡(The Neue Burg)、中间是节日大厅翼楼(Festival Hall Wing)、左侧是利奥波德宫翼楼(The Leopoldine Wing)。前景是英雄广场(Heldenplatz),沿着广场大路直走,穿过节日大厅翼楼进入内城堡庭院(the Inner Castle Court)。</p> <p class="ql-block">内城堡庭院(the Inner Castle Court):</p><p class="ql-block">穿过节日大厅翼楼的走廊,就来到了老霍夫堡皇宫的内城堡庭院。庭院由帝国总理府翼(Imperial Chancellory Wing)、瑞士翼(Swiss Wing)、“阿美琳堡”翼("Amalienburg" wing)和利奥波德翼(The Leopoldine Wing)构成。中间是一尊最后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西斯二世(Francis II),即奥地利帝国第一位皇帝弗朗西斯一世(Francis I)的青铜雕像。</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紫红色线框,右侧利奥波德翼(The Leopoldine Wing)、左侧帝国总理府翼(Imperial Chancellory Wing)、上方瑞士翼(Swiss Wing)、下方“阿美琳堡”翼("Amalienburg" wing)</p> <p class="ql-block">内城堡庭院(the Inner Castle Court)</p><p class="ql-block">照片:左侧是帝国总理府翼(Imperial Chancellory Wing),右侧是“阿美琳堡”翼楼("Amalienburg" wing)</p> <p class="ql-block">内城堡庭院(the Inner Castle Court)</p> <p class="ql-block">利奥波德翼楼(The Leopoldine Wing)</p><p class="ql-block">霍夫堡宫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部分之一。位于英雄广场和内城堡庭院之间,连接“阿美琳堡”翼楼("Amalienburg" wing)和瑞士翼(Swiss Wing)。</p><p class="ql-block">这座拥有早期巴洛克风格外观的现代建筑可追溯至17世纪。以玛丽亚·特蕾莎的祖父,利奥波德一世皇帝(Emperor Leopold I,1640-1705)的名字命名。该建筑始建于1660年,建筑师是菲利贝托·卢凯塞(Filiberto Lucchese)。利奥波德和他的第一任妻子西班牙的玛格丽特·特蕾莎(Margaret Theresa,1651-1673)在仅仅6年后就搬进了新居。两年后的1668年,翼楼发生火灾,整座建筑被烧毁至地基墙。 利奥波德一世皇帝委托乔瓦尼·皮埃特罗·滕卡拉(Giovanni Pietro Tencala)立即进行重建,耗时十年才得以完工。重建后的宫殿不仅加高了一层,霍夫堡皇宫南侧的防御工事也得到了加固,这在1683年,维也纳被奥斯曼帝国围困时,起到一定作用。利奥波德一世的儿子查理六世皇帝(1685-1740)将自己的住所改建成了帝国总理府,而他的孙女玛丽亚·特蕾莎则选择再次入住利奥波德翼。后来又由她的儿子约瑟夫二世皇帝居住。翼楼自1946年以来一直是奥地利联邦总统(the Federal President)的办公所在地。总统接见国宾的房间正是玛丽亚·特蕾莎最初居住的房间。翼楼以及阿美琳堡的底部为霍夫堡皇宫的巨大酒窖。</p><p class="ql-block">该翼楼的色彩设计由建筑师与联邦古迹办公室(BDA)合作完成。设计采用了两种色调,力求低调,避免其结构复杂的立面显得过于突兀。尽管几乎看不到任何原始面貌的痕迹,但悠久历史的独特氛围却依然保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照片是从英雄广场上拍摄</p> <p class="ql-block">瑞士翼(Swiss Wing)和瑞士庭院(Swiss court)--照片中紫红色部分</p><p class="ql-block">几个世纪以来,瑞士翼楼不断改建扩建。例如,著名的红黑相间的文艺复兴风格瑞士门大约建于16世纪中叶。如今,奥地利城堡与要塞管理局和联邦古迹保护局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瑞士门(Swiss Gate):位于瑞士翼楼下,穿过这拱形门到瑞士庭院(Swiss Court),它为原始的正门。这座雄伟的赤褐色、黑色和金色的霍夫堡最古老的城门是皇帝费迪南一世 (Ferdinand I,1503-1564) 的下令修建于1552-1553年,由意大利建筑师彼得·费拉博斯科(Pietro Ferrabosco)设计建造。以18 世纪玛丽亚·特蕾莎统治时期的瑞士卫队命名。。</p> <p class="ql-block">瑞士门(Swiss Gate):门上是皇帝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的徽章。正面的铭文是斐迪南一世名字,罗马数字表明的建造日期是1552-1553 年。</p> <p class="ql-block">老城堡(Alte Burg):瑞士庭院(Swiss court)的前身,霍夫堡宫殿最古老的部分,可追溯到 13世纪,主要由最后一位巴本堡家族(Babenbergs)成员或波希米亚(Bohemia)国王奥托卡二世(Ottokar II,1230-1278,1251 年起拥有奥地利公爵头衔)建造。城堡最初呈方形,有四座塔楼,四周环绕着护城河,入口处设有吊桥。</p><p class="ql-block">巴本堡家族从公元 976 年奥地利候国(Margraviate of Austria)成立起一直统治到 1156 年奥地利成为大公国,此时维也纳被选为王都。不幸的是,位于阿姆霍夫(Am Hof)的巴本堡旧宫(Babenberg residence)已不复存在。1246 年巴本堡王朝(Babenberg dynasty)灭亡后,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通过联姻成为维也纳的正统统治者。奥托卡二世在维也纳城墙内修建一座堡垒。堡垒由四座塔楼组成,围绕着一个矩形庭院而建,也就是如今的瑞士庭院。在争夺德意志王位的战斗中,奥托卡二世不仅被哈布斯堡王朝的鲁道夫一世 (Rudolf I,1218-1291) 击败,甚至在撤退期间被杀。之后鲁道夫一世不仅控制了奥托卡二世的领土,还控制了他的要塞,并创立了哈布斯堡王朝的一系列统治者。鲁道夫于1279年左右搬进了奥托卡国王的居所。鲁道夫的后代对城堡进行了一些扩建和改建,1296年增加了一个小教堂、1349年圣奥古斯丁教堂。最终,由于哈布斯堡世袭土地的分割,维也纳失去了它的重要性。此外,缺乏财政资源来资助城堡的进一步扩建。</p><p class="ql-block">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第一位皇帝腓特烈三世 (Frederick III, 1415-1493) 的统治下,维也纳成为了皇室的住所。然而,腓特烈和他的继任者很少使用维也纳住所,直到费迪南一世 (Ferdinand I,1503-1564) 最终将维也纳重新恢复为大公国的首都,老城堡才改建成皇宫。</p><p class="ql-block">照片是16世纪前城堡外观,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瑞士庭院(Swiss court)</p><p class="ql-block">1547-1552年,文艺复兴时期,费迪南一世把古老的城堡改建成文艺复兴式的宫殿。瑞士门在此期间建成。奥托卡最初的塔楼直到18世纪查理六世皇帝及其女儿玛丽亚·特蕾莎统治时期才被拆除,期间增建了两座巴洛克式楼梯——柱式楼梯和大使楼梯。如今,老城堡(Alte Burg)构成了瑞士庭院 ,其中有一座建于 15 世纪的哥特式宫廷教堂(Hofburgkapelle )。宫廷音乐室(Hofmusikkapelle)位于宫廷教堂内,是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摇篮。 以及隶属于艺术史博物馆的皇家珍宝馆(Kaiserliche Schatzkammer),该博物馆收藏并展示欧洲一千多年来的世俗和皇室珍品。其中最珍贵的宝藏之一皇冠。它由黄金、珐琅、珍珠和宝石制成,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奥地利帝国皇帝的加冕徽章。</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阿美琳堡”翼楼("Amalienburg" wing)</p><p class="ql-block">中央有一个简单的拱形门廊,保留了18世纪初的原始装饰。两座卫兵房直到19世纪末才增建。</p> <p class="ql-block">“阿美琳堡”翼楼("Amalienburg" wing):一座17世纪晚期的大型日晷(the sundial)占据了立面上三分之一处的阁楼,由皇家数学家约翰·乌尔里希·哈沃克(Johann Ulrich Harvolck)设计。日晷正上方有一座时钟。阿美琳堡的屋顶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八角塔楼,塔顶呈洋葱形。仔细观察塔楼底部,可以看到一个带有星形图案的蓝色小球。 这个球来自一座天文钟,它被认为是16世纪的一项技术奇迹,但如今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美琳堡</span>(Amalienburg):茜茜公主的住所,位于瑞士门对面。</p><p class="ql-block">16世纪中叶,马克西米利安二世(Maximilian II)皇帝为其子鲁道夫,即后来的皇帝鲁道夫二世(Rudolf II)建造了一座最初的单层建筑。16世纪末,鲁道夫亲自扩建了这座建筑,并增加了更多楼层。但由于身为皇帝,他主要居住在布拉格,当时其弟弟欧内斯特大公(Archduke Ernest)居住于此。这片新建的、仍与外界隔绝的区域当时被命名为“鲁道夫通道”(Rudolfinischer Trakt),以纪念这位皇帝。1710年,住所与新建的利奥波德翼楼相连,并修建了一条通往鲍尔豪斯广场(Ballhausplatz)的通道。1711年,阿美琳·威廉明娜(Wilhelmine Amalie)皇后在其丈夫约瑟夫一世(Joseph I)皇帝去世后迁居于此,由此改名为“阿美琳堡”(Amalienburg)。1728年,查理六世皇帝(Charles VI)修建了帝国总理府(Imperial Chancellory),将城堡内院完全封闭成一个四角庭院。正门位于博尔豪斯广场一侧,但最具代表性的立面在内城堡庭院的一侧,即“阿美琳堡”翼楼。</p><p class="ql-block">著名的奥地利皇后伊丽莎白(茜茜公主),以及她的丈夫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帝,也曾在阿美琳堡宫和邻近的帝国总理府居住过。其中一些房间现已成为皇家公寓(the Imperial Apartments)博物馆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紫红色部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美琳堡</span>(Amalienburg)</p><p class="ql-block">照片从布鲁诺·克莱斯基大街( Bruno Kreisky Gasse)方向拍摄,阿马林堡面向鲍尔豪斯广场 (Ballhausplatz)一侧。</p> <p class="ql-block">帝国总理府翼(Imperial Chancellory Wing):利奥波德翼楼(The Leopoldine Wing)的对面。查理六世皇帝的住所</p><p class="ql-block">查理六世皇帝(Emperor Charles VI,1685-1740),玛丽亚·特蕾莎的父亲,下令建造了帝国总理府。由建筑师约翰·卢卡斯·希尔德布兰特(Johann Lukas Hildebrandt,1668-1745)规划,并于1723年开始建造。但不久之后,希尔德布兰特不得不将项目移交给他的竞争对手约瑟夫·埃马纽埃尔·菲舍尔·冯·埃拉赫(Joseph Emanuel Fischer von Erlach,1693-1742),后者于1730年完成了建造。帝国总理府翼楼是内城堡庭院周围翼楼中最迟建成的。</p><p class="ql-block">查理六世皇帝最初在此生活和工作。但他的女儿兼继承人玛丽亚·特蕾莎更喜欢对面的利奥波德翼。1740年查理去世后,帝国总理府主要作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最高权力机构的所在地。1806年,罗马-德意志帝国的最后一位统治者哈布斯堡王朝的弗朗茨二世退位后,帝国总理府的房间被改建为皇室成员的起居之所。曾经为拿破仑的住所。1857年,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1830-1916)与其妻奥地利皇后伊丽莎白(茜茜公主)及其家人在此居住。皇帝在帝国总理府翼楼内办公和生活,而伊丽莎白则迁往邻近的阿美琳堡。皇家公寓,即弗朗茨·约瑟夫皇帝和伊丽莎白皇后的起居室的游客入口以及皇家银器收藏馆和茜茜公主博物馆的入口均位于圣米歇尔翼楼的穹顶下方。</p><p class="ql-block">帝国总理府翼楼的标志性立面俯瞰着内城堡庭院。这座延伸的建筑拥有三个门,每个门上方均设有阳台,阁楼区域与屋顶齐平,并饰有精美的图案。中央大门,即凯撒门(the Kaisertor),专供皇室成员使用。尽管该建筑于1730年竣工,但其立面已展现出当时流行的古典主义风格。</p> <p class="ql-block">帝国总理府翼楼(Imperial Chancellory Wing):</p><p class="ql-block">在长长的中央阳台上方,与屋顶齐平,是查理六世皇帝的盾徽,再往上是罗马-德意志帝国皇冠,皇冠周围环绕着一条金链,链上饰有金羊毛勋章的标志。 金羊毛勋章是一个专属骑士勋章,成立于 1430 年,至今仍然存在。</p> <p class="ql-block">帝国总理府翼楼(Imperial Chancellory Wing)正门:位于翼楼右侧,通往圣米歇尔广场(Michaelerplatz)。</p> <p class="ql-block">帝国总理府翼楼(Imperial Chancellory Wing)正门:正门两侧分别矗立着意大利雕塑家洛伦佐·马蒂埃利(Lorenzo Mattielli,1687-1748)的两座雕塑。这些气势恢宏的砂岩艺术作品展现了赫拉克勒斯传奇(exploits of Hercules)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弗朗茨二世/一世的雕像(Statue of Franz II/I)</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弗朗茨二世/一世于1792-1835年在位。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Leopold II)去世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职位很快传给了他的儿子弗朗茨(Franz,1768-1835)。年轻的哈布斯堡王朝君主因此成为弗朗茨二世皇帝。1804年,弗朗茨建立了奥地利帝国,成为其第一位皇帝,并获得第二个皇帝头衔,即弗朗茨一世皇帝。1806年</span>这位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破灭自称为法国皇帝的拿破仑想当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梦想主动解散了这个帝国,至此,历经了844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彻底宣告终结。此后弗朗茨二世/一世皇帝头衔只有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弗朗茨一世是哈布斯堡王朝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多次与拿破仑交锋,发起了四次反法同盟,主持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维也纳会议,他的政治主张也引发了比德迈(the Biedermeier)文化现象。</p><p class="ql-block">这座青铜雕像面对着瑞士门。由弗朗茨一世儿子费迪南德一世(Ferdinand I)皇帝于1846年竖立,由新古典主义派的伦巴比雕塑家庞贝·马尔凯西(Pompeo Marchesi)设计建造,身着罗马皇帝服装的弗朗茨二世/一世雕像,周围是象征性人物和浮雕,展现了这位以统治两个截然不同帝国而闻名的皇帝的形象。雕像于1846年6月在费迪南德和皇室成员的见证下举行了一次盛大揭幕仪式,宾客、旁观者和卫兵挤满了庭院和周围的有利位置。这一天雕像所在的庭院重新命名为弗朗茨广场(Franzensplatz),以纪念弗朗茨。然而,随着君主制的终结,“弗朗茨广场”这个名称未能保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圣米歇尔广场(Michaelerplatz)和圣米歇尔翼(St. Michael's Wing)</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紫红色部分</p> <p class="ql-block">圣米歇尔广场(Michaelerplatz):维也纳市中心的一个主要广场。它是一个巴洛克风格的星形广场,是几条市内街道,即科尔市场(Kohlmarkt)、绅士街(Herrengasse)、绍夫勒巷(Schauflergasse) 和 莱特舒尔街(Reitschulgasse)的交汇点,也是霍夫堡宫的东北入口。该广场以位于广场东部的圣<span style="font-size:18px;">米歇尔</span>教堂命名。</p> <p class="ql-block">圣米歇尔翼(St. Michael's Wing):</p><p class="ql-block">翼楼以对面的圣米歇尔教堂命名,连接西班牙骑术学校(Spanish Riding School)和帝国总理府翼。这座宏伟的新建筑翼楼由玛丽亚·特蕾莎的父亲查理六世皇帝委托建筑师约瑟夫·埃马纽埃尔·菲舍尔·冯·埃拉赫(Joseph Emanuel Fischer von Erlach)设计,尽管埃拉赫创造了一个绝妙的设计,却因资金不足而于1735年被迫停工。近150年来,由于米歇尔广场中心的旧宫廷剧院(old court theatre)阻碍了它的建设,圣米歇尔翼楼一直未完工。直至1888年,奥地利建筑师费迪南德·基尔施纳(Ferdinand Kirschner)继承了埃拉赫150年前的计划,并拆除了旧宫廷剧院建筑,这座翼楼才得以竣工。</p><p class="ql-block">翼楼的正面弧形拐角处,两侧各有一组喷泉雕塑:奥地利新巴洛克风格雕塑家鲁道夫·韦尔 (Rudolf Weyr) 的“大海力量”(Power at Sea,照片左侧)和奥地利历史主义和新艺术运动风格雕塑家埃德蒙·赫尔默 (Edmund Hellmer) 的“陆地力量”(The Forces on Land,照片右侧)。</p> <p class="ql-block">“大海力量”(Power at Sea)喷泉雕塑</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陆地力量”(The Forces on Land)喷泉雕塑</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圣米歇尔翼(St. Michael's Wing)入口。</p><p class="ql-block">入口两侧是赫拉克勒斯功绩(exploits of Hercules)的雕像。拱形门入口上方饰有弗兰茨·约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的盾徽。</p><p class="ql-block">圣米歇尔翼楼底层右侧有三座博物馆的入口:皇家银器收藏馆,茜茜公主博物馆,以及皇家公寓。翼楼底层左侧是西班牙骑术学校游客中心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赫拉克勒斯杀死九头蛇(Statue of Hercules slaying the Lernaean Hydra)的雕像,位于圣米歇尔翼外立面门一侧。意大利雕塑家洛伦佐·马蒂埃利(Lorenzo Mattielli)创作。</p> <p class="ql-block">圣米歇尔翼(St. Michael's Wing),从科尔市场(Kohlmarkt )所见</p> <p class="ql-block">圣米歇尔教堂(St. Michael's Church)</p><p class="ql-block">位于圣米歇尔广场上,供奉天使长米歇尔。是维也纳最古老的教堂之一,最早是由巴本堡王朝利奥波德六世公爵(Duke Leopold VI of the House of Babenburg)于1220年建造的一座教区教堂。它也是当地为数不多的现存罗马式建筑之一。直到1784年,这座教堂一直作为宫廷教区教堂,与皇室关系密切。教堂历史悠久,跨越八个多世纪,最初为一座罗马式长方形教堂,几个世纪以来经历了多次改建,融合了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新古典主义元素。其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西立面于1792年竣工,尤为引人注目,它由恩内斯特·科赫(Ernest Koch)设计。立面入口上方多立克柱上的山墙,由意大利建筑师安东尼奥·贝杜齐(Antonio Beduzzi)设计。山墙顶部矗立着一组带翅膀的天使和圣米歇尔杀死堕落天使首领路西法( St. Michael slaying Lucifer) 的雕像。这些雕像出自意大利雕塑家洛伦佐·马蒂埃利(Lorenzo Mattielli)之手,他还雕刻了霍夫堡入口处正对教堂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Hercules)雕像。教堂高大多边形哥特式钟楼建于16世纪,现已成为维也纳内城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圣米歇尔教堂(St. Michael's Church)</p><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由一个中殿和两个侧廊组成,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令人印象深刻。中殿保留了哥特式结构,如主天花板保留了哥特式拱顶。而侧面小教堂(the side chapels)则采用巴洛克式装饰。</p> <p class="ql-block">圣米歇尔教堂(St. Michael's Church)</p><p class="ql-block">教堂地下是圣米歇尔墓室,1560-1784年间,约有4000人埋葬于此。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许多遗体和棺材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高坛(The High Altar):</p><p class="ql-block">由让•巴蒂斯特•阿夫兰格(Jean Baptist d'Avrange)于1781年设计建造。</p><p class="ql-block">这座高坛的独特之处在于前景和背景的和谐统一。高坛前景是1540年的一幅拜占庭圣母<span style="font-size:18px;">玛利亚•坎迪亚(Maria Candia )圣像(2)</span>,它属于克里特圣徒传学派(the Cretan School of hagiography),所以圣像以希腊克里特岛(the island Crete)的首府坎迪亚(Candia,现代称伊拉克利翁) 命名。圣像由两个智天使(cherubims)托举。背景是1781年由雕塑家卡尔·格奥尔格·梅维尔 (Karl Georg Merville)创作的巨大灰泥雪花石膏洛可可浮雕《天使的堕落》(The Fall of the Angels)(3),这是在维也纳完成的最后一件主要巴洛克作品。描绘天使和小天使从天花板坠落到地面的场景。作为四个哥特式窗户之间的高浮雕,雕塑家采用非常浅的颜色设计,以强调玛利亚•坎迪亚的彩色图像。浮雕中心,圣米歇尔举起一支燃烧的飞镖对抗叛军。《启示录》12:7 称堕落天使的首领为“龙”,但这里所有堕落天使都以拟人化的形式出现。在基督教教义中,堕落天使是指由于背叛上帝从天堂被驱逐出来的天使。最著名的坠天使叫路西法(Lucifer),他率领三分之一的天使反叛,挑战上帝的权威,因而被逐出天国,赶到地上。按照一些传统的记载,坠天使一直在地上漫游,直到审判日来到,它们会被扔进火湖,之后会下地狱。</p><p class="ql-block">高坛中另外两个智天使 (4)保护着圣殿。坐着的四个福音传道者(5)分别是(从左到右)约翰(John)、路加(Luke)、马可(Mark)和马太(Matthew)。 站立的人物是两位瘟疫圣人(saints of the plague):左边是圣塞巴斯蒂安(Saint Sebastian)(6),右边是圣罗克斯 (Saint Rochus)(7)。</p> <p class="ql-block">圣米歇尔教堂(St. Michael's Church)</p><p class="ql-block">圣米歇尔教堂不仅是祈祷的场所,也是教堂音乐的中心。这里定期举办音乐会,展现了历史悠久的管风琴和教堂令人印象深刻的音响效果。1714 年约翰·大卫·西贝尔(Johann David Sieber)制作的镀金管风琴(Pipe organ),是维也纳最大的巴洛克管风琴。经过大规模修复后,如今仍能欣赏到它原有的音色。</p><p class="ql-block">1749 年,17 岁的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曾演奏过它。约瑟夫·海顿是古典时期奥地利作曲家,他对弦乐四重奏和钢琴三重奏等室内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对音乐形式的贡献使他被称为“交响曲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p><p class="ql-block">1791 年 12 月 10 日,圣米歇尔教堂举行作曲家莫扎特(Mozart)安魂弥撒。莫扎特尚未完成的《安魂曲》(Requiem)首次在此演奏。维也纳剧院人员参加了此次弥撒,其中有剧院导演埃马纽埃尔·席卡内德(Emanuel Schikaneder),他为莫扎特最后创作的歌剧《魔笛》(The Magic Flute)撰写了剧本,并建造了维也纳剧院,被称为“他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戏剧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晚祷小教堂(the Vesper Picture Chapel):</p><p class="ql-block">位于圣米歇尔教堂南侧三座小教堂之一。装饰着华丽的巴洛克风格灰泥,供奉着备受尊崇的圣母怜子图 (venera-ted Pietà),约1420年创作,其描绘坐着的圣母腿上躺着耶稣的身体。</p> <p class="ql-block">圣朱利叶斯之墓(tomb of Saint Julius)</p> <p class="ql-block">几个世纪的变迁在圣米歇尔教堂的侧殿和其他部分留下了痕迹,营造出一种近乎震撼的鲜活历史感。在此可亲眼见证几个世纪的流逝....</p> <p class="ql-block">罗马式门户(the Romanesque portal):</p><p class="ql-block">圣米歇尔教堂最古老的部分之一,大约建于1220年。是罗马时期保存下来的三个入口之一,。这个入口的特色是完整保存外拱门上龛楣(Tympanum)浮雕,描绘了葡萄藤中间柱子上的十字架。在这个入口的外面,是在维也纳传教的圣保罗修道会(Order of Saint Paul)于1660年左右建造的大圣米歇尔之家(the Great Saint Michael House) 。</p> <p class="ql-block">各种不同的柱头装饰,最古老的是1240年的龙柱头 (the Dragon Capital) 位于讲坛旁边。</p> <p class="ql-block">圣米歇尔灵魂称量者(Soul Weigher)壁画:约1350 年创作的哥特式壁画,画中描绘圣米歇尔身披鳞片,左侧为撒旦,右侧为登基的圣母玛利亚。描绘了圣米歇尔在圣母玛利亚与圣子(代表人类的代祷者)和撒旦(代表原告)之间权衡有罪和有德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赫伯斯坦宫(Palais Herberstein)</p><p class="ql-block">位于米歇尔广场上,由奥地利建筑师卡尔·柯尼希(Carl König)设计,建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1896 -1897 年间。这座精美宫殿</span>建在1818年的迪特里希施泰因宫(Palais Dietrichstein)的旧址上。由此迪特里希施泰因宫及其文学聚会场所,即一家传奇文学咖啡馆格林斯泰德尔咖啡馆(Café Griensteidl)被新建筑所取代。1951 年,赫伯斯坦 (Herberstein) 家族将这座建筑卖给了合作中央银行。现在是一座大型的起源时代(Gründerzeit,即1900年左右)的公寓楼。这座建筑被认为是“模仿霍夫堡的浮华建筑”和“大规模新巴洛克风格的狂欢”。从 1990 年起,这座楼的一楼又出现了一家“格林斯泰德尔咖啡馆”,与之前的咖啡馆名称相同。</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骑术学校(Spanish Riding School):在霍夫堡宫内,位于圣米歇尔广场和约瑟夫广场之间。学校因西班牙的利皮扎马(The Lipizzan)而得名。是维也纳的一所传统的利比扎马骑术学校,为古典盛装舞步赛的中心。它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四大”古典骑术学院之一,其马术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皮扎马在霍夫堡的表演是一大旅游景点。学校的顶尖马匹和骑手会定期在世界各地巡演和表演。</p><p class="ql-block">这所骑术学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术学校,其最早出现在1565年哈布斯堡王朝时期,记录显示,木制骑术竞技场首次于1565年投入使用,但直到1729 年,查理六世皇帝才委托建筑师约瑟夫·埃马纽埃尔·菲舍尔·冯·埃拉赫(Joseph Emanuel Fischer von Erlach)建造了今天使用的白色骑术大厅。这座气派非凡的马术表演大厅高17米,宽18米,长55米,四周的围廊由四十六根柱子支撑。现在向公众开放,公众可以观看利皮扎马的训练和表演。</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霍夫堡的皇家马厩 (Stallburg,the imperial mews of the Hofburg) ,位于约瑟夫广场和圣米歇尔广场之间,尽管与建筑群的其他部分没有连接,但它也是霍夫堡宫的一部分。它是维也纳最杰出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也是皇宫现存最古老的部分,建于 1558-1565 年左右。最初是作为当时的王储马克西米利安(Maximilian)即后来的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二世(Maximilian II)的住所而建。据说,费迪南一世(Ferdinand I)不希望他的儿子住在他的屋檐下,因为马克西米利安已经转向新教。1659-1776年,它用于收藏利奥波德·威廉大公(Archduke Leopold Wilhelm)即皇帝费迪南三世(Emperor Ferdinand III)的兄弟的艺术藏品,这些藏品构成了 1889 年以后艺术史博物馆的核心。后来该建筑成为皇家马厩(the Imperial Stables),用来饲养皇家马匹,曾饲养过大约九百匹利皮扎马。如今西班牙骑术学校的高贵利皮扎马仍被圈养于此。马厩周围环绕着一个大庭院,庭院中有三层拱廊和大烟囱。2008年,马厩配备了可移动的屋顶结构,使其能够在任何天气条件下在内院举办活动,从戏剧表演到璀璨夺目的活动,庭院可以瞬间焕然一新。根据利皮扎马的日程安排以及是否需要它们出席,种马们会好奇地从马厩里观看这些庆祝活动。</p> <p class="ql-block">约瑟夫广场(Joseph Square):</p><p class="ql-block">经过西班牙骑术学校进入约瑟夫广场。广场以皇帝约瑟夫二世(Joseph II)的名字命名,被认为是维也纳最美丽的庭院之一。广场中心是一座真人大小的约瑟夫二世皇帝(Emperor Joseph II )骑马雕像。广场由奥古斯丁大街(Augustinerstrasse)和奥古斯丁翼(Augustinian wing)、宫廷图书馆翼(the Court Library Wing)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雷杜特翼(Redouten Wing)</span>围成。广场对面有两座宫殿,一座是5 号的帕拉维奇尼宫(The Pallavicini Palace)于 1784 年建成,由费迪南德·冯·霍恩伯格(Ferdinand von Hohenberg)设计,融合了巴洛克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另一座帕尔菲宫(The Palffy Palace)建于16世纪。</p><p class="ql-block">约瑟夫广场是电影《第三人》(The Third Man)的著名拍摄地。</p><p class="ql-block">照片(下)左侧是奥古斯丁翼(Augustinian Wing),中间是宫廷图书馆翼(the Court Library Wing),右侧是雷杜特之翼(Redouten Wing)</p> <p class="ql-block">约瑟夫二世皇帝雕像(Statue of Emperor Joseph II ):由皇帝弗朗茨二世/一世(Franz II/I)委托制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弗朗茨二世/一世</span>是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约瑟夫二世的弟弟)之子,从16岁起就在他叔叔约瑟夫二世的监督下长大。雕像由雕塑家弗朗茨·安东·冯·扎内尔(Franz Anton von Zauner)于1795-1807 年间竖立,以罗马卡比托利欧山(Capitoline Hill)上的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雕像为原型。约瑟夫二世被描绘成一位罗马征服者,身着长袍和桂冠,反映了哈布斯堡王朝的信念,即他们是古罗马皇帝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雕像</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约瑟夫二世皇帝雕像(Statue of Emperor Joseph II ):</p><p class="ql-block">约瑟夫二世( Joseph II,1741- 1790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是皇后玛丽亚·特蕾莎(Maria Theresa) 和弗朗西斯一世(Francis I)皇帝的长子。利奥波德二世(Leopold II)的兄弟。他去世时没有已知的合法后代,王位由他的弟弟利奥波德二世继承。他以开明君主和改良家的美名流芳百世。</p><p class="ql-block">约瑟夫二世在1765年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在母亲玛丽娅·特蕾西娅于1780年去世前,两人维持共治局面,谨慎虔诚的玛丽娅,常常约束管制约瑟夫过激的启蒙思想与政策。他与俄国叶卡捷琳娜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 of Russia)、普鲁士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 of Prussia)并列为三大启蒙君主。他的政策现在被称为约瑟夫主义。他在国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除农奴制,剥夺帝国境内各天主教的主教特权等。他工作认真勤奋,自诩要创造“帝国立法者的哲学”,在单独治国的十年间(1780-1790年),他发布了一万一千条法律与六千项行政法令。而在天主教的奥国史上,是第一次使喀尔文教派、路德教派与天主教会融洽地共处;同时,他也结束犹太保留区的设治、废止犹太人需缴交特别税与穿着黄色补钉的歧视规定。他不断地走访地方、考察民情,努力设计各种符合理性又有效率的行政改革与集权政策。他规定德语为唯一的官方语言,来强化行政效率与统合各民族。约瑟夫二世是开明专制主义的支持者,然而,他致力于世俗化、自由化和现代化改革,却招致了强烈的反对,导致他的计划未能完全实施。</p> <p class="ql-block">宫廷图书馆翼(the Court Library Wing):位于北边的约瑟夫广场和南边的城堡花园 (Castle Garden) 之间。霍夫堡宫建筑群的一部分,是大规模晚期巴洛克式建筑的典范。翼楼原本是由查理六世下令建造的一座独立式建筑,位于霍夫堡建筑群的另一侧。由奥地利巴洛克建筑师约翰·伯恩哈德·菲舍尔·冯·埃拉赫(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和他的儿子约瑟夫·埃马纽埃尔(Joseph Emanuel)于1735年完成。1763-1769 年,在玛丽亚·特蕾莎皇后统治期间,宫廷建筑师尼科洛·帕卡西(Nicolò Pacassi)设计扩建了侧翼,他将宫廷图书馆与霍夫堡的其他部分连接起来,将其另一侧与奥古斯丁教堂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现在的约瑟夫广场 (Josephsplatz),其特点是比例几乎对称。该建筑除了作为图书馆的功能外,还被设计为具有极佳音响效果的音乐厅。翼楼上方具有阁楼风格人物的外部装饰由晚期巴洛克时期意大利雕塑家洛伦佐·马蒂埃利(Lorenzo Mattielli)于 1726年完成。他在正门上方放置了一尊骑着四马二轮战车的雅典娜雕像。他在屋顶的左侧放置了希腊神话巨人支撑天球仪阿特拉斯(Atlas),其两侧是天文学和占星术化身;右侧放置了希腊神话大地之神盖亚(Gaia)和地球仪,两侧是几何和地理寓言。</p> <p class="ql-block">宫廷图书馆翼(the Court Library Wing)、新堡(The Neue Burg)-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Austrian National Library)所在地、城堡花园 (Castle Garden)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宫廷图书馆 (the Court Library) 入口:</p><p class="ql-block">宫廷图书馆如今由位于新堡的奥地利国家图书馆(Austrian National Library)管理。</p> <p class="ql-block">国家大厅(State Hall,The Prunksaal):</p><p class="ql-block">是宫廷图书馆的中心建筑。</p><p class="ql-block">18世纪初,查理六世(Charles VI)为了存放自己的藏书,委托因设计美泉宫等建筑而闻名的建筑师约翰·伯恩哈德·菲舍尔·冯·埃拉赫(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设计了一座相当宏伟的宫廷图书馆,其中包括国家大厅。在他去世后的1723年由其子约瑟夫·埃马纽埃尔(Joseph Emanuel)完成。大厅长近80米,宽超过14米,穹顶高近20米。这是整个维也纳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厅,其分为两个相对的“战争”和“和平”区,两区在奥地利画家丹尼尔·格兰(Daniel Gran)的壁画中得以体现。</p> <p class="ql-block">国家大厅(State Hall,The Prunksaal):</p><p class="ql-block">巨大、高耸、波特风格(Potteresque)的木制书柜摆满着巨大的皮革装订书籍。其中收藏着欧根亲王(Prince Eugene of Savoy)的藏书。</p> <p class="ql-block">国家大厅(State Hall,The Prunksaal)</p><p class="ql-block">一场丰富的壁画盛宴,大量的天花板壁画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国家大厅(State Hall,The Prunksaal)</p><p class="ql-block">奥地利画家丹尼尔·格兰(Daniel Gran)创作的巨幅天花板中央圆顶壁画,对查理六世皇帝的神化进行描绘,查理六世的画像由赫拉克勒斯(Hercules)和阿波罗(Apollo)托举着。 围绕着皇帝形象的几种寓言人物以复杂的主题交汇在一起,象征着哈布斯堡王朝的美德和其领地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国家大厅(State Hall,The Prunksaal)</p><p class="ql-block">大理石和木质大支柱,顶部饰有金色涡卷纹饰。</p> <p class="ql-block">国家大厅(State Hall,The Prunksaal)</p><p class="ql-block">大厅里多尊雕像,其中厅中央是查理六世皇帝(Charles VI)大理石雕像,由雕塑家彼得·斯特鲁德尔(Peter Strudel)和保罗·斯特鲁德尔(Paul Strudel)创作,其姿势模仿希腊神话英雄赫拉克勒斯(Hercules)。</p> <p class="ql-block">国家大厅(State Hall,The Prunksaal)</p><p class="ql-block">两对17世纪的天球和地球,由方济各会修士文森佐·科罗内利(Vincenzo Coronelli)制作。</p> <p class="ql-block">布鲁克纳半身像( bust of Bruckner)</p><p class="ql-block">宫廷图书馆国家大厅内举办各种特展,此时是奥地利作曲家安东·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展览</p><p class="ql-block">安东·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1824年—1896),奥地利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他以创作交响曲、弥撒曲与经文歌而著称,也创作出优秀的室内乐作品如弦乐四重奏和弦乐五重奏。其交响曲因其丰富的音响结构、多重的复调特性和宏大的结构而被认为是德奥派浪漫主义最后阶段的代表人物。布鲁克纳的作品以其对不和谐音的使用、突然的转调以及延绵不断的和声而对当代音乐激进主义产生了广博的影响。布鲁克纳以经常大幅修改即使是自己早已定稿的作品而闻名,由此造成他的交响曲作品版本众多,产生了音乐学中著名的“布鲁克纳难题”(The Bruckner Problem)。</p> <p class="ql-block">《在爱乐乐团》(Im Philharmonischen)剪影画</p><p class="ql-block">奥地利剪影艺术家奥托·伯勒(Otto Böhler,1847-1913)于1892/93 年创作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历史上最重要的指挥家汉斯·里希特 (Hans Richter)和作曲家安东·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剪影(Silhouette)。奥托·伯勒专门为同时代的许多伟大的指挥家、作曲家和钢琴家绘制肖像。</p> <p class="ql-block">纳粹政权宣传布鲁克纳是“德国”音乐的典范,阿道夫·希特勒个人非常喜欢他的音乐,于1937 年在雷根斯堡(Regensburg)附近的瓦尔哈拉神庙(Walhalla Temple)竖立了布鲁克纳的半身像。</p> <p class="ql-block">安东·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一生都是单身汉,几乎没有异性缘。他出于宗教原因排除了婚外情。但终其一生,他都在不断地写求婚信,特别是写给年轻的女性,但总是失败。而且经常在短暂的相识后就求婚,他的求婚信中的语气,简直就是要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音乐,情书写得好像向教授解释自己论文理念的博士口试报告一样。连唯一一个差点结婚的,也因为宗教的原故而分开了。</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女士是德国作曲家约瑟芬·朗(Josefine Lang),她是安东·布鲁克纳 (Anton Bruckner) 于1866年求婚的对象。布鲁克纳在林茨担任大教堂和教区管风琴师,不久后,他在莱德尔巷结识了朗一家,朗一家对音乐以及布鲁克纳本人都非常欣赏。约瑟芬曾短暂地做过布鲁克纳的学生,当时约瑟芬只有十二岁,但却引起了布鲁克纳的注意。大约十年后,他在1866年一封信中向她求婚,但被约瑟芬拒绝了。</p> <p class="ql-block">安东·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Ninth Symphony) 第四乐章草图</p><p class="ql-block">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是布鲁克纳最后一首交响曲。本曲的前三乐章已完成,第四乐章在布鲁克纳去世(1896年)之前仍未完成。作曲家将此曲“献给敬爱的上帝”</p><p class="ql-block">布鲁克纳有强迫症的问题,爱数数字,在他的作曲草稿下方总会有一些数字,那是他在计算乐句的长度。一般而言他的乐句长8、12、16个小节。</p> <p class="ql-block">城堡花园 (Castle Garden) 中的棕榈屋(Palm House)</p><p class="ql-block">中部为餐厅,左翼为蝴蝶馆(Butterfly house),右翼是温室(greenhouse)。</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雷杜特翼(Redouten Wing):</p><p class="ql-block">玛丽亚·特蕾莎皇后将一座17世纪的歌剧院改建成如今被称为“雷杜滕赛勒”(Redoutensäle)的舞厅和音乐厅,它由一个大厅和一个小厅组成。它们与一些较小的前厅一起构成了雷杜特翼楼。它的名字来源于法语单词“redoute”,意思是优雅的假面舞会,在雷杜滕赛勒宫内经常举办这类舞会,它很快成为巴洛克风格娱乐的场所。1814年,贝多芬第八交响曲在此首演。“国会舞会”(The Congress dances)这句著名说法源于1814/15年维也纳会议(The Congress of Vienna)期间在雷杜滕萨勒宫举行的舞会。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担任了此次舞会的宫廷音乐总监。1760年,帕尔马(Parma)公主伊莎贝拉(Isabella)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Joseph II)的婚礼在雷杜滕萨勒宫举办。</p><p class="ql-block">照片(上):雷杜特翼(Redouten Wing)及其前方的约瑟夫二世(Joseph II)骑马雕像。</p><p class="ql-block">照片(下):瑞典-奥地利画家马丁·范·梅滕斯 (Martin van Meytens) 的画作《雷杜滕萨勒宫的婚宴》(Wedding Supper at Redoutensaal)。</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丁翼(Augustinian Wing)</p><p class="ql-block">巴洛克风格的奥古斯丁翼建于约瑟夫广场东南侧,毗邻宫廷图书馆(Court Library),内有奥古斯丁教堂(the Augustinian church )和奥古斯特修道院(Augustinian Monastery)。随着宫殿的扩建,教堂和修道院成为宫殿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丁教堂(St Augustin's Church)入口</p> <p class="ql-block">圣奥古斯丁教堂(St Augustin's Church):</p><p class="ql-block">这座位于约瑟夫广场的哥特式教堂正面朝向西北方,长85米,宽20米。是维也纳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1327年。1327年,奥地利和施蒂里亚公爵(Duke of Austria and Styria)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即<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爵美男子腓特烈”(Duke Frederick the Handsome)</span>建造了这座教堂,并为其修士们建造了一座回廊(Cloister)即修道院。由建筑师<span style="font-size:18px;">迪特里希·兰德特纳(Dietrich Landtner)</span>设计,完成于1339年。由于邻近的霍夫堡皇宫扩展,奥古斯丁教堂逐渐演变为霍夫堡宫建筑群的一部分。这座建筑的正面与霍夫堡宫几乎连成一体,其一侧是阿尔贝蒂娜博物馆,另一侧是宫廷图书馆(Court Library)。</p><p class="ql-block">从1634年到1918年,圣奥古斯丁教堂曾是哈布斯堡王朝君主的宫廷教堂,皇家的婚丧大事都是在这里举行。</p><p class="ql-block">如今,一座由六名身穿黑袍的奥古斯丁修道士组成的修道院依然存在,为教区提供所需的服务。</p> <p class="ql-block">圣奥古斯丁教堂(St Augustin's Church)</p><p class="ql-block">虽然教堂外观朴素低调,但教堂内部装饰却十分华丽。教堂中殿宽11米由建筑师迪特里希·兰德特纳(Dietrich Landtner)于 1330-1339 年间建造。</p><p class="ql-block">最著名的或许是这座教堂曾举办过多场皇室婚礼,其中包括:</p><p class="ql-block">1736年玛丽亚·特蕾莎女大公(Archduchess Maria Theresa,未来的皇后)与洛林公爵弗朗西斯(Duke Francis of Lorraine,后来的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一世)的婚礼。</p><p class="ql-block">1770年玛丽亚·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六(Louis XVI of France)。这场婚礼在新郎缺席的情况下举行的。玛丽亚·安托瓦内特是女皇玛丽亚·特蕾莎和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一世的第十五个孩子,法国大革命时期被送上断头台的法国皇后。</p><p class="ql-block">1810年玛丽亚·路易丝女大公(Archduchess Marie Louise)与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的婚礼,这是最让人注目的婚礼,由于拿破仑忙于争战,甚至没有时间出席自己和玛丽·路易丝的婚礼,拿破仑就请玛丽亚·路易丝的叔叔卡尔大公(Archduke Karl)代表他出席婚礼。玛丽亚·路易丝是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Franz I)、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之女。她是奥地利女皇<span style="font-size:18px;">玛丽亚·特蕾莎</span>曾孙女。1810年,18岁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玛丽亚·路易丝</span>嫁给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成为法兰西帝国皇后。这是一宗权宜婚姻,新娘的父亲弗朗茨希望借此加强奥地利帝国和法兰西帝国的连系。拿破仑则希望通过与欧洲最为显赫的哈布斯堡王朝联婚确立他的合法性,并盼望有一位合法的皇位继承人。1811年,玛丽亚·路易丝为拿破仑诞下皇子拿破仑二世。可惜年仅21岁的拿破仑二世于1832年在维也纳美泉宫死于肺结核。</p><p class="ql-block">1817年玛丽亚·利奥波尔迪娜(Maria Leopoldina,巴西第一位皇后)与巴西国王佩德罗一世(Pedro I of Brazil)的婚礼。</p><p class="ql-block">1854年弗朗茨·约瑟夫皇帝(Franz Joseph I)与伊丽莎白皇后(Empress Elisabeth, 昵称茜茜公主)的婚礼。</p><p class="ql-block">1881年奥地利王储鲁道夫(Crown Prince Rudolf)和斯蒂芬妮(Stephanie)的婚礼。奥地利皇储鲁道夫是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与奥地利皇后伊丽莎白(茜茜公主)之独子。1881年他被迫迎娶了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Léopold II)之次女斯蒂芬妮,但这段婚姻极其不幸。1883年他们的独生女出生后,他们婚姻彻底破裂。1889年,鲁道夫和情妇在梅耶林(Mayerling)猎宫自杀殉情。</p> <p class="ql-block">圣奥古斯丁教堂(St Augustin's Church)</p><p class="ql-block">主祭坛右侧的洛雷托礼拜堂(the Loreto chapel)后面是心之墓穴(Heart Crypt),这是一座半圆形的附属建筑,中间有一扇铁门隔开,哈布斯堡王朝成员的 54 颗心被存放在银瓮中。第一颗心脏属于国王费迪南四世(Ferdinand IV),斐迪南四世国王遗愿将他的心脏安葬在维也纳奥古斯丁教堂的圣母像脚下。1654 年国王去世后,遗体经过防腐处理,心脏被放在高脚杯中,在临终床上展示。后心脏被转移到洛雷托礼拜堂,在简单的仪式中安葬在圣母像脚下。随着这一虔诚的简单举动,哈布斯堡王朝所有成员的心脏也开始与斐迪南四世国王的心脏一起安葬于此。到1878年,已有54 颗心脏被放置于这个简陋的地下室。而遗体则放置在皇家墓穴里。哈布斯堡王朝的成员当中,拿破仑唯一的儿子拿破仑二世,二十一岁死于肺结核,其遗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被送还法国,但是他的心却永远留在了奥古斯丁教堂,这是哈布斯堡皇室成员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圣奥古斯丁教堂(St Augustin's Church)</p><p class="ql-block">有两台管风琴即里格管风琴(Rieger Organ)和巴赫管风琴(Bach Organ)。照片是里格管风琴。</p><p class="ql-block">奥地利作曲家,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曾在这里指挥他创作的F大调弥撒曲。安东·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的F小调弥撒曲也是为这座教堂创作的,并在此首演。在21世纪,这座教堂以举办高质量的圣乐音乐会而闻名,每周日的周日大弥撒有管弦乐队和唱诗班表演。</p> <p class="ql-block">巴赫管风琴(Bach Organ)</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讲坛(The pulpit)</p><p class="ql-block">由建筑师约翰·费迪南德·赫岑多夫·冯·霍恩贝格(Johann Ferdinand Hetzendorf von Hohenberg)于 1784/85 年设计。白色和金色的木质结构的讲坛放置在带有叶状哥特式柱头的柱子上,栏杆和后墙装饰着简单的盲窗饰。讲坛上方华盖底部有鸽子标志、顶部有圣保罗雕像。</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大公爵夫人之墓(The tomb of Archduchess Maria Christina):</p><p class="ql-block">1798年,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 (Antonio Canova,1757-1822),受玛丽亚·克里斯蒂娜丈夫阿尔贝蒂娜博物馆的阿尔伯特委托,于1805年完工。卡诺瓦采用最优质的卡拉拉大理石打造,创造了古典主义陵墓艺术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陵墓高574厘米,呈金字塔形,上面刻有铭文“阿尔伯特,最佳配偶”(uxori optimae albertus)。送葬队伍沿着 3 级台阶向上移动到金字塔的大门,这象征着通往亡灵世界的过渡。最前面是美德的化身,手捧死者的骨灰。她身后跟着两个手持火炬的女孩。慈善女神紧随其后,手臂上还挽着一位盲人老人。在右边的台阶上,是一位罗马神话中的天才(genius)或守护神,他和一头狮子挤在一起。天才和狮子象征着丧偶的萨克森-特申公爵阿尔伯特 (Albert of Saxe-Teschen,1738-1822)的悲伤和玛丽亚·克里斯蒂娜 (Maria Christina,1742-1798) 的力量。幸福的化身手捧着大公爵夫人的肖像在金字塔入口上方盘旋,</p><p class="ql-block">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大公爵夫人是萨克森-特申的阿尔伯特的妻子,也是奥地利皇后玛丽亚·特蕾西亚(the Empress Maria Theresia)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的第五个孩子。著名的“阿尔贝蒂娜”(Albertina)博物馆以她和丈夫阿尔伯特名字命名。</p> <p class="ql-block">霍夫堡宫南翼尽头是阿尔贝蒂娜广场(Albertina Square)和阿尔布雷希特大公宫(Archduke Albrecht Palace)</p><p class="ql-block">阿尔布雷希特大公宫,如今的阿尔贝蒂娜博物馆(Albertina Museum)的所在地,由于其与奥古斯丁修道院(Augustinian monastery)的结构连接,也被认为是霍夫堡的一部分。19 世纪初,皇室成员曾居住于此。19 世纪 20 年代杰出的奥地利古典主义建筑师约瑟夫·科恩豪泽尔(Joseph Kornhäusel)对宫殿进行了翻修后,该部分仍与霍夫堡宫相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