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教育新视野——安龙县中小学幼儿园中层干部赴武昌实验小学、武汉三十六中考察学习纪实(三)

安龙中层 培训活动

开     篇 以脚步丈量教育 以交流启迪智慧 <p class="ql-block">  为拓宽管理视野,汲取先进办学经验,4月18日,参加安龙县“国培计划(2024)”-中小学幼儿园中层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的学员们在会务组带领下,走进武昌实验小学与武汉市第三十六中学,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研学之旅。</p><p class="ql-block"> 通过实地观摩校园文化、聆听专题汇报、对话教育实践,深度解锁两所名校的办学密码,为安龙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p> 第一站:武昌实验小学 文化浸润     让教育自然生长 <p class="ql-block">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创办于1920年,校园是清代“两湖书院”和原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恽代英、徐向前、陈毅、沈雁冰、罗瑞卿、赵一曼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工作,学校历史底蕴深厚,现有学生2200多人,共55个班。 沿着让安龙人倍感亲切的“张之洞路”,我们踏入武昌实验小学校园,“自由生长”的教育气息扑面而来。</p> 1.环境育人:一草一木皆课程 <p class="ql-block">  校园里绿意盎然,走廊转角处的“学生书画长廊”,楼梯间的“科学探索角”,教室外的“班级文化墙”,供学生课间玩耍的“树屋”,“鸟巢”……从地面到墙上再到树上,每一处空间都被充分利用,都被赋予育人功能。学校将“生活即教育”理念融入建筑设计,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学员们驻足拍照记录,感叹:“校园不仅是学习场所,更是滋养心灵的土壤。”</p><p class="ql-block"> </p> 2.课程创新:五育融合的校本实践 <p class="ql-block">  科学教室里摆放着各种学生手工作品,3D打印机正在按照程序自动加工“产品”。学校构建了“基础+拓展+探究”三级课程体系。从“节气农耕课”到“非遗传承项目”,从“自主选修走班制”到“跨学科主题学习”,多元课程让学生成为探索者。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了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我们的科学课不教课本上的知识,力争展现最前沿的科技。学校<span style="font-size:18px;">打造四间专门的科学教室”,</span>还把每周的两节科学课连起来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学生有充足的动手实践时间”。</span>如何让课程既有底蕴又有活力?实验小学的“融合思维”值得借鉴。</p> 3.管理智慧:让教师成为“发光体” <p class="ql-block">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训十分醒目,而“大气优雅、探索超越”的学校精神,“三味”“三性”“三好”的办学愿景等则隐藏在学生书写的作品当中。学校表示:“我们不是搞对外宣传,没必要请广告公司做大幅标语,让学生书写张贴就可以了,这样孩子们更能入脑入心。”另据了解,学校还有“教师成长学院”“青蓝工程2.0”“学术积分制”等管理模式,通过分层培养、学术赋权、弹性考核等机制,激发教师内生动力。</p> 第二站:武汉三十六中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态 <p class="ql-block">  走进武汉三十六中,郁郁葱葱的“小花园”凉意袭人,10余棵樟树绿荫如盖。而AI大数据屏、智慧教室、VR实验室等现代化设施,彰显着“未来学校”的风貌。学校位于武汉市江汉区常青街常扬里73号,东临汉口火车站,西靠泛海国际商务区,创建于2001年9月的一所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新校,现有18个班,学生928人。</p> 1.精准教学:数据驱动个性化学习 <p class="ql-block">  校园环境文化参观完毕,来到多功能会议厅,王强副校长介绍了学校AI题库的建设及运用,七年级组长胡俊飞老师展示了AI题库运用案例。他们的做法是:课前推送分层预习资源,课中实时分析答题数据,课后生成学情诊断报告。学生作业一人一码,学生家长可通过手机端实时掌握学生作业情况。AI题库帮助教师发现了隐藏的薄弱点,让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批改作业的时间减少了,组卷的时间也缩短了,同时还能通过家校协同,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不得不说,从经验教学到数据决策,这是教学管理的一次革命性升级。 </p> 2.德育创新:数字平台的“温度管理” <p class="ql-block">  通过“学生成长档案云平台”,德育评价从单一分数转向多维画像。心理预警系统、生涯规划数据库、家校协同小程序等工具,让德育更科学、更人性化。技术让教育有了温度,也让我们看见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p> 3.管理升级:“一网通办”提效减负 <p class="ql-block">  在行政办公区,OA系统的“事务审批10分钟响应”、教学资源的“云端共享库”、教师考核的“智能积分银行”等创新举措,引发热烈讨论。校方坦言:“智慧管理不是堆砌设备,而是用技术解放人力,让管理者回归育人本质。”</p> 4.华丽转身:普通校到优质校的蜕变 <p class="ql-block">  报告会上,涂苗苗老师分享了她的成长故事,周晓宇校长简介学校发展历程。近年来,学校不断争取上级支持,团结奋进,历任校长不断传承和创新,擦亮“四张名片”打造办学特色:“点燃教育”——点燃教师教育热情,点燃学生学习梦想,引领生成德育“三+六教学模式”;“环境科技教育”——打造气候智慧学校;“排球教育”——五球玩减负,增强学生体质,赋能最强大脑;“美好教学生态”——回归高效课堂抓质量,树品牌。</p> 研学归来:思与行的破局之道 <p class="ql-block">  一天的研学,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场自我革新的启程。返程途中,学员们围绕三个关键词展开热议:“破界”:打破学科、空间、角色的传统边界,构建全域育人场景;“赋能”:用技术与机制双轮驱动,激活师生成长内驱力;“深耕”:将理念转化为可落地的校本化方案,避免“复制粘贴式”借鉴。</p> 结    语 <p class="ql-block">  走出去,带回来,向未来教育之路,步履不停。此次研学不是终点,而是优化管理、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下一步,我们将梳理两校经验的“可迁移基因”,结合校情打造特色发展路径。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寻访之旅”催生的教育新风景!</p> <p class="ql-block">拍摄:龙文杰 李欣欣 张丹丹</p><p class="ql-block">撰稿:龙文杰</p><p class="ql-block">编审:刘坤焕</p><p class="ql-block">初审:王 霞</p><p class="ql-block">复审:彭鸾林</p><p class="ql-block">终审:王益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