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非遗传承一一流淌在昌江文化岁月的记忆

郭玉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守护非遗传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流淌在昌江文化岁月的记忆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图文/郭玉光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 在海南昌江的山水之间,生活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黎族。他们的文化源远流长,而“黎陶、牛皮凳、黎锦”,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 ——题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追随古人的脚步,才可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得更加久远,让这些传统文化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昌江县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海黎乡之间。这里不仅有令人沉醉的自然风光,更有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非遗资源,它们是黎族人民千百年智慧的结晶,是这片土地最珍贵的宝藏。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民族情感,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和全社会都应加强对非遗的意识,从政策制定者到普通公众,都应深刻认识到非遗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共同为非遗保护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守护:聆听岁月的足音</b></p><p class="ql-block"> 非遗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非遗所记录的不仅是历史,更是儿时的记忆、梦里的老家。昌江历史悠久,在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直以来就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非遗技艺闻名。到目前为止,除了“黎陶”、“牛皮凳”这两张非遗亮丽的名片以外,昌江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省级8项、县级24项,这些浩瀚精深的非遗,既是昌江传统文明的结晶,也是昌江文旅产业发展的财富。我们有必要做好新时代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注重创新意识的融入,不断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在绽放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建设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寻根:民间艺人的乡愁</b></p><p class="ql-block"> 突出强基固本,全面保护非遗“守住文化根脉。”保护非遗,就是守护民族文化的根,要充分尊重非遗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全方位开展非遗排查,走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传统古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非遗资源丰富区域,全面掌握传统技艺、民俗等各类非遗分布状况,将非遗及其得以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全面科学系统保护好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遗产。非遗来源于生活、根植于人民,要深度挖掘非遗背后的历史脉络,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参与博览会、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宣传交流活动,利用云直播、短视频、微纪录片等新媒体形式活态展现非遗文化,释放非遗传播的“倍增效应”,让人民群众更加直观具体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在润物无声中增进全社会对非遗的关注和热爱,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p><p class="ql-block"> <b>泥土焕彩,黎陶烧制的文化火种。</b>“天高云淡路迢迢,黎陶少女歌声娇。月明星稀夜未晓,轻舞飞扬步逍遥。”黎陶,是文化岁月的“活化石”,以原生态的工具和材料,经泥条盘筑、露天烧制而成。从河边取来的泥土,经晒泥、捣泥、筛泥等工序,变成柔韧泥条,再在阿婆手中盘绕成型。熊熊烈火中,陶器吸收椰油香气,出炉后撒上天然叶汁,便有了独特的自然斑点和花纹,每一件都是不可复制的艺术品。它曾是黎族人家煮饭、盛水的生活器具,如今更是文化与艺术的象征,静静地诉说着黎族文化的千年故事。</p><p class="ql-block"> 黎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可追溯至六七千年前。据史料显示,在史前时期,黎族原始的制陶术就留下了文明的印痕。历史文献中也不乏相关记载,在东汉以后的史书中已开始记载黎族的祖先(俚人)在海南的活动情况,而且当时制陶术就早已传至海南岛,宋朝的《诸蕃志》卷下曾记黎族“以土为釜,瓠为器”,土釜至今用之,瓠瓢间以。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记:“陶土为釜,器用瓠瓢”。清朝道光《琼州府志海黎志五》有述:“器用土釜,瓠瓢”。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亦记黎人:“缌绠绩木皮木布,陶土为釜”。可见黎族原始制陶代代相传。泥条盘筑法之类的黎族原始制陶技艺,至今在昌江县石碌镇保突村仍有传承。该项技艺不仅传承了我国新石器时期早期的制陶工艺,保留着制陶的原始形态和特征,真实地再现着原始的制陶过程,是中国古代原始制陶的“活化石”。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也是昌江县仅有的一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目前,黎族地区的制陶技术保留在哈方言、润方言、赛方言、美孚方言等区域。</p> <p class="ql-block">  在昌江县石碌镇保突村,这项古老的制陶技艺,就宛如一部生动的“活历史”,它真实地展现着古时黎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民族特征。过去,黎陶是黎族同胞家家户户用于酿酒、煮饭、腌制食品的生活必备品。在制作黎陶中黎族的祖先,始终遵循着“传女不传男”“女制陶男莫近”的传统习俗。在制作陶器之前,还要按照黎族传统方式,虔诚地围绕木凳边歌边舞,让神灵保佑制陶成功。而“传女不传男”的风俗要求也使得从前家家户户都掌握的制陶技艺一度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处境。最终,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羊拜亮老人的推动下,为了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发展,打破了“传女不传男”的规矩,亲自收男徒,使之得以传承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一份情愫,一生守护。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昌江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梅珍。据说,她从8岁起就跟随着母亲学习原始制陶技艺。为了不让这门传统技艺失传,她毅然放弃省城稳定高薪的工作,前往广东、海口等地学习新工艺,了解市场需求,在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引入现代元素与审美,同时还保留着黎族传统的元素,逐渐掌握现代制陶工艺和技术。</p> <p class="ql-block">  传统黎陶制作工序繁杂。首先,要将挖回来的粘土反复冲打,过滤出最细腻的泥粉,再加入适量的水反复揉搓,接着压出陶器的底部,搓成一根根长条,采用泥条盘柱法从底部一点点往上盘,这种手法早在石器时代就已被沿用,主要是因为操作简单,且无需复杂工具就能塑造出所需陶罐。粗坯阴干后,会用一种叫做“过江龙”的植物种子对其进行打磨。而陶器的烧制采用传统的露天烧制法,在没有科技测量温度的情况下,成品率极低,每次烧制时,制陶人都会不停地用黎语诵念祷告,还会在烧得通红的黎陶上洒上赛柴涯树皮汁,以防日后开裂。如今,在昌江县政府的支持下,2013年11月,昌江县石碌镇保突村建立了“昌江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保突制陶馆)”,刘梅珍被任命为合作社的负责人,她不仅积极将产业与旅游相结合,引入陶器展览、制陶演示、制陶体验、民族歌舞表演等项目,还引进研学游项目,为学生提供制陶、织黎锦、编藤编等黎族特色技艺体验。据统计,该合作社每年承接研学活动就达40余场,人数约1.5万余人(次),从而让更多的人认识黎陶、感受黎陶文化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由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的全国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推荐工作中。经各地申报、专家遴选和社会公示,最终从全国范围内确定51个典型案例。其中,海南省入选的1个案例为<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制陶非遗工坊”</b><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这是全省唯一获取的殊荣)</span>,旨在让更多的人认识黎陶、感受黎陶文化的独特魅力,使黎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此外,昌江县还充分挖掘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所拥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资源禀赋,在“文化延续未来、非遗助力乡村”理念的引领下,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根本,以壮大民族文化产业为目标,借助保突村制陶馆这个基础平台,通过提升产品设计研发能力、开发“黎陶文化”旅游项目、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培养新生代传承人等措施,探索出了一条“非遗传承+科普研学+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促进了昌江黎陶文化产业形成“产、学、研、旅”一体化的发展,让“昌江黎陶”成为了一张标志性名片,让千年黎陶技艺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据统计,石碌镇保突制陶馆每年可产出各类黎陶制品就达5万件,年销售额达100多万元。</p> <p class="ql-block"><b>  巧匠奇凳,古老独运的手工礼赞。</b>“黎家牛皮凳,传世三百春。木坚藤绕密,皮韧韵犹存。”牛皮凳,这张小小的凳子,是黎族同胞300年民间手艺的结晶,凝聚着黎族祖祖辈辈的智慧。手工艺人用乔木材料制成木框,打磨藤条,将其紧紧缠绕在木框上,再蒙上一整张牛皮,经过几十道工序,手工缝制、晾晒、定型。它不仅结实耐用,能稳稳承载重量,坐感更是软硬适中,也能防水、防潮、防虫。放在家中,既是实用的坐具,也是独特的艺术品。它见证了岁月的更迭,也传承着历史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与黎陶同样散发着独特魅力的黎族牛皮凳。它是昌江县黎族主要的土特产之一,作为黎族传统工艺品的牛皮凳,至今已有了300年的历史,制作技艺已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碌镇水富村便是牛皮凳的主要生产地。</p><p class="ql-block"> 古朴风情添雅意,坐看岁月静流湍。有些记忆,包括手工技能,是深入到了情感和基因深处的,哪怕是远离了原住地多年,只要条件允许,它们随时都会被激活,就像在秋冬季节枯干的小草和落叶的乔木,春天一到,一旦土地湿润,气温上升,就会迸发出新绿。石碌镇水富村恐怕是昌江最年轻的“移民村”,但它有着一个古老而不复存在的名字——牙迫,早先位于大山深处的王下乡,后来由于人多地少,交通不便,村民难以脱贫,2002年昌江县委、县政府才整村迁至现址。虽然从牙迫到水富,地已经不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即便居住环境改变,他们也未曾放弃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牛皮凳制作工艺,因为它是黎族古老技艺的时光脉络。</p><p class="ql-block"> 据说,黎族的祖先以前狩猎后,有用黄猄皮和鹿皮等制作皮具的传统,后来因禁止捕猎后,用牛皮做凳子,是物尽其用的一种表现,也是这种传统的延续。为延续这一传统文化,让技艺有传承。2018年8月4日,牛皮凳,正式被列为昌江县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23年12月28日入选为海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p><p class="ql-block"> 牛皮坚韧,铭刻生活的印记。藤条蜿蜒,诉说大山的故事。制作一张正宗的黎族牛皮凳,是一场人与材料、传统与现代的对话,需要经过多道精细且繁杂的工序。牛皮凳的制作材料,主要有新鲜牛皮、野生山藤条以及一种在黎语中称作“赛胜”的成型性较强的乔木。制作一张纯手工艺的牛皮凳,需要经过多个精细环节。先将新鲜牛皮拉皮固定、晒干,再用野生山藤条定型,制作金花木底座并捆绑定型。制作过程中,粗藤条直径约2厘米,等分拗折;细藤条直径约0.5厘米,一部分保留原样,一部分对半剖开削薄。木框用金花木制成,剥皮剖开刨成约3厘米宽、1厘米厚,按高矮凳所需口径箍成圆形木框,材料晾干后放进厨房烟熏防止虫蛀。用对半开的细藤条将粗藤与一上一下、一大一小两种木框连接绕紧,制成牛皮凳雏形,接着绷上牛皮,以口径较大的圆木框为准切割牛皮,边缘每隔约3厘米凿破口,铺在小圆木框上,用粗藤的皮下拉绷紧,绑定到下方木框上,倒持牛皮凳浸泡沸水约10秒,刮除牛毛。晒上三四天,在凳面下方2厘米的牛皮上,每隔6厘米钻圆孔,再用整根的细藤条交叉穿过固定好,清除粗藤皮,一张精美的牛皮凳才算制作完成,整个过程需要一周时间。随着时代的更迭,这一技艺在传承中不断打磨,融入了更多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趣,从实用物件逐渐升华为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文化符号,见证着黎族社会的发展变迁,每一道工序都烙印着历史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手工精制传承久,岁月留香故事传。过去,牛皮凳是黎家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如今,它已成为昌江特色旅游工艺品。2021年,为保护传承牛皮凳制作技艺,拓宽黎族村民的增收渠道,在昌江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投入120万元扶持石碌镇水富村建立了“昌江县石碌镇水富村黎族牛皮凳制作技艺传习所”,作为对水富村精准帮扶的一项重要举措。到目前为止,掌握熟练制作牛皮凳这门技艺的石碌镇水富村村民已有50多人,一年可制作1000多张牛皮凳,产品总价值约20万元左右,在五指山、乐东、东方等地都能看到来自石碌镇水富村的牛皮凳,从而提高其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岁月鞣制着匠心的传奇,林明忠(县级非遗代表传承人)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自小就跟迶祖父和父亲学习制作牛皮凳技艺,到了1982年才正式由父亲亲自传授给他们兄弟三人。林明忠在家中排行老二,在他的牛皮凳制作岁月里,经过他的勤学苦练,自己的牛皮凳制作技艺逐渐提高,慢慢的也可以从选材到制作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牛皮凳。他所有的这些制作技艺都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先父的倾囊相授。并经过他的长期探索和日积月累的经验效果。如今,他已经可以用所学的牛皮凳制作技艺来化作改善生活条件的动力,生活也有了极大的改善。对此,近几年来,他所制作的牛皮凳,除了参加“昌江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技艺展示和产品展销会展览外,还多次分别在“三亚博览会”、“海南省冬交会”、“海南省消博会”等活动上闪亮登场,深受赞誉。2022年,他制作的牛皮凳还参加了海南省旅文厅和县里拍摄的《黎族牛皮凳制作技艺》宣传片。其产品还远销省内外,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p><p class="ql-block"> 在旅游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昌江还在春赏木棉红系列旅游文化活动、“三月三”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中对牛皮凳进行展示推广,还多次现身海南冬交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和文旅活动现场,一路从籍籍无名,到打响名气。在消费者眼中,牛皮凳是特色工艺品、手工家具。对地方而言,牛皮凳则是大产业、金名片,让这一黎族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真可谓是,“凳承黎家史,牛皮蕴匠心。古朴凝岁月,坐看时光沉。”诗句中表明了牛皮凳承载着黎族的历史文化,凝聚着匠人的精心制作,其古朴的外观凝结着岁月的痕迹,让人坐在上面仿佛能感受到时光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b>  指尖传承,织就黎锦岁月的华章。</b>“不养蚕桑不种棉,织来吉贝锦文连。共传黎妇今多巧,远过珠崖入汉年。”从诗句里体现了黎锦的原料来源以及黎族妇女纺织技艺的精巧,她们不用养蚕种棉,就能用木棉等材料织出精美的锦文,其技艺传承久远,甚至远在珠崖地区与汉族交流之前就已存在。</p><p class="ql-block"> 当你走进昌江黎族村落,仿佛踏入了一个黎锦的世界。船型屋旁,黎族老人们坐在织机前,双手如灵动的蝴蝶,在五彩丝线间穿梭,木棍敲打纬线的“嗒嗒”声,交织出一首古老而悠扬的歌谣,诉说着黎锦千年沧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黎锦,穿在身上的黎族史书。据史料显示,黎锦,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是黎族人民智慧与创造的结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早于春秋战国时期,史书就记载了黎族的纺织技艺。那时,黎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创造出了这门独特的技艺,他们用野生海岛棉、树皮纤维等材料,通过“纺、染、织、绣”四大工艺,织就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黎锦。</p><p class="ql-block"> 昌江的黎锦,因黎族方言分为美孚方言黎锦和其他方言黎锦,各具特色。美孚方言黎锦以其独特的迸染技艺闻名,这是一种先扎染后织布的古老印染方法,将经线固定在支架上,用深色棉线在经线上扎出花纹图案,放入染缸翻动,上色均匀后取出晾干,反复数次,直到达到理想的颜色。当线结拆除,花纹形状渐渐露出,仿佛是大自然隐藏在其中的秘密被一一揭开,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据说,在黎族,织锦是女性必备的技能,从八九岁起,女孩子们便开始跟随母亲、祖母学习这门手艺。林爱花(县级非遗代表传承人),这位王下乡黎锦传统技艺传承人,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她8岁时第一次尝试织锦,从此便与这门技艺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多年的实践与传承,她逐渐掌握了上百种传统的花纹和图案,不仅靠着这项技艺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也让更多人真正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黎锦的图案丰富多样,多达118种传统纹样,这些纹样犹如一部部“无字史书”,记录着黎族的历史、文化和信仰。青蛙纹代表着族群繁衍,是黎族人民对生命延续的美好祈愿;甘工鸟纹象征着忠贞爱情,诉说着古老而动人的爱情传说;稻田纹则记录了黎族人民刀耕火种的生活场景,见证了黎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在昌江,每一件黎锦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凝聚着织娘的心血和智慧。她们不用画稿,仅凭心中的构思和记忆,便能将各种图案编织在锦布上。这些图案不仅美观,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  “九仙织女下凡间,开创黎锦三千年。”以神话传说的方式,赋予了黎锦神秘的起源,强调了黎锦历史悠久,如同是九仙织女下凡开创的技艺,历经了漫长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是的,黎锦,被誉为纺织业的“活化石”,它承载着黎族3000多年的历史记忆。昌江的黎锦,以其独特的扎染与织造相结合的工艺独树一帜。当你走进“海南黎之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仿佛踏入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织锦世界。黎族阿姐们坐在织机前,双手灵动地穿梭,彩线在她们手中交织出精美的图案。唐丽金,这位土生土长的黎家妹子,2016年成立了“海南黎之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立志保护、传承和发展黎族文化与传统手工艺。在她的努力下,该公司如今已拥有一支由50名组成的“黎族歌舞团队”,发展织锦艺人200余名,黎锦产品不仅在省内外畅销,还登上了国际舞台。此外,该公司还积极推动扶贫事业,通过带动30户脱贫户,共同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双赢。 </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黎锦产品大步走向市场,该公司经过详细周密的市场调查,现已开发研制出黎锦作品十二大类一百多个品种。其中,有壁挂、画框等产品,以及织锦系列:吉祥带、装饰带、裙间带等;家居系列:桌旗、床旗、餐垫、靠垫等,以及苗绣系列产品。同时,他们还着手进行了代表海南特色的黎族服饰的设计和制作,产品在多个地区投放市场后,深受广大顾客的欢迎。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一黎族文化,他们还将传统手工艺(织锦、黎陶、藤编、纺线、双面绣、黎族乐器)制作等,带进乡村、走进校园,让村民们在传承黎族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深受赞誉。2022—2024年,“海南黎之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昌江“黎锦织山海”主题时装秀,以及连续多次在全省各地参加旅游文化、文博会、冬交会等展销活动和消博会闭幕秀中的惊艳亮相,将黎锦与现代时尚完美融合,让这一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  黎锦,这门承载着黎族千年文化的古老技艺,在时代的浪潮中,正以全新的姿态破浪前行。它穿越了历史的沧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如今,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它将继续绽放光彩,成为海南乃至中国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让世界领略到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更多的非遗项目得到保护和传承,昌江县政府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建立了完善的保护机制。对列入国家级、省级保护名录的项目,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传统体育与游戏、黎族民间故事、黎族絣染技艺等,进行全面的普查、记录、录音、录像,建立资料库。同时,还积极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在文旅融合方面,昌江积极探索“非遗 + 文创 + 旅游”的发展模式,推出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在各种节庆、文体活动期间,积极组织非遗技艺传承人参与展示展演展销,还充分借助文博会、消博会、国际旅交会等平台,向社会公众和游客展示绚丽多姿的昌江非遗文化,让更多非遗被看见、被激活、被传承,让非遗“焕新”,从而不断增强昌江非遗的对外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相传:非遗传承的希望</b></p><p class="ql-block"> 非遗是发展中的“活态”文化,应该向新而生,在新时代盛开多彩繁花。要大力发展非遗产业,在保持原有神韵基础上,贴近现代生活环境,契合人民群众需求,合理利用非遗资源,赋予非遗工艺的新功能、新设计、新理念,强化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衍生创作出一系列既有文化特色又有高附加值的“爆款”产品,让传统非遗从展柜中“走”向百姓生活,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为非遗文化发展注入新动能。要积极推动非遗产业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创新“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就业”“非遗+餐饮”等发展方式,构建互促共赢、丰富多元的产业链,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等前沿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与潮流体验有机融合,提升非遗文化的品质和创作水准,打造强有力的特色文化IP,让非遗技艺“潮”起来,让非遗文化火热“出圈”,切实满足广大群众时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需求。</p><p class="ql-block"> <b>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保护机制。</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是建立健全非遗保护体系。</b>成立县级非遗保护中心,负责非遗项目的普查、认定、记录、建档、研究、传播等工作,形成科学有效的保护机制。<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是加大财政投入。</b>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非遗项目的抢救性记录、传承人群培训、展示展演、生产性保护等,确保非遗保护工作有稳定的资金来源。<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是制定激励政策。</b>对在非遗保护、传承、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给予表彰奖励,激发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p><p class="ql-block"> <b>2、加强非遗传承人才培养。</b>非遗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但非遗保护不是静止不动的,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要“见人见物见生活”,让非遗融入当代生活。<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是实施传承人培养计划。</b>建立非遗传承人名录,对代表性传承人给予生活补贴、传习场所建设支持等,鼓励其开展传习活动,培养新一代传承人。<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是开展非遗教育普及。</b>将非遗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形式,增强青少年对非遗的认识和兴趣,给青少年提供学习昌江传统文化的优质资源,唤起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同时,还要鼓励职业学校开设非遗相关专业或课程,培养专业人才,让非遗在青年一代中得到传承。还可以开展非遗青少年演讲——“非遗少年说”,由孩子们及家长一起探访昌江非遗,讲好非遗故事、昌江故事!让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学习非物遗,继承和弘扬昌江优秀传统文化。<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是推动师徒传承与现代教育相结合。</b>鼓励传承人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如线上教学、远程辅导等,拓宽传承渠道,提高传承效率。还要积极推动非遗项目和旅游景区联合,建议在人流量大的景区设立非遗项目集中展示区和体验区,涵盖非遗节目展演、非遗制品展示、非遗产品制作体验等,长期对外宣传展示。在非遗体验区,游客可以亲身体验“昌江黎陶制作、昌江黎族牛皮凳制作和昌江黎锦制作”等非遗项目的乐趣。在重要节庆及节假日,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在景区进行非遗项目展演或非遗制品的展览,充分展示传统技艺的魅力。在景区通过打造非遗店铺、创作非遗快闪,让游客在宜兴的景区与非遗“不期而遇”,既丰富了游客体验模式,又可以扩大非遗项目的影响力,拓展非遗项目的传承及销售渠道,让非遗传承与文旅发展“并蒂花开”。</p><p class="ql-block"> <b>3、促进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是深化生产性保护。</b>支持非遗项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推动非遗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非遗会说话。完善、保存优秀非遗项目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建立非遗保护资源库,让老艺人们掌握的绝技能够传承下来。还要打造“媒体+非遗”传播模式。通过非遗传承人讲述的方式,记录视频的形式,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看见非遗、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同时,还能够帮助非遗传承人进行非遗制品的推广和售卖。针对部分非遗项目面临“后继无人”的难题,对偏冷门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障,使其全身心投入创作传承,打造工匠精神。<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是搭建展示交流平台。</b>定期举办非遗节庆活动、展览、比赛等,为传承人提供展示技艺、交流经验的平台,同时吸引游客,提升非遗的社会影响力。比如,“黎陶技艺创意设计制作比赛”活动。通过比赛评选出一批工艺精湛、手法纯熟、注重创新、特色鲜明的优秀制陶人才和展示黎陶最新创作成果,探索和演绎泥性之美,发掘黎陶的艺术表现力,诠释黎陶文化的精神与魅力。<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是利用现代科技术的发展,为非遗保护提供新的手段。</b>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虚拟现实等,运用数字化手段对非遗进行记录、保存和传播。如建立非遗数据库、开发非遗项目,对非遗进行保护和展示,让非遗在新的技术平台上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接触和了解这些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此外,还要建设非遗特色乡镇、村(居、社区),推进“非遗在社区”,形成包括非遗馆、传承体验中心等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推进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打造“文旅驿站”。在文化资源富集、地方特色鲜明的乡村,建设乡村文化记忆展馆,用于保护和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态、非遗制品,以“乡愁、乡风、乡韵”为主题,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总之,昌江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是对民族文化根脉的坚守。结合“非遗回归大众视野,回到人们的生活中”的理念背景下,一起努力让非遗在新时代迸发出“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发非遗手工艺品、非遗文创产品、非遗表演等,才能真正打造非遗文化品牌。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消费环境,在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赋予消费市场更多活力。在昌江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传承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古老的技艺正从深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在新时代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成为昌江最具独特的文化名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0日凌晨/石碌(初稿)</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8日凌晨/石碌(二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