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昵称:张灏</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133574</p> <p class="ql-block"> 张家湾,因运河而兴旺的古镇,又因红学文化多了一份魅力。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红学文化成就了张家湾千年古镇。那古城墙,石块桥,萧太后河样样让人怦然心动。今年清明节走进张家湾探古寻幽。</p> <p class="ql-block"> 张家湾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即通州区。张家湾在元明清三朝几百年时间里一直是京东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有"大运河笫一码头"之称。又因为南來的粮食与物资要在张家湾中转陆路赶往北京,故又有"先有张家湾,后有北京城"的谚语。明官员程敏政曾作诗《张家湾》:"张家湾口望都城,犹是行人半日程。羸马似龙暗旧主,临河相顾一长鸣"。张家湾成就了这首诗。</p><p class="ql-block"> 张家湾镇是通往华北,东北和天津等地交通要道。是千年历史文化古镇。</p> <p class="ql-block"> 张家湾名称始于元代,忽必烈建大都后开通京杭大运河,但运输能力不足,不能滿足京城和北方粮食需求,便采纳大臣意见重用曾做过海盗的张瑄,朱清二人,他们为海上运输做出重大贡献,被誉为"大元海运"的主要创行者。封二人食万户。张瑄于是在此建设码头,设立万户府,并将家族迁到这里,故而此地得名"张家湾"。顾祖禹《方舆纪要》记"元万户张瑄督海运至此而名",更说明了张家湾之名的來历。</p> <p class="ql-block"> 因潞河(北运河),凉水河,萧太后河,通惠河在这里汇合,自此张家湾为水陆重要码头。当年张家湾盛况,明代曹代萧诗有所描述:"潞水东湾四十程,烟光无数紫云生。王孙驰马城边过,笑指红楼听玉筝"。</p> <p class="ql-block"> 据统计明永乐以后每年抵达张家湾的各类船只达3万多艘。朝廷先后在此设漕运通判衙署,巡检司,大通关,防守营,驿站等。四方商人游客也纷至沓来,商号栉比,夜不罢市,丝竹相闻,景色壮观,朝鲜贡使路过张家湾称赞"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曹雪芹的挚友敦诚描述张家湾"耳听船夫吳歌软语,眼观岸边货物堆积如山"。</p> <p class="ql-block"> 张家湾城墙和通运桥是张家湾古镇的主要古迹。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张家湾城墙遗迹在通运河北,原城墙四面设门,现仅存南门和东西段城墙遗迹,总长120米。</p> <p class="ql-block"> 为了保卫张家湾这个大明的漕运命脉,加强防备蒙古兵侵扰,嘉靖43年(1564)朝廷在张家湾筑城,三个月完工,城墙沿河而建,城池为不规则形状,共设5座城门。抗日战争时期城垣毁,上世纪90年代初,通县人民政府恢复古城部分城墙和南门,复建的南门只有门洞,没有城楼。</p> <p class="ql-block"> 明代大学士徐阶著《张家湾城记》:"随河岸地势而建,周围九百零五丈,厚一丈一尺,高二丈一尺,内外瓷砖,中夯实土,设守备一员,率军五百人守城。"</p> <p class="ql-block"> 门洞上方刻有"南门"二字。</p> <p class="ql-block"> 出南门有热闹的市场,且有人市,冯魁卖妻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北门与通惠故道相连,三条路通往北京:一条到朝阳门,一条入东便门,再一条去广渠门。</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九年张家湾城墙是通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城门西侧保留一段百米残墙,断壁残垣。</p> <p class="ql-block"> 城垣建起来便有从江南,河北,山东,山西来的人在此建铺经商,店铺鳞次栉比,市镇愈加繁荣。明中后期,张家湾的商税达税银二千余兩,税额是京师最重要的崇文门税关的六分之一,可见张家湾之富绰。</p><p class="ql-block"> 《三言二拍》中有多篇故事背景涉及张家湾,有诗描写"张湾千载运河头,古垒临漕胜迹稠",说明了张家湾悠久历史和众多古迹。</p> <p class="ql-block"> 城墙遗迹保存着成化,弘治,嘉靖年间的城砖,墙皮脱落后露出砖,侧面刻有文字,官造。记载了砖的烧制年份,产地及负责人姓名。(网图)</p> <p class="ql-block"> 城墙北面立有一螭首方字"敕建通运桥碑",汉白玉雕制,碑高2.5米,宽1.62米。碑首两面浮雕二龙戏珠。碑额刻"通运桥碑文","敕建通运桥碑记"。记述捐资改建石桥之事,铭文已风化,看不到字迹。</p> <p class="ql-block"> 碑不见文字,碑坐基石上雕刻的二龙戏珠倒是清晰明朗,活灵活现。</p> <p class="ql-block"> 碑后两棵古树,似乎在时时刻刻陪伴着,保护着石碑。</p> <p class="ql-block"> 2002年修复的"石狮瞰垒"石碑,寓意保河护桥。</p> <p class="ql-block"> " 萧太后河"名字的由来:传说她当年帅军征战北宋,扎营在北京一帶,曾一度缺水,差役寻水许久,终于找到了一条河,萧太后喝后夸水清甜,得知此河无名,于是降旨以她名号命名。当然这是民间传说。</p> <p class="ql-block"> 萧太后是辽朝的圣宗之母萧氏,即萧绰。连年战争让萧太后意识到给北京驻军运粮不便,遂下令开凿运河。这条河是北京最早的漕运河,始建于统和六年(988),比元朝漕运的通惠河早300多年,如今仍是北京东南重要河流之一,沿河建有马家湾湿地公园等多处景观。</p> <p class="ql-block"> 岸边桃花柳树在春天相逢。人们來访萧太后河的人渐多。萧太后河在《漫话大运河北京段》第10集介绍了萧太后河,这是北京唯一的一条以人名命名的河流,其从北京左安门一帶始经过龙潭湖,到十里河村,再进入通州台湖最终在张家湾汇入凉水河,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萧太后河最初运送军粮,后成为皇家漕运重要航道。如今,河岸两侧树木参天,河流舒缓。我仿佛看到桥上人流如织,桥下百舸争流,官船客舫,骈集于此,弦唱相闻,最称繁盛。</p> <p class="ql-block"> 通运桥(亦说运通桥)桥体最早建于辽代统合年间,萧太后主持开凿了自燕京至张家湾的运粮河,在河的南北两岸架设木板桥,由于人行车辆频繁桥体常毁坏。</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年间重修运通桥,改为石桥。桥体规模宏大,万历赐名"运通桥"。现桥体基本保持明代初建时的面貌,全桥长43米,宽10米,三券桥拱。桥面为平面桥,以清石石块铺路面。</p> <p class="ql-block"> 通运桥为三券联拱式石桥,中孔拱券较高,券洞上方雕有镇水兽。运粮船至此不必免桅。</p> <p class="ql-block"> 旧时运通桥地理位置重要,桥南侧为张家湾城郊,北侧为水路要津张家湾城。桥东为货船码头,西为客船码头。这里设了石制平台便于乘客上岸。这图标识出此地是张家湾码头遗址。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曹立波以《黛玉进府与张家湾》为题阐述了林黛玉从扬州瓜州渡口乘船经过几十天在张家湾此地下船换轿,然后进荣国府。</p> <p class="ql-block"> 通运桥两侧设护栏,一色青砂岩,各有18根海堂望柱,柱头雕石狮,石狮雌雄间置。</p> <p class="ql-block"> 石狮坐在雕刻精美的须弥座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颇有明代雕刻之神韵。</p> <p class="ql-block"> 在漫长岁月侵蚀下,桥两侧石狮,浮雕宝瓶都有不同程度的残损。</p> <p class="ql-block"> 桥体栏端设麒麟戗栏兽石雕,双角密鳞,角锐鬣长,似大波浪长发,昂头蹲坐,颇显雄风。</p> <p class="ql-block"> 西南桥头保留着的麒麟是明代原物。(美友图)</p> <p class="ql-block"> 桥体柱间嵌置栏板,每块栏板两面都浮雕宝瓶荷叶,荷叶上雕刻着叶脉,清晰生动,简约有神。栏板内外两面均浮雕纹饰的古桥,唯通运桥独见。</p> <p class="ql-block"> 因为这里是商贾水陆要塞,桥面长期磨擦加之风化,青石块已残缺不全,竞留下道道车轱辘沟,石板磨得光亮。这凹凸不平的斑驳石块藏着张家湾沧桑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1995年10月20日,通运桥和张家湾城墙遗迹被评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张家湾城墙遗迹和通运桥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包含张家湾城墙遗迹和通运桥在内的中国大运诃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我看着这矗立的城墙,横卧的古桥,耳边仿佛听到几百年前声声船工号子和嘈杂人声,如今这里一片宁静,早已物是人非,繁华落尽,我触摸着历史的伤痕,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 想到这里曾经繁华岁月,当年万舟骈集,舳舻蔽日的盛景;想到一位老人,她是通州人,那就是万历帝的母亲李太后捐重资修建了这座石桥,她儿子万历赐名"通运桥";想到乾隆六下江南带着庞大队伍从紫禁城出发到通州这里乘船,乾隆赞颂"潞河千古带通州,物色风光望里收";想到文人墨客进京会试,闲绅逸士游历,官吏述职赴任或被贬外放,还有百姓为了生活出出进进,这一切形成"征车如水,川流不息"。</p> <p class="ql-block"> 沿着萧太后河北侧木板道往西行几百米可看到曹雪芹广场。</p> <p class="ql-block"> 萧太后河畔矗立着一座曹雪芹青锡铜雕像,总高7.1米,像身高4.6米,底座2.5米,重6.2吨。曹雪芹雕像目光炯炯,直视张家湾古城。雕像右手执笔,搁置于稿纸之上,左手抚膝,旁边放盏酒杯,凸现曹公的孤傲豪爽,侠肝义胆。雕像由冯其庸先生题词。</p> <p class="ql-block"> 铜像底座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题铭赋诗。《题曹雪芹墓石》:"草草殓君土一丘,青山无地埋曹侯。谁将八尺干净土,來葬千秋万古愁"。另一首:"迷离扑朔假还真,踏遍西山费逡巡。黄土一抔埋骨处,伤心却在潞诃滨"。</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通州当地村民在田里挖出一块墓碑,上面刻有"曹公讳霑墓壬午"等字,红学专家认为可能是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的墓碑。冯其庸先生认为这块碑不是墓碑,是墓主标志的一块墓石。粗陋的石质,潦草的刻字,恰恰印证了曹雪芹潦倒离世时匆忙入殓的悲凉。也说明曹家与通州张家湾有不容置疑的渊源。冯其庸先生为此墓石先后写了《曹雪芹墓石目见记》,《重论曹雪芹卒于"壬午除夕"》等文章。</p> <p class="ql-block"> 康熙年间曹雪芹祖父曹寅任江宁织造,通过大运河來往京城给皇家运送绸缎布匹,据史料记载,曹家为了来往京城方便在张家湾设立了当铺,染房,购置田地。这和曹雪芹父亲曹頫给皇上的奏折相符:"奴才到任以來,亦曾细为查检,所有遗存产业,惟京中住房二所,外城空房一所,通州典地六百亩,张家湾当铺一所,本银七千两……"。'</p> <p class="ql-block"> 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雍正七年(1729)曹雪芹13岁随祖母,母亲乘船回北京,进入京城第一站便是张家湾,在张家湾码头换小船沿通惠河在大通码头进东便门,走广渠门大街然后到崇文门外蒜市口"十七间半"。</p> <p class="ql-block"> 曹家在张家湾有产业,在张家湾古城内立有一碑上刻"花枝巷"三字,其是张家湾南门内西侧的第一条胡同,曹雪芹家的当铺就在花枝巷内南侧。清代紫禁城《太平词》中记载:"进南门,走百步,曹家有个大当铺"。在小花枝巷南端西侧的一个院落是曹家染房,在院中有一眼砖井,口小底大,这是曹家井。</p> <p class="ql-block"> 曹雪芹熟悉大运河和张家湾客船码头,所以在《红楼梦》中反映了这些内容,在笫49回,第102回,第116回写了邢岫烟,探春,李玟等入京出京上岸登舟的地方都是张家湾码头的情景。尤其是探春回婆家,上桥登城的地方就差把通运桥北端客船码头直接点出來了!</p> <p class="ql-block"> 《红楼梦》中描写的花枝巷,馒头庵,葫芦寺等场景,与张家湾的当铺,街巷,葫芦庙等景物一一相对。尤其是贾琏偷娶尤二姐,在"花枝巷"买了一个宅院,20多间房,这都有张家湾的影子,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 原来对张家湾古镇知之甚少,探古寻幽后对其有一定的了解。感慨其有如此历史文化积淀,古镇见证了辽代至清代的漕运繁荣。通运桥的石狮和车辙骄傲地诉说着自己的过往。古城墙遗址展示着自己的沧桑和古代工匠的智慧。而《红楼梦》为古镇锦上添花,传播着尚未走远的诱人故事。张家湾古镇的存在是一份特殊的馈赠,如今,其古老的历史和现代的浪漫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独特的画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