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简 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孔林,又称至圣林,位于山东济宁市曲阜,始建于东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与孔府、孔庙统称“三孔”。孔林占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有坟冢10万余座,有神道与城门相连。孔子墓位于孔林中部,封土呈偃斧形,汉代设祠坛建神门,宋代刻制石仪,元代立碑、作周垣、建重门,明代重建享殿墓门、添建洙水桥坊和万古长春坊。孔林丰富的地上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墓葬制度的沿革和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书法、艺术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孔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遗产名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古长春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古长春坊为石质结构,坊长22.71米,宽7.96米,清雍正年间重修加固。此坊系六柱五间五楼,庑殿顶。坊顶雕瓦垅及脊兽,檐下雕有斗拱。额坊、立柱、花板遍布精美的雕刻,柱、坊深浮雕,花板浅浮雕。坊额刻于明间花板上,正书“万古长春”四个大字,笔势沉厚,字体端庄。石柱前后用石抱鼓,鼓上浮雕石狮子,两侧面上分别浮雕龙、鹿、牡丹等图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神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至圣林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名“宣圣林”坊,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经明、清两代的多次重修,始终保持明代早期的建筑特点。此坊四柱三间三楼式木制牌坊,绿琉璃瓦庑殿顶,前后檐下皆用雕刻精制的斗拱,彩画精细,十分精美。坊前有明崇祯七年(1634年)雕刻的石狮一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至圣林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林门,孔林二林门位于至圣林门北,为一座城堡式的建筑,亦称“观楼”。四周筑墙,墙高4米,周长达7000余米。二林门前以甬道与大门相连接。此门为鲁国故城的北门(龙门)遗址,元至顺二年(1331年)始建,明弘治七年(1494年),六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弘泰添建门楼,“神门隘陋也,架以楼观”。现存观楼五间,重檐绿瓦歇山顶,无斗拱,下檐四周有回廊,廊柱下置鼓礅柱础。清雍正十年(1732年)、1964年重修。门前石栏内放有石狮一对,均为明崇祯七年(1634年)雕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洙水桥牌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洙水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洙水桥位于石坊之后,孔子墓轴线南端。此桥宽6.6米,长25.24米,桥面呈拱形,遮住北望的视线,以示孔子墓深藏于内。洙水桥建于金代以前或者金代。明弘治七年(1494年),孔子六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弘泰增设桥石栏杆,并于左右两侧添建两座小桥,均有石栏杆,因桥为平型,习惯称为“东平桥”、“西平桥”。</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子墓甬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拜谒孔子墓前的通道。两旁设有华表、文豹、角端、翁仲四对石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华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林内的华表,又称望柱,是进入墓地的重要标志。现存的华表、文豹、角端、翁仲石雕均为宋宣和五年(1123年)雕刻。华表造型精美,顶部雕有莲花盆,盆上放置鼓腹缩口花瓶,下有莲座。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技艺,还象征着进入墓地的“天门”,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华表作为墓前的石柱,具有标识和纪念的作用。它不仅是通往孔子墓的指引,也象征着对孔子及其家族的崇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豹,孔林甬道两旁的石雕神兽之一。文豹亦称瑞兽,是石虎的一种人为变异形式。其形象似豹,通常雕刻为垂长尾生双翼,造型夸张且写意,与普通陵墓前的石虎有明显区别。文豹的腋下能喷火,性情温顺,笑容可掬,被用作守墓神兽,以示灵异。文豹被放置在孔子墓前,是为了凸显孔子墓的特殊地位。它与孔子“文圣”的身份相对应,象征着孔子的高尚品德和文化影响力。文豹还被认为具有识别好人与坏人的能力,能够守护墓地安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角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林中的“角端”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寓意的神兽雕像。角端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其形象通常为头生一角,肋生双翅,整体造型圆润呆萌,形态温顺。角端雕像匍匐于地,头微扬,眉眼之间略带笑意,仿佛一位智者。角端传说能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知晓外方幽远之事。将其置于孔子墓前,寓意孔子德高盖世、贤可比君,同时也象征孔子周游列国、传播治国之道的行为。角端被视为吉祥之兽,象征着光明正大、秉公执法,在民间也有吉祥如意、风调雨顺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翁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翁仲”是中国古代陵墓、祠庙等场所常见的石人雕像,是孔子墓甬道两侧的重要石雕之一,通常雕刻为身穿铠甲、手持武器的武士形象,姿态威严,面容庄重。这些石人雕像高大雄伟,为宋代风格,作为陵墓的守护者,象征着对墓主人的保护。寓意着守护墓地安宁,防止邪灵侵扰。翁仲的设置不仅体现了对孔子的尊崇,也象征着儒家文化中对圣贤的敬仰。翁仲的名称来源于秦代名将阮翁仲。据记载,阮翁仲身材魁梧,威震匈奴。他去世后,汉武帝命人将其铸成铜像,放置在咸阳司马门外。后来,人们将陵墓前的石人雕像统称为“翁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享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始建于明弘治(1497年)历代重修,为孔子墓前的重要附属建筑,是墓祭时摆放礼器祭品及宣读祭文的地方。1950年,朱德总司令曾在此殿召开重要的军事会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子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子墓位于孔林中偏南地段,东西30米,南北28米,高5米。墓前石碑二通。前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后碑篆书“宣圣墓”三个字,碑前有石供案、下酒池和石砌拜台以及砖砌花棂围墙等。墓前有二石碑,前为明代正统八年(1443年)所立,黄养正书,后为元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孔子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元措立。东边为其子“泅水侯”孔鲤墓,前为其孙“沂国述圣公”孔芨(子思)墓。此种特殊墓穴布局称之为“携子抱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子贡手植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传为孔子弟子子贡亲植。楷树,即“黄连树”。此树于康熙年间被雷击焚毁,仅存树干。古人为了保存这一遗迹,于康熙年间立碑建亭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乾隆驻跸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乾隆一生多次到阙里祭拜先师孔子,亲祀孔子庙,诣孔林酹酒。此亭为乾隆十三年(1748年)拜谒孔子墓时的纪念建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伋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伋(前483年一前402年),字子思,孔子嫡孙,战国初期著名哲学家,儒家学派重要传承者。“亚圣”孟子,深受其理论学说的影响,形成了思孟学派。孔氏族人尊孔伋为“三世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真宗驻跸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真宗大中元年(1008年)真宗赵恒封神泰山,返京过阙里。揭孔子庙,拜其墓。此亭为纪念越恒拜孔子墓而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泗水侯孔鲤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是孔子之子孔鲤的墓地。孔鲤墓位于孔子墓东稍偏南约5米处,与孔子墓、孔伋(子思)墓共同构成了“携子抱孙”的特殊布局。墓葬封土东西宽18米,南北长23米,高3米,是一座大型坟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子贡庐墓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子页(前520年一前456年),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死后,群弟子守墓三年而去,唯子贡哀思未尽,独在此又守三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通,题为“子贡庐墓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仁玉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仁玉(912年-956年),字温如,孔光嗣之子,孔子四十三代孙。因族史上发生“孔末弑主假冒嫡裔”事件,孔氏后人以孔氏嫡长儿绝,而至仁玉时复兴,故称孔仁玉为“中兴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远代诸墓望祭之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此坛为祭祀孔氏远代各支宗亲及孔氏无嗣诸墓的地方。祭坛始设年代不详,坛前有明永乐二十一年立“林中无嗣宗亲神主碑”。坛前“远代诸墓望祭之坛”碑当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所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