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游探秘三亚山海贝文化博物馆

大郑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大郑</p><p class="ql-block">美篇号:9472689</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8日,骑游探秘三亚山海贝文化博物馆,是全球第二家砗磲文物专题博物馆,展现了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的完美融合‌。本馆收藏的碎磲文物,自新石器时代以来,贯穿于各个历史时期,本馆碎磲类藏品共有约5000余件(套),其中文物类2300余件(套),贝壳标本类2400余件,近现代工艺品类30件。本馆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69件,三级文物294件。藏品主要有亿万年前的陆地砗磲化石、海洋砗磲化石、各种海洋贝壳标本、各种贝币、古代礼器、佛教圣物、生活实用器、装饰品与其它艺术品等,藏品涉及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数量之多、类别之丰富,价值之高,为国内外碎磲收藏所罕见。太震撼了!直接颠覆人视觉感官!走进展厅去,揭开碎磲的神秘面纱,尽搅砗磲的庐山真面目!</p> 三亚山海砗磲博物馆 <p class="ql-block">三亚山海砗磲博物馆,是全球第二家砗磲文物专题博物馆,博物馆位于三亚市吉阳区榆亚路680号,场馆占地面积41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40平方米,其整体建筑分为两层,设有常设展厅一个(1200m),临展大厅两个(820mi),文创展厅一个(380m)。</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部设有“自然科普”“人文历史”“工艺美学”三大主题展厅。自然展厅陈列着来自南海的巨型砗磲化石标本,最大的库氏砗磲化石直径逾1.5米,展示了砗磲的亿万年生命历程。人文展区呈现新石器时代的砗磲饰品、明清时期的砗磲朝珠、佛教法器,揭示了其在华夏文明中的特殊地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外,博物馆还通过全息投影、化石标本矩阵等现代科技手段,将砗磲的亿万年生命历程呈现为可触可感的立体画面,增强了观众的沉浸式体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馆意在还原古砗磲的悠久历史、揭秘古代人类对砗磲的发现与利用,展示华夏文明史中曾鲜为人知的贝文化遗产,展现砗磲的历史与文化艺术价值。旨是承担对社会科普教育和为公众服务职责,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新时期砗磲文化研究、海洋生物保护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贝耀中华*砗磲文化展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言:</span></p><p class="ql-block">砗磲是宗教通用的圣物,被位列佛家七宝之首,也是与珍珠、珊瑚、琥珀相并列的四大有机宝石。砗磲玉是世上最白的物质,白度能达到10°,其不但资源稀缺,而且采料也非常困难,所以从古至今,使用碎磲就显得非常神圣和高贵。因而华夏民族崇砗磲、敬砗磲、尚砗磲的历史与玉一样渊源流长,且较其它国家更为普遍。从新石器时代至今,砗磲玉的使用和砗磲文化的发展贯穿于各个朝代,这里以实物见证构成了一部完整的砗磲文化发展史,堪称国宝碎磲的艺术殿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展览分:认识砗磲、海贝拾珍、史前文明、祭天礼地、佛教圣物、陈设珍玩、珠光宝气、匠心神工、货币肇端等九个部分。展品有玉化砗磲标本、各种贝壳标本、古代贝币和氏族图腾、古代礼器、生活器皿、饰品类、艺术品等方面的砗磲文物。藏品系统展示了以古代砗磲为依托的文物及标本共5000余件,特别是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齐家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的祭天礼地、敬祖追宗及显示地位权力的砗磲琮、璜、璧、圭、钺等,还有战国时期的砗磲铸钟、管珠,汉代的灯台、六博棋,北魏砗磲舍利塔、佛像,唐代的舍利函,明清时期银镶嵌宝石的砗磲菩萨造像等,都有着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和佛学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类砗磲藏品无论是什么造型在雕刻技法上都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彰显着神圣、高雅或奇异之美,在中国贝雕艺术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篇章。体现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精神追求、艺术创作风格等方面所具有的五彩缤纷的时代特征,具有文化艺术史上无以伦比的重要地位。</p> 第一部分 血砗磲——馆藏珍品 <p class="ql-block">血砗磲最显著的特征是拥有五颜六色的外壳,绝不仅仅是红色,事实上,它们的外套膜极为绚丽多彩,不仅有孔雀蓝、粉红、翠绿、棕红等鲜艳的颜色,而且还有各色的花纹。由于血砗磲在几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埋藏过程中,矿物质逐渐渗透到砗磲的肌理,才形成了这些美丽的血色,用灯光照射,会呈现出如血一般红光,正宗的血砗磲只有牙边是红的,白色部分的是玉化砗磲。血砗磲主要分布在黄岩岛珊瑚礁附近海域。</p> 第二部分 <p class="ql-block">数亿年前,地球曾被大海覆盖。那时候,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以大海为生,因而大海成为生命之源。贝类、蚌类、海螺类等软体硬壳动物作为海洋生物,早于人类几亿年前就已存在。因它们都具有钙质硬壳,统称为贝壳。贝壳的种类繁多,目前约有十一万种之多。这些种类繁多的贝壳可分为五大类:腹足类、双壳类、头足类、多板类和掘足类。最为珍贵的贝壳当属砗磲、龙宫翁戎螺、凤尾螺、唐冠螺、万宝螺和鹦鹉螺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斑彩鹦鹉螺标本——</span></p><p class="ql-block">产地:加拿大</p><p class="ql-block">来自远古时期的鹦鹉螺标本,产自加拿大。它们是生活在7500万年前的海洋生物,和恐龙同时代。7500万年前,斑彩石的产地是一片温暖的浅海,海中生活着相当数量的各种鹦鹉螺,由于落基山脉频繁的造山运动使得火山时常喷发,常常将数米厚的火山灰落于海面,使得浅海中的生物大量迅速死亡并被掩埋。年深日久,该地区的火山灰足足有四公里厚。随着之后的地壳运动,浅海区的地层才逐渐回到接近地面的位置。而当年深埋其下的鹦鹉螺则因为丰富的铁、镁元素和火山灰的封闭作用,演变为今天全球独一无二的斑彩石,其拥有人类能想象的自然界所有的色彩,在每平方壓米上会有无数种颜色组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贝壳的形成——</span></p><p class="ql-block">贝壳是生活在水边软体动物的外套壳,由一种特腺细胞的分泌物所形成,是保护身体柔软部分的钙化物。与自然界中天然碳酸钙矿物质相比较,贝壳具有独特的多尺度、多级次“砖一泥”组装结构,且因其多级层状结构而具有韧性好、强度高等优良特性。贝壳由95%左右的CaCO3和5%左右的有机质组成。研究表明,贝壳的基本结构主要分为三部分,最外层是由硬质蛋白组成的角质层;中间为方解石或文石品体组成的棱柱层,主要为贝壳提供硬度和耐溶蚀性;最内层为珍珠层,玉要为贝壳提供硬度和韧性,一般由方解石或文石等CaCO3矿物和有机质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贝壳的寓意与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金钱财富:在古代社会,贝壳被用作货币,是</p><p class="ql-block">交流、贸易的重要媒介。</p><p class="ql-block">生命力量:贝类拥有坚硬的外壳和独特的形态,能够抵御外界环境的影啊,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让人联想到贝壳所代表的坚韧精神。</p><p class="ql-block">亲情友情:贝壳品种繁多,形状各异,色泽鲜艳,是制作名贵工艺品的重要原料,如项链、耳环等,这些饰品常被用作礼品,传递着家庭和朋友间的关爱与祝福。</p><p class="ql-block">药用价值:贝类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以下功效-</p><p class="ql-block">-滋阴清热、安神定志、平肝潜阳、明目退蹈、化痰止咳、软坚散结、收敏固涩、利尿通淋、强壮滋补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维纳斯的诞生——</span>从贝売中走出的神话传说</p><p class="ql-block">《维纳斯的诞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案桑總罗,彼提切利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根据波利齐安诺的长诗《青奥斯特纳》而作,描述了罗马神话中女神维纳斯从海中诞生的情景。维纳斯赤裸着身子踩在“个贝売之上,左边的风神鼓起嘴巴将她轻轻地送到岸边,岸边等候的春之女神正准备为她披上鲜花装饰的红色锦衣。画中的维纳斯,仿效希腊古典雕像,风格新颖,凸显秀美与清纯,非具含离之美。她的形象,不仅象征着美丽和爱情,也预示着美需要像贝壳一样有着洁净曲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洋生物化石——</span></p><p class="ql-block">当海洋生物死亡后,其遗骸会沉入海底。海底的沉积物会逐渐覆盖这些遗骸,形成保护层。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中的矿物质(如碳酸钙、硅酸盐等)会不断浸蚀到遗骸的体内,并与之发生矿物化。矿物质不仅填充了遗骸的空隙,还增强了其结构的稳定性。</p><p class="ql-block">随着沉积物的不断积累和压实,遗骸被深埋于(海底)地下。在高压和和海洋自然环境影响下,沉积物会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这个过程中,遗骸慢慢转变为海洋生物化石。由于地壳的运动导致沉积岩的抬升或下降。当沉积岩被抬升到接近地表时,化石就有了被人类所发现的机会,成为人们研究海洋古生物和地质历史的重要线索。</p> 第三部分--史前文明群星灿烂 <p class="ql-block">约一万年前,原始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经济向农业经济过渡,磨制石器的出现与人口的增加,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发展。氏族分化以及各种文化的崛起,群星灿烂,使新石器时代进入繁荣期。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光泽温润而又质地坚硬的白色砗磲极难获得,人们意识到它的珍贵并把它视为富有灵性的自然崇拜物,于是远古先民除用砗磲制作生活用器外,也制作祭祀礼器、氏族图腾、祖先偶像和装饰艺术品等。新石器时代的砗磲文物在裴李岗、仰韶、红山、大汶口、赵宝沟、良渚、龙山、夏家店、齐家等文化中都有出现。它既是悠久物质文化的产物,也是古代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的体现,成为我国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斗七星节气图</span></p> <p class="ql-block">二十八星宿及四象示意图</p> 濮阳西水坡遗址龙虎图案墓(距今6300年-5800年) <p class="ql-block">在濮阳县西水坡修建引黄供水调节池,在配合基建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一处近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及古墓葬群,令人惊喜的发现了M45海贝摆塑的龙虎图案,墓主人为老年男性,身高1.79米,头南足北,仰身直肢葬,经骨骼测定年龄五十三岁左右。墓主人两侧是用贝壳摆塑的龙、虎图案,脚下部有人体胫骨和三角形勺状贝塑组合的图案。龙图案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虎图案身长1.39米,高0.63米。虎头微低,園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摆,四肢交替,如行走状。有学者们认为它与天象有关,还有人认为该遗迹是最早的“四象”构图—一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其中青龙、白虎两象和当时冷暖两季相适应。经C14测定,年代距今约6400年,它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形象最为逼真的贝塑龙形,被考古学者认定为“中华第一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裴李岗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裴李岗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中期前段新石器时代文化,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现而得名。据对裴李岗遗址出土碳14测年,裴李文化的年代距今约9000-7500年。文化遗存有半地穴房基,窑和灰坑,还有专门的氏族墓地等,生产工具以磨制石为主,其中锯齿石镰、两端有刃的条型石铲、石磨盘、石磨棒最为典型。生活用具以泥制红陶最多,主要有三足钵、环底双耳壶、泥制夹砂陶鼎等。裴李岗文化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中期前段的一段历史空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仰韶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距今约7500年-5500年。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湖北的西北部,西到甘肃、青海接壤地带,东至河南东部。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发现有大型半地穴房基、地面连间房屋,大型的氏族墓地等。其主要出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陶器上的精美装饰图案,以白衣黑色彩绘、红陶黑色彩绘为主,成为仰韶文化独具之特色,故仰韶文化又被称为彩陶文化</p> <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齐家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距今约4500-3600年,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具有特价值的考古学文化,涵盖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省自治区。齐家文化在中国早期文明中出土青铜器最早;玉器遗存丰富,可分礼器、祭器、兵器、工具、装饰品等几大类,如玉璧、玉璜、玉璋、玉圭,玉钺;陶器制作精细,纹饰丰富,器型多样,主要为泥质橙黄陶、夹细砂红褐陶,少量红陶和灰陶,彩陶数量极少。齐家文化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夏家店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夏家店文化是内蒙古早期青铜文化的代表,距今约5000-3000年。夏家店遗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夏家店乡夏家店村境内)是中国北方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址。文化内涵包括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内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蚌器、骨角器等遗物,其中夏家店下层文化层内发现的青铜器最为重要,其生产技术水平足以与同时代中原地区最发达的文化相媲美。</p> <p class="ql-block">夏家店文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汶口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年代约距今6000—4500年,延续时间约1500年左右。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古籍中记载的少吴氏文化地区,为龙山文化的源头。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蚌器和牙角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其中制陶技术较仰韶文化有很大的提高,主要包括红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诸种。</p> <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龙山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为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办事处(原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600-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器、骨蚌器和角器。龙山文化出土有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磨光黑陶最具特色,称为“黑陶文化”。</p> <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山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发源于我国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辽西地区西部一带,始于五千年前的农耕文明,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也是华夏文明古国时代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有女神庙、积石冢、祭坛等重要文化遗存,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制玉工艺,全面反映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和氏族人们的精神追求。过去红山砗磲器物多被归入玉石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出土文物有:氏族图腾神像、玉猪龙、C形玉雕龙、勾云佩、玉蝉等,近几年随着研究的深入,才得以确认部分玉器是砗磲玉。在红山文化中发现的譬爂葦黍礨粄獎企举鎥學糯髅媻花黠携耍内涵和人文精神,对今后砗磲文化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赵宝沟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赵宝沟文化是维兴隆洼文化之新,在西江鸿渡城取得支配地位。并对红山文化发展产化过重大影响的又一支重要运古文化。因首先要现于内蒙古教汉讓高案离镇多的赵宝灣特商得名。已有6000余年的历史。地表请物丰富,有陶嚣、有霞,骨器、鲜蒸等。并出土了機露底罐、尊形器、石刀,每奔等代表住發热。持别是在小山遗址的森彩器上首次出我由猪首、麂首和掉鸟組俞早的透视面”,在重汉形态和绘虽艺术上具有划时代重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良渚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良潘文化分高的中心地区在钱通江渎城和太潮淡道,距今約5000-4090年,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该文化遗址所出土的玉器有玉璧、錝、玉镯、柱形玉等。</p> 第四部分祭天祀地 欲盼佑护 <p class="ql-block">礼器是古代的特定礼仪活动用器,分生器与明器两大炎,材质主義有玉石器、青铜器.陶安器等,是原始社会巫师.含长戴历史时期王权贵族用于举办祭天祀地、拜祖、襄报,胡請及丧弹等礼仪活动的必用物。自新石器时代始,人们就用玉製作琮、璧用于祭祀,商代以降,随着周代礼制的形成,玉礼器增加至體、琮、璋、琪、六种,据《與礼》数:“以玉作六器,礼天地四方,以苍</p><p class="ql-block">整礼天,以黄琮礼炮,以青圭礼东方,以白玻礼西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玄琪礼北方”,遮用极为罕见的玉化异以制作礼器则更要用容人的地他非同一般。这些砗硬玉器主要有:碎磲玉琮、璜、锿圭、簋、𤧶、璧、环、縛钟、人兽持像•</p> 第五部分佛教圣物 蔚为大观 <p class="ql-block">砗磲的白色纯度居世界白色之首。在佛教中代表着洁净无染,象征着祥瑞和圆满,被佛家视为珍贵而神圣的七宝之一。佛教认为碎磲可以带来大海的强大气场和能量,有避邪的功能与法力,故而被用来制作各种佛造像、菩萨、供物、法器、佛乐用器等。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民间还流传砗磲有镇宅、招财、养身、镇心安神以及安定气场等作用。碎磲玉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得以广泛使用并传承至今,尤其是在藏族、彝族等少民族中仍倍受尊崇。砗磲不仅稀有,还具有玉石所不具备的有机宝石成分,所以,尤其受到佛教的青睐,不仅成为各寺院珍贵的物质宝藏,也成为佛教文化的载体、思想信仰的标志。</p> 佛家七宝 第六部分陈设珍玩 雅俗共赏 <p class="ql-block">海洋贝类天然美丽的色彩和纹理,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螺壳、珍珠贝和碎磲化石为主的贝壳类便成为各种陈设珍玩的制作原料。创作题材有动物花乌、文房文玩、生活用品及官阶等级标志物等。古人制器历来秉承“器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理念,创作了琳琅满目、雅俗共赏的艺术品,既包含了物质层面的审美情趣,也涵盖了启迪智慧的文化价值。玉化碎磲料非玉而胜似玉,在远古时代就受先民的爱戴,历史时期又成为皇室贵族与官宦之家崇拜、追逐、陈设、把玩,寄托情思的文化载体,也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成为我们了解历史文化、人们思想、精神追求的珍贵物证。</p> 第七部分珠光宝气 琳琅满目 <p class="ql-block">古代玉器饰物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砗磲化石历经万载,逐渐玉化,我们的祖先便琢“玉”成器,创造了独特的碎磲器艺术。伴随着时代更迭,碎磲饰物在品种、数量和使用范围上更加丰富,各种饰品琳琅满目。它不但承载着人们祛祸祈福、吉祥安康的美好愿望,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卓越的审美趋向、厚重的文化底蕴早已在世界上久负盛名。这些饰物是实用的生活用品,更是艺术的瑰宝,它们展现出的强烈时代感与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古玉之美,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直观的学术研究资料。</p> 第八部分匠心神韵 梅思奇特 第九部分交换媒介 货币肇端 <p class="ql-block">我国的先秦时期,商品交换方式最初是“以物易物”,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找到了一种更轻巧便捷,旦不易损怀的交换媒介海贝作货贝。以贝作货币,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与金文,较为常见的多是齿贝,学名“货贝”。到了东周时期,社会财富增加,海贝已不敷流通,人们开始制作仿制品,有蚌贝、骨贝、绿松石贝、玛瑙贝、蜜蜡贝、珧贝、角贝、石贝、陶贝、铅贝、银贝、铜贝及包金铜贝等。特别是铜贝的出现,初开金属货币之先河,随后又诞生了布币、刀币、蚁鼻钱、圜钱、郢爱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货币,废贝币而铸圆钱半两,从此,圆钱沿用两干余年。</p><p class="ql-block">西汉末年,王莽曾一度恢复使用贝币,但很快随着新朝的灭亡而消失。今天,虽然货贝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形成的“宝贝”一词在中华文脉与语言中仍传承不息!</p> 结束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结束语:</span></p><p class="ql-block">在大家结束游览“贝耀中华”展览之时,您是否已感受到,砗磲为玉属也,兼五德之上关,拥风雅而多姿,超众宝而绝伦。贝类,游于海洋为精灵,存于世间为臻贝。您是否会为奇异多姿的贝类给人类所做的巨大奉献而感到惊奇,对贝文化的深奥而感到震撼,对贝文化艺术的辉煌成就而感到骄傲与自豪?由此产生对海洋的热爱,激发我们保护海洋及海洋生物的自觉性,从而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并为您带来了无尽的遐想。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展览是让历史活起来,服务于社会的生动体现。通过“贝耀中华”展览,让我们目睹了贝壳问世并被广泛使用的悠久历史,见证了贝文化的源远流长。砗磲文化既属贝文化范畴,又具玉文化的特征,它有机地融入了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是华夏民族独具特色的文明标志,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载体。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每一个博物馆人的责任,这正是我们举办本展览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坚持文化自信”的精神鼓舞下,我们将更加坚定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传播传统文化之初心,努力办好博物馆展览,在神州大地上,让贝文化之舟扬帆起航,再创新的业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