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教弩台,,在合肥市内淮河路东段北侧。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的明教寺即耸立在高5米,面积4260平方米的“古教弩台”上。位于逍遥津公园南侧。</p><p class="ql-block">建筑历史</p><p class="ql-block">教弩台高4.3米,面积38OO平方米。台上有屋上井、听松阁两处古迹。屋上井以超过民房屋脊得名,为当时曹军将士饮水之源。听松阁是曹操“望敌情、运筹帷幄、纳凉休息”之所.周围松拍挺拔,浓荫蔽日。后被誉为庐阳八景之一的“教弩松荫”即此。梁武帝时又在台</p><p class="ql-block">上建有铁佛寺。唐大历年间(公元776年前后)又重修扩建,定名明教院,至明代改为明教寺。后毁于战火。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6年)太平天国遗老袁宏谟(法名通元上人)云游募化,按原样重建,至今。</p><p class="ql-block">教驽台</p><p class="ql-block">明教寺已列为全国重点寺庙。由佛殿、藏经阁、西厢园三部分组成。殿分正殿和后殿,有佛像三十多尊。大雄宝殿飞檐翘角,风铃叮铛,殿脊高耸一巨大锡葫芦,银光闪耀,直刺云天,显示了我国佛教寺宇威严庄重的建筑特色。寺内钟鼓齐鸣,梵音缭绕,更充满了神奇的宗教色彩。</p><p class="ql-block">明教寺原名“铁佛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502-549),不久荒废。唐大历年间(766-779),于废墟中挖得丈八高铁佛一尊,庐州刺史裴绢奏闻朝廷;代宗皇帝李豫诏令重建寺庙,定名“明教院”。明代以后,称“明教寺”,沿用至今。现尚存“大雄宝殿”、“屋上井”和“听松阁”等名胜古迹。相传“古教弩台”上,昔日松树成荫,松涛有声,寺僧建阁,取名“听松”,于是“教弩松荫”之誉,被称为庐阳八景之一。阁上撰有楹联:“教弩耸高台不为炎刘消劫难,听松来远客谁从古佛识真如”。“屋上井”,以井口高于“教弩台”下民房屋脊而得名,井口石井栏上刻有“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隶书12字,为公元268年遗迹。井栏口遗下汲水绳磨成的23条深沟,堪为千年历史之见证。</p><p class="ql-block">明教寺建于南北朝的南朝梁天监年间,原名铁佛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兴建百年后,毁于兵乱。唐代大历年间,有人在寺庙遗址掘得一尊一丈八尺高的铁佛,当时的庐州刺史裴绢上奏朝廷,唐代宗李豫诏令重建,定名“明教寺”,并沿用至今。唐人吴资曾写诗形象地概括了明教寺的历史演变:“曹公教弩台,今为比</p><p class="ql-block">丘寺。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p><p class="ql-block">教驽台</p><p class="ql-block">随着朝代的更迭,在多次的战火中,明教寺屡经盛衰,到清代咸丰五年全部毁于战火。现在的明教寺主体建筑为光绪年间所建。</p><p class="ql-block">明教寺门前原为南向直上台阶,33级,后为便利街道交通,直阶改为东西双向。在台阶前面,立着两只高达数米的石狮。石狮线条粗犷,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p><p class="ql-block">沿台阶进入前殿天王殿,殿东厢建有“三国文物陈列室”,陈列着当年魏、蜀、吴军队旗帜,战场上使用过的刀枪剑戟,以及与教弩台有关的强弓硬弩。墙壁上有诗人刘夜烽手书的绝句:“貔貅百万举刀弓,誓夺江东气似虹。横槊高歌雄一世,骑兵无奈遇东风。”</p><p class="ql-block">前殿与大雄宝殿之间是个雅致的院落,古柏婆娑,三只古雅朴拙的大香炉,青烟袅袅。绕过香炉便是大雄宝殿,门上方悬挂的泥金大匾为赵朴初先生题写,而红墙上的“南无阿弥陀佛”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则是弘一大师(李叔同)的珍贵遗墨,非常难得,是明教寺书画中的珍品。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五尊佛像,为明教寺镇寺之宝,全部来自北京。据《江淮文史》专文《北京请佛记》记载,合肥市曾派人三上北京请“佛”。在北京文物部门大力支持下,明教寺请回了这五尊佛像。殿内两侧为十八罗汉塑像,形态各异,神态逼真。大殿左侧的大钟为清道光年间铸造,声音悠扬清远,撞击时其音可传遍老城,是寺里不多的历史文物之一。</p><p class="ql-block">宝殿东面是卧佛殿,往后是地藏殿,东南角为寺内花园。花园虽不大,但筑于园内高台上古亭之内的古井和听松阁两处古迹却很有来历。相传古井是当年魏军汲水所凿,因高出地面屋脊</p><p class="ql-block">被称为“屋上井”。此井在晋代得到整修,井栏周围现尚存“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一行字,由此可以推算出这口古井已有1700多年历史了。井沿内周的20多条深沟,是汲水绳索长期拉磨形成,它仿佛在向人诉说着屋上井的历史沧桑。</p><p class="ql-block">教驽台</p><p class="ql-block">著名的听松阁在小花园的东南角。听松阁旧址原为一土堆,传说曹操曾站在此处操演水军,后人便在此砌台纪念,取名“听松阁”,阁上题有“教弩松阴”四字,是闻名的古“庐阳八景”之一。原来教弩台上并无松树,因为庐州夏天炎热,士兵难熬酷暑,曹操便令广植松柏。松树长成后,清风袭来,松涛阵阵,从此,“教弩松阴”便成为合肥的一个著名景点,听松阁也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位于听松阁西侧的“归西冢”,因葬有颇具神话色彩的一龟一鸡而得名。明教寺现存主体建筑是清光绪年间所重修。传说当时主持通圆上人除了传经布道,最大的业余爱好便是以养龟为乐。他所养的这只龟与其相伴时间较长,也很通人性,听到经声即口角张合,作念诵状。此龟在僧人唱颂时,便作“之”形爬行,四脚疾驰,像在闻歌而舞。通圆上人圆寂后,此龟也抑郁而终,被僧人葬于这个地方。1938年5月合肥被日军占领后,当时明教寺的主持藏印和尚不甘屈辱,饮毒殉节。藏印在世时曾养一只雄鸡,传说凡藏印上殿念佛,此鸡必亦步亦趋跟随。此鸡无疾而终后,藏印将它葬在龟冢附近,后人便统称此处为“龟鸡冢”。由于“龟鸡”与“归西”音近,人们说久了便把它谐音为“归西冢”了。</p><p class="ql-block">建筑解说</p><p class="ql-block">教弩台,亦名点将台,在合肥市内淮河路东段北侧。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的明教寺即耸立在高5米,面积4260平方米的“古教弩台”上。</p><p class="ql-block">史载,三国鼎立时期,魏主曹操四次到达合肥,临阵指挥,筑此高台教练强弩兵将,以御东吴水军,点将台,台基陡峭,边缘勒以砖石,东汉末年曹操在此“教强弩以御吴舟师”,故名“教弩台”,1981年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教弩台高4.3米,面积38OO平方米。台上有屋上井、听松阁两处古迹。屋上井以超过民房屋脊得名,为当时曹军将士饮水之源。听松阁是曹操“望敌情、运筹帷幄、纳凉休息”之所.周围松拍挺拔,浓荫蔽日。后被誉为庐阳八景之一的“教弩松荫”即此。梁武帝时又在台上建有铁佛寺。唐大历年间(公元776年前后)又重修扩建,定名明教院,至明代改为明教寺。后毁于战火。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6年)太平天国遗老袁宏谟(法名通元上人)云游募化,按原样重建,至今。</p><p class="ql-block">建筑传说</p><p class="ql-block">在合肥处处可以看到三国时代留下来的遗迹。除了逍遥津古战场,还有位于在淮河路东段北侧的教弩台也是值得人们一游之处。</p><p class="ql-block">教弩台原在合肥城之外,宋朝时候,合肥城扩建,教弩台和逍遥津一样,都被圈入城内,成了合肥城内的著名景点。近二千年来,合肥城虽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风雨雨,但教弩台始终巍然屹立,目睹了合肥城的兴衰沉浮。</p><p class="ql-block">当年三国鼎立,合肥乃是曹操管辖之地,教弩台就是当年曹操所建的一个军事堡垒。这里地处古淝河与逍遥水汇合处,恰是魏吴两军对峙的前沿阵地。曹操派大将张辽于此筑台屯军,北望消遥津,南临古淝河,东瞰飞骑桥,西翼古合肥,乃是重要战略要地。魏将张辽屯兵于</p><p class="ql-block">台上,教强驽手五百人,以狙击东吴水师,教弩台也因此而得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