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荒畦零乱满芜菁,</p><p class="ql-block">春事收功欲老成。</p><p class="ql-block">鹊噪鸠鸣莫无赖,</p><p class="ql-block">晓枝千啭有雏莺。</p><p class="ql-block">——北宋 · 张耒《晚春》</p><p class="ql-block">雏莺的啼叫为晚春的田园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暗示了生命的延续与更新,春天即将离去,新的生命却正在成长,给人带来希望和喜悦。</p> <p class="ql-block">诗人张耒没有因春天的即将离去而伤感,而是以一种平和、欣赏的态度去观察和感受晚春的美好,表达了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赞美之情。</p> <p class="ql-block">季春自驾游余姚最后一天,上午我们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参观,车程二十分钟。</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位于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地处姚江畔,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性遗址 。</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主体建筑以河姆渡“干栏式”风格为灵感,人字形坡顶搭配榫卯结构装饰,土红色陶瓦与炒米黄墙面体现古朴野趣,与遗址文化融为一体 。</p> <p class="ql-block">大家在博物馆主建筑门口留了影。</p> <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进入室内去参观出土文物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沧海桑田:介绍河姆渡文化的概况,以及7000年前的生态环境模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还原7000年前杭州湾南岸的生态环境,展示河姆渡先民与自然共生的背景。</p> <p class="ql-block">通过地层剖面模型和动植物遗存标本,呈现古气候、地理变迁对文化形成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日出而作:</p><p class="ql-block">聚焦稻作农业与渔猎经济,展出骨耜、石磨盘、骨哨等生产工具,以及炭化稻谷、酸枣等农作物遗存,辅以数字动画还原耕作场景。</p> <p class="ql-block">骨耜,采用大型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制成,通体光滑,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主要农耕工具。</p> <p class="ql-block">丰富的果实遗存展现了多样的食物来源,能感受到先民的勤劳、艰辛与心智。</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大量炭化稻谷、骨耜、木杵等文物,实证河姆渡人已掌握人工栽培水稻技术,是中国稻作文明的发源地 。</p> <p class="ql-block">展示的动植物遗存揭示了河姆渡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61种动物骨骼(如象、鹿、鱼、鸟类)及大量植物遗存,佐证当时“古林参天、水草丰茂”的自然环境 。</p> <p class="ql-block">骨耜等工具体现了河姆渡人的农耕智慧。</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部分狩猎工具。</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厅湖居人家:</p><p class="ql-block">复原干栏式建筑结构,结合榫卯木构件实物与数字化投影,动态演示“上居下畜”河姆渡人的居住智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干栏式建筑的榫卯技术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用石头制作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用动物骨头制作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形状各异的许多陶制嚣皿。</p> <p class="ql-block">骨针。</p> <p class="ql-block">粘有锅巴的陶片。</p> <p class="ql-block">船桨。</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心灵之声”主要展示了河姆渡先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艺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沉浸式冥想空间:通过声光效果营造图腾祭祀场景,先民的歌舞仪式。</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藏馆之宝: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用象牙雕刻而成,器形独特,中间刻有太阳纹,两侧各有一只鸟,寓意深远。</p> <p class="ql-block">代表了河姆渡先民对自然和太阳的崇拜,是河姆渡文化的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博物馆藏的“蚕纹象牙盖帽形器”也是河姆渡文化代表性文物之一,蚕纹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蚕形象记录,反映河姆渡先民对蚕的形态观察入微。结合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如纺轮、骨针)及桑属植物遗存,学者推测当时可能已掌握养蚕丝织技术 。</p> <p class="ql-block">龟形陶盉:出土于田螺山遗址,距今约7000年,造型独特,形似乌龟。</p> <p class="ql-block">漆木筒:它的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河姆渡文化时期木器制作的高度发展。</p><p class="ql-block">漆器技术:漆木筒的发现证明了河姆渡文化时期已经掌握了漆器制作技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漆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部分雕刻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瓮棺葬。</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人头骨是河姆渡文化的重要发现之一,为研究当时人类的生活和体质特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在河姆渡遗址的第二、三文化层中,出土了13具较为完整的人骨架,其中包括男性5具,女性4具,另有4具性别未能辨认。</p> <p class="ql-block">骨哨和牙哨:出土了许多用动物骨骼和牙齿制作的骨哨和牙哨,这些不仅是乐器,也是狩猎时模拟动物声音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里的陈列馆通过“科技+文化”的双重叙事,既保留了考古实证的严谨性,又以创新手段激活了历史记忆。观众不仅能触摸到7000年前的文明脉搏,更能感受到中华文化源头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从博物馆陈列馆出来,我们便去博物馆东南角遗址发掘现场参观。</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能近距离观察考古现场,仿佛置身于7000年前的村落,生动感受先民的生活氛围,具有强烈的穿越感。</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旁的露天发掘现场展示区是遗址保护与公众教育相结合的重要区域。</p> <p class="ql-block">该区域占地面积约23000平方米,重点复原了1973年与1977年两次考古发掘的现场。</p> <p class="ql-block">展示区内保留了大片木构建筑遗迹,包括排列有序的木桩、地栿及散落的建筑构件,再现了河姆渡文化时期干栏式建筑群的原始形态。</p> <p class="ql-block">然后,我们参观了干栏式建筑复原区。建筑技术还原:这里复原了五幢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干栏式建筑,其榫卯结构设计科学,体现了河姆渡先民高超的木作技术。</p> <p class="ql-block">这些复原建筑,整体以木桩架空、芦苇与茅草覆盖屋顶,适应了江南湿地环境。真实再现当时河姆渡人高超的建筑技术。</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参观生活场景再现:通过情景雕塑和实物模型,展示了先民纺纱织布、制作陶器、渔猎采集等活动。</p> <p class="ql-block">妇女用骨针缝衣,男子用骨耜耕作,儿童们在戏耍等雕塑生动还原了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展示区利用地形高低错落的特点,复原了沼泽湿地和古河道景观,模拟先民“依水而居”的生活环境。</p> <p class="ql-block">还有祭祀房屋与广场等设施,使游客仿佛走进了古人类的生活圈,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毕,我们走出博物馆原始生态园区,至南面江边游览。</p> <p class="ql-block">在江岸”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的图腾标志下又拍了个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江边风光真不错,</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南侧紧邻姚江,江水蜿蜒流淌,两岸点缀着葱郁的植被与稻田,远处四明山层峦叠翠,构成一幅“山-水-田-居”的江南水墨画。 </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博物馆融合了江南水乡的灵秀与七千年前的史前文明印记,形成了独特的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南姚江的风光,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场与中华文明源头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鹧鸪天·河姆渡遗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一脉文明考古场,</p><p class="ql-block">七千岁月历沧桑。</p><p class="ql-block">雕牙蝶器图腾展,</p><p class="ql-block">架木栏干茅草房。</p><p class="ql-block">陶罐塑,骨石藏。</p><p class="ql-block">刀耕火种沃田香。</p><p class="ql-block">先民智慧今犹在,</p><p class="ql-block">双鸟朝晖华夏光。</p> <p class="ql-block">感谢收看,分享快乐!</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