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县“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宣讲活动系列(67)

劉雲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共永丰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永 丰 县 关 心 下 一 代 工作 委 员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背景音乐🎶《当兵就要当红军》</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  积极推进我市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建设!</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span class="ql-cursor"></span></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次反“围剿”在永丰</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文/袁飞贤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蒋介石发动的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被粉碎后,并不甘心自已的失败,很快又调集约20万兵力,于1931年1月29日任命何应钦为湘鄂闽赣四省“剿匪”司令,于4月1日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红一方面军在西起江西吉安,东至福建建宁长达700里的战线上对这次“围剿”进行了英勇的反击,在这次反“围剿”战争中,江西永丰既是主战场之一,也是大后方之一。那么,在第二次反“围剿”期间,永丰发生了哪些事件?具体情况又是怎样?本文在此做一简要的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作为主战场,取得了中村战斗的胜利</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前后共打了五仗,依次是白云山战斗、白沙战斗、中村战斗、广昌战斗、建宁战斗。其中,第三仗即中村战斗是在江西永丰境内进行的。中村位于永丰县的东南部,这里群山连绵,树高林密,道窄路陡,是个战略要地。发生在这里的中村战斗是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五仗中打得时间最久、战线最长、战斗最残酷、红军牺牲人数最多、战果最多的一场山地鏖战。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敌我双方参战部队及战前部署</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次战斗敌方参战部队是孙连仲第26路军第27师,原属西北军冯玉祥的部下,该师师长由上将军长高树勋兼任,副师长为赵大璞,下辖:79旅,旅长池峰城;80旅,旅长冯安邦;81旅,旅长王恩布。共计12000余人,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1年5月中旬,第27师由乐安县城进至招携宿营数日,又到宁都东韶休息几天,18日当师部路经南团时,收到南昌行营电报,令该师速去永丰沙溪驰援郝梦龄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高树勋阅电文后,分析进至沙溪的郝梦龄师,曾在藤田筑有工事,囤有粮食,而沙溪地形不利防守,没有基础,认定郝师会折回藤田迎战,于是计划取道永丰中村向藤田前进,并令王恩布81旅次日晨向西开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郝梦龄得知白沙战斗中郭华宗师遭到惨败时,惊恐万分,惧怕红军下一步会来攻打自己,于是急忙将前进到沙溪的161旅调回退守藤田。到藤田后,又觉得这里不是立足之地,便趁着黑夜逃往永丰县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军方面参战部队是红三军团、红三军、红四军、红十二军,共30000余人。白沙战斗的胜利后,毛泽东、朱德与苏区中央局主要领导共同研究后决定,再打一场漂亮的运动战,趁敌高树勋师正在中村艰难前行时,以红三军团为主体,在红四军等配合下,痛快歼灭敌第27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军部队从吉水白沙到达藤田后,毛泽东在老圩村召开了红军总部会议,对军事形势进行了分析,决定按原计划由西向东横扫,在敌人运动时,出其不意地消灭敌人;由于红三军团在白沙未参加战斗,故安排红三军团和红四军为第一梯队,红三军和红十二军为第二梯队;会议还讨论制定了《攻击南团敌高树勋部的命令》。接着,朱德指示参谋处立即画制军事略图,准备在中村迎击高树勋师。红三军团按照“朱毛”的部署,于5月21日上午到达中村西北面的石马圩,随即派出侦察员收集情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永丰县中村乡红色遗址分布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高树勋(1898年8月6日—1972年1月19日),字健侯,出生于河北省盐山县,出身行伍,因作战勇敢,由士兵累升至师长。1931年,参加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围剿”,被红军击败。因反对内战,1945年10月下旬率部在邯郸前线起义,194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被誉为著名爱国将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战斗经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里坪源—龙虎坑峡谷序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5月21日中午,敌王恩布从南团旅窜犯中村,当先头前哨部队前往中村街西面的里坪源至龙虎坑一线时,即同我红三军团第六师前卫搜索班在峡谷中相遇,这样,拉开了战斗序幕。敌王旅二团听到前面遇到红军,便迅速赶来射击。我红六师指战员也从高虎脑东侧神速般抄袭过来,打得敌人落花流水。敌团长王广田见势不妙,带着一个营长转身骑马逃跑,结果被我重机枪战士击中,只见两人在狂奔时从马上滚下来,两匹战马也像发疯似的嘶叫乱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敌27师师部下午途经中村坳子岭时,师长高树勋接到旅长王恩布的紧急报告:“师座:我二团王团长广田,带领部队从中村街西进数华里,即遇共军袭击,王团长和一营长阵亡。我旅力量单薄,请师部火速增兵,齐头并进”。高树勋和赵大璞看完报告后吓得面如土色,不断思索着这一突如其来的军情:“共军主力不是远在白沙一线么?兴许是中村游击队吧?”于是二人急着要赶往前线指挥,于是,一方面部署池峰城旅占领中村东面高山,令王恩布旅调整部署固守阵地,另一方面命令冯安邦旅王团随师部向中村街进击。因竹林密布,道路狭陡难行,师部和冯旅王团用了3个多小时才摸黑到达中村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高虎脑鏖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5月21日下午,“朱毛”来到石马姚坊村,获悉红三军团前锋遇敌的消息,经过分析研究,于午后7时50分钟向全军发布了《攻击南团敌高树勋部的命令》,命令规定:红一方面军22日凌晨3时起床,全力攻击敌27师,具体部署为:由红三军团任左翼,攻击中村北端和东端,红四军任右翼,向中村南端攻击前进,红三军、红十二军为总预备队,于红四军之后策应。总司令部及直属队随军委进至东坑附近指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1日夜,驻在石马福田村一带的红三军团第八军第4师听到前方的枪声后跑步前进。当走到半山腰时,发现许多敌人在高虎脑山上筑工事。根据这一动态,红军组织兵力,包围攻击,在向导俞呈生的带领下,迅速秘密接近高虎脑。然而敌人凭借地势的险要,依靠火力的优势,并狡猾地变换手法,时而侧击,时而炮轰,打到半夜,竟又改为轮流换班的“车轮战术”,妄想据险消耗红军实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时,我党秘密打入国民党第26路军,准备组织动员起义,时任26路军参谋长的赵博生以国军对“朱毛”兵力配备不明为由,劝26路军总指挥孙连仲退兵,孙连仲思忖良久,表示同意,因为他手下的兵都是北方人,远道来江西,水土不服,病员日增,即使拼命固守,也回天无望;加上第27师目前突遇红军主力,势孤力薄,不利再战。于是,孙连仲致电命令第27师师长高树勋率部速向宜黄东陂撤退,同时电令李松昆率第25师向宜黄草苔岗北撤。当时,高树勋接到电报后不愿撤退,表示要坚决打下去。这样一来,红军只好奉陪到底。由于敌人在高虎脑依山布防, 妄图固守。红军打了一个晚上,至22日早晨为止,进行了大小9次冲锋,都未能奏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时,中村赤卫队选派了几名熟悉地形的队员,带着红军战士, 从高虎脑北面侦察敌人动向。根据侦察结果,各路红军从左右两侧高度集中,逐渐缩短战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午时分,敌27师还是龟缩在坚固的工事里进行射击, 致使红军难于前进。这时,朱德总司令和红三军团团长彭德怀亲临前线指挥,士气一时大振,战士们纷纷自告奋勇, 选择有利地势, 再次组织冲锋,打死了很多敌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时, 高树勋才意识到, 如果再打下去, 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于是决定向东撤退。这样,红军很快占领了敌人的阵地,把胜利的红旗插上了高虎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红军和地方游击队快要包围中村街时,高树勋和赵大璞作为正副师长却丢下前线部队即从高虎脑撤离的部队,化装成士兵向乐安大金竹逃跑。这样设于中村街的敌师部被红军包围,敌师部电台和在街上的800余敌人全部被红军俘获, 敌手枪队也损失了三分之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夫坑追歼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敌王恩布旅和池峰城旅撤离高虎脑后,向东逃了20里,其尾部即将被红军追上时,迅速占领了夫坑哨口。他们一面向红军射击,一面赶修工事,据山防守。红三军团派出部分兵力,逐步接近敌人。其中,有个机枪排,迅速地爬到敌后一座小山上,向敌人发起攻击。后来,机枪排子弹打光了,战士们就用剌刀、石头、木棍与敌人作殊死搏斗,最后为革命牺牲了宝贵的生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午,毛泽东来到中村, 得知夫坑尚未攻下, 就同朱德一起重新调整了战斗部署,并且命令红四军第12师立即从右翼对敌人实行包抄, 打破敌人防御屏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毛泽东来到红三军团阵地时, 远处看见一个战士负了重伤, 便马上跑过去,扯下自已的衣襟,给这位姓赵的战士包扎伤口, 接着,背着这个战士翻过几座小山, 来到红军卫生队,让医生实施急救。毛泽东在前线冒着战火危险抢救小赵的故事, 很快在全军传开了, 广大指战员无不深受鼓舞。不久,毛泽东回到中村街,找了8个俘虏兵, 在中村街的戏台上开座谈会。他问了每个人的姓名, 籍贯以及家里有哪些亲人, 他们做什么事, 生活如何等问题,他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 给俘虏兵讲解革命道理, 并进行阶级教育。有的俘虏兵当场感动得热泪盈眶, 会后,他们纷纷要求参加红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昏时分,夫坑追歼战还在激烈进行。为了迅速消灭敌人, 新组建的红军山炮连连长夏忠兴把在白沙战斗中从敌郭华宗师手里缴到的两门七五山炮拿来使用,用了片刻功夫, 便把敌军的工事给摧毁了。我红十二军穿插部队赶到后快速追赶逃跑的敌人;从石马、藤田赶来参战的千余名赤卫队员, 也迅速跑到前面堵住敌人。 这样, 敌人陷入重围, 王恩布旅整体被歼, 只有旅长王恩布化装潜逃;池峰城旅也部分被歼, 其余残敌吓得魂不附体, 抛弃所有的辎重行李, 星夜向乐安大金竹、宜黄东陂狂奔。历经两昼夜的中村鏖战, 至此以红军取胜而宣告结束。</span></p> <p class="ql-block"><b>  高虎脑鏖战遗址(袁飞贤供图)</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红军胜利的原因及其重大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胜利原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是红军人数占优势。红军兵力共3万多人,而敌军只有12000余人。尽管敌军武器先进,也顶不住三倍兵力的英勇红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是红军成功应用了毛泽东运动战、伏击战、速决战、奇袭战、追击战、歼灭战等一整套战术,发扬了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从里坪源、高虎脑打到中村街,再打到夫坑,从白昼打到黑夜,红军士气愈打愈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是红军有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中村街附近方圆约10公里范围的赤卫队、少先队、妇女队、纠察队、运输队、慰劳队等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集体出动,翻山越岭,奔赴战场,帮助红军侦察敌情,争当向导, 修桥补路, 护送伤员, 运输物资,捕捉俘虏,打扫战场,收缴枪支弹药,为这次战斗红军的胜利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是天时、地利、人和对红军有利,对敌人不利。中村属南方山区,树多林密,5月中下旬又阴雨连绵,路滑道窄,空气潮湿,有时还下暴雨, 这种天气和环境,红军和地方武装能够适应;而作为北方兵的敌军来到这里却很难适应, 结果导致他们很多人生活不习惯,甚至患疟疾,拉痢疾,皮肤过敏。正如部分俘虏兵对红军所说:“我们有四怕,一怕跟红军打仗,二怕害病,三怕下雨,四怕吃大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让敌人头疼的是中村全乡人民响应党的号召,对敌人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他们把家里的菜米油盐和鸡鸭禽畜等物资搬走或隐藏起来,致使敌人找不到一粒粮食,无法立足, 几乎处于灭顶之灾的境地。加上敌军很多士兵是通过强拉壮丁而来的,心里有怨气,来到部队后,各级军官又克扣他们的军饷,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军队打仗的积极性和战斗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是战斗初期赵博生规劝孙连仲退兵,有效地防止了26路军第25师前来参战,导致高树勋27师孤军作战,大大增加了红军取胜的机率。</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重大意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中村战斗是第二次反“围剿”前后五仗中战果最多的一仗。此次战斗共歼敌约5000人, 打死敌团长2人, 营长7人, 下级军官更多;缴获长短枪3000余支, 机关枪20余挺, 迫击炮10余门, 无线电台1部。其它四仗都没有这么多战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次,中村战斗红军的胜利为第二次反“围剿”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中村战斗结束后敌军开始全线后撤。1931年5月23日,敌26路军第27师余部退守乐安、宜黄;因右纵队第27师被击溃, 左纵队第25师深恐势单力薄被歼,于是从宁都南团、东韶向宜黄东陂和县城撤退;第六路军之毛炳文、许克祥、胡祖玉三个师有经广昌向南丰逃走之势,朱绍良部也经广昌向南丰逃走。这种情况为这次反“围剿”后面的战斗减轻了压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中村战斗的胜利迎来了红军临时总前委得以恢复(按:1931年2月16日曾被撤销),苏区中央局专职领导人返回龙冈大后方机关固定起来,专心领导反“围剿” 斗争,不再随军行动的大好局面。</span></p> <p class="ql-block"><b>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反“围剿”示意图</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作为大后方,发生三个与第二次反“围剿”有关的事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苏区中央局在龙冈领导第二次反“围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共苏区中央局是设立在中央苏区的代表党中央领导全国各苏区工作的最高派出机构,1931年1月15日在江西宁都小布赤坎村龚氏宗祠正式成立。4月23日,苏区中央局和红军总部从宁都青塘迁驻永丰龙冈张家车村。7月20日,因获悉敌人韩德勤师即将从隔壁的沙溪进攻龙冈,苏区中央局便全部撤出龙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苏区中央局驻扎龙冈长达88天,其间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领导了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战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粉碎敌人的这次“围剿”,苏区中央局进驻龙冈后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第二次反“围剿”工作;5月14日,中央局4位主要领导人即项英、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随红军主力行动,前往前线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战斗,直到23日中村战斗红军取得胜利后,才返回龙冈中心区固定起来,专门领导苏区的反“围剿”战争。6月3日,中央局向上海党中央汇报了第二次反“围剿”五仗的胜利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第二次反“围剿”前线缴获的部分战利品运往龙冈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1年5月17日,红三军军长黄公略派红军特务连,将富田战斗中从敌公秉藩师手中缴获的100瓦电台,护送到大后方龙冈张家车村,并安置在该村的宗祠孝思堂,主要供叶剑英使用,由刘寅、曾三操作。6月2日下午,任弼时使用该电台,第一次与远在福建建宁前线的毛泽东、朱德指挥处的15瓦电台通话,祝贺红军第二次反“围剿”取得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在5月17日,红军在白沙战斗中从敌王金钰师仓库里缴获的大量面粉, 也全部被运往张家车红军粮库暂时保存,由战委粮食发放处随时发放给缺粮的红军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君埠红军医院医治了大批伤病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土地革命反“围剿”战争时期的君埠东南部是人民条件好,安全清静,又离各战场较近的大后方。1931年3月, 红一方面军总部选定该地区筹建了临时性的、系统庞大的红军总医院和4个分院, 即大田总医院与大田第一分院、马埠第二分院、铁园第三分院、上田第四分院, 另外,还有遍布山乡的众多医疗点。住院的人主要是整个第二次反“围剿”时期各战场送来的红军伤病员, 后来,第三次反“围剿”前期的伤病员也是送到这里来医治。其中包括红四军第10师政委罗瑞卿。他在1931年5月16日指挥第二次反“围剿”富田战斗时不幸中弹, 头部左腮关节动脉被击穿, 颅骨破碎。由于罗政委伤势很重,当地医疗条件又较差,于是把他送到君埠红军医院上田第四分院来治疗。当时,上田医院医务主任李治(原为敌张辉瓒保健医师)与叶青山医师一起, 成功地给他做了动脉管吻合和关节复位手术,把他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5月份起,前后3个月, 君埠红军医院治愈了一大批红军和俘虏兵伤病员。这些医院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有以下三个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是中央领导的重视。在此期间,苏区中央局领导曾多次来医院看望伤病员, 鼓励广大伤病员用顽強的革命毅力去战胜病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是各医院广大医务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是君埠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奉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君埠东南部约30多个自然村,5000余人,为革命战争主动担负起繁重的伤员救护任务,他们提出村村安排,家家参与救护,开展立功竞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解决苏区医院缺医少药的问题,君埠各级苏维埃政府动员人民群众上山采药并负责把药加工好,源源不断地送往各医院和医疗点,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君埠人民热爱子弟兵,发扬阶级友爱精神,视红军伤病员为自已的亲人,他们省吃俭用,想方设法为伤病员改善生活,增加营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地广大妇女,表现得尤为突出。她们争当护士,昼夜值班,不顾自已的疲劳,抛开自家的私事, 及时为伤病员擦洗、止血、包扎、盐水消毒、换衣洗被、煮饭喂吃, 处处做到精心护理。这样,大大有利于伤病员迅速恢复健康。</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主要参考资料:</i></b></p><p class="ql-block"> 1.《中国共产党江西永丰历史(第一卷)》(中共永丰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p><p class="ql-block"> 2.《永丰人民革命史》(1995年5月中共永丰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主编和执笔:熊长耕)。</p><p class="ql-block"> 3. 《中国共产党吉安历史(第一卷)》(中共吉安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著,刘智艺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p><p class="ql-block"> 4. 《毛泽东年谱(上卷)》(修订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逄先知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严正刚参加红军的故事</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文/艾圣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严正刚,1917年出生于永丰县藤田镇严坊村一户贫穷家庭。1933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随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10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严正刚家清贫如洗,5岁那年冬天,地主上门逼债要钱,父亲无法,只好把严正刚过继给一个远房伯父——养父,父亲将所得的几十块银元还了债,才度过了年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在严玉如领导下,藤田严坊村闹起了革命,严正刚生父和养父参加了革命活动。10岁的严正刚,也跟着大人打土豪劣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革命处于低潮时,国民党反动派到处捕杀参加过革命活动的群众,严正刚大伯被关,生父和两个叔叔被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剿共团”到处贴告示,四处搜查,扬言“钱堆成山都不要,就要严侄女(即严正刚养父)的脑壳”,养父母只好带着严正刚逃到吉水县境内。逃难中严正刚得了重病,养父母没办法,就偷偷把严正刚交给其生母送到行医的舅舅家治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9年春,严正刚一家住在吉水县温龙岗。过了一年,他们搬到永丰、吉水交界处的昌江里,这里离严坊老家二十里左右。之后,又搬回老家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0年11月15日,是严正刚一生最难忘的日子,这天严正刚随养父亲在榨油坊榨茶籽油,晚上睡在焙茶籽的焙床上。半夜门外有声音,养父也没在意,突然听到门外传来咔啦咔啦拉枪栓的声响,这才明白是反动派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榨油坊</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养父被抓了。严正刚吓得要死,这时又听到急促地叫喊:“年子老表!……你妈被反动派杀了……”严正刚走近一看,是邻居李发生……养父被抓走,养母被杀,不满13岁的严正刚不知所措,只是嚎啕大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发生拉着严正刚往村里走,告诉严正刚:“反动派先到你家砸门捉人,没捉到,就往榨油坊来。你妈怕你们不知道,就不顾一切地跟在反动派后面大喊‘救人呀!救人呀!’这一喊惹怒了反动派,就砍死了你母亲。”当走到养母被害处时,养母正躺在血泊里,严正刚又害怕,又舍不得走,总希望母亲还有一口气,他一手扯着李发生,一手去摸母亲,可是养母浑身已经冰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时,严正刚仇恨填膺,恨不得马上把反动派斩尽杀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严正刚养父被解押到吉水的水南镇,遭到严刑拷打,反动派没有拷打出什么。严正刚的大伯求亲戚告朋友、东拼西借,凑足四十块银元,把父亲赎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严正刚见到养父被打得遍体鳞伤,寸步难行,忍不住泪如雨下,只希望能早日为父母报仇雪恨!这时,严正刚心生强烈的念头:参加红军,为父母亲报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央红军第一、二次反“围剿”取得胜利后,革命形势有了很大的发展。严正刚养父参加了赤卫队,严正刚也加入了少年儿童队,并被推举为小队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使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服从少年儿童队员的盘查,严正刚和其他队员一起用木板自造“驳壳枪”,背着“驳壳枪”站岗放哨,非常威武,觉得自己就像红军战士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严正刚和其他少年儿童队员站岗放哨的时候,百谈不厌的话题就是“参加红军”。红军路过或在村里休息的时候,严正刚总要跑去看看红军队伍里有没有小孩,如果没有,就问要不要小孩。</span></p> <p class="ql-block"><b>  苏区少年儿童队员站岗放哨</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1年底,听说叔伯哥哥严长庆从区里调瑞金红军学校受训,严正刚要跟着去,但养父说他才15岁,个子又矮小,硬把他留了下来,他为此事憋了一肚子气。过了年,养父叫严正刚去姑父家借牛,他趁机溜到藤田苏维埃政府去找红军独立团,在那里求了半天,还是嫌他个子太小,他多么希望自己赶快长大长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3年7月,当时红一方面军政治部派人来藤田地区动员参军。严正刚赶紧抢先报了名,他说:“我不用动员,红军要我就行!”区苏维埃政府这一关总算通过了,等待正式编入部队。严正刚虽然16岁了,但个子不高,一天到晚心神不宁,生怕编队时红军又不要他。严正刚暗下决心:这一回再也不回家了,一定要参加红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终于等到编队这一天了!严正刚一早起来,扑通扑通心跳加速。集合哨音一响,他赶快跑去站队,故意站在一个与他同年的叔伯兄弟旁边,心想:他要能选上,我就能选上。宣布了一大串名单,没有叫严正刚,他表情凝重:准是选不上了,我的心愿又实现不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严正刚的心跳得更厉害,正在恍恍惚惚时,猛听到:“严年子!”严正刚如梦初醒,慌忙答道“到!”顿时千斤石头落了地,满脸愁云消失得干干净净,那种高兴真是无法形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告别父母,行军到宁都,严正刚愉快地过了第一个“八一”建军节。然后,取道石城到达福建建宁,他被编入红一方面军政治部警卫连。发枪时,政治部秘书长肖向荣特意来看望新兵,顺便挑几个小同志去当护理员,严正刚又着急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b>  红军过草地,走在前面没枪高的红军小战士</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肖向荣看见严正刚比那支七九步枪高不了多少,就很关心地问:“你能背得起枪吗?”严正刚忙说:“背得起。”接着又追问:“光背得起枪不行哪,还要行军打仗,你能行吗?”严正刚坚决地答道:“干得了,没问题!”肖向荣微微一笑,走了。严正刚吸了口大气,自言自语地说:“终于当上红军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严正刚第一次背上枪,激动得一夜没睡着,想起过去成天提心吊胆、寝食不安的流浪岁月,想起亲人惨死在敌人刀下,想起了那些倒卧在血泊中的烈士,也想起了可恨的“剿共团”“民团”和土豪劣绅的狰狞面目……他紧紧地抱着那支枪,暗暗地念叨着:“反动派呀,反动派,这下我是不怕你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严正刚参加长征到达延安,担任延安后方政治部通信警卫班班长、中央军委机要科任译电员。抗战期间,任中央军委机要处股长、党中央机要科组长。抗战胜利后,他参加中央组织的东北干部大队,历任辽吉一分区和四十九军一六二师组织科长、团政委、教导大队政委等职。1948年10月,南下继续参加解放战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南省郴州军分区组织科长、省军区警卫团政委、常德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第八步兵预备学校政治委员等职。1958年7月,严正刚转业到地方工作,历任郑州重型机器厂、工程机械制造厂党委书记、河南机械设计院院长、河南省卫生局局长、气象局局长、邮电管理局局长、河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省人事局局长、省直机关党委副书记、省顾问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3年,严正刚退居二线后,积极参与撰写党史资料、考察干部、调查研究等工作,作出了新贡献。1988年,因病医治无效逝世。</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主要参考资料:</b></p><p class="ql-block"> 1.《永丰人物》(《永丰人物》编纂委员会,2010年6月)。</p><p class="ql-block"> 2.《严正刚回忆1931年参加红军的经过》(《星火燎原》,2016年3月15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顾问 周忠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主编 王素华 朱冰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撰稿 袁飞贤 艾圣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图片 曾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编辑 劉雲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