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策划:广龙 轻松</b></p><p class="ql-block"><b>童心未老</b></p><p class="ql-block"><b>拍摄:轻松 春雨</b></p><p class="ql-block"><b>晴天 在海一方等</b></p><p class="ql-block"><b>校对:刘郎 国良</b></p><p class="ql-block"><b>文字/制作:在海一方</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8466841</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滇池是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一处著名湖泊,它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典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滇池的形成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滇池的水面上突然出现了一只美丽的仙鹤,它的羽毛如雪,神采飘逸,引得无数游人前来观赏。后来,这只仙鹤化作了一座山,就是现在的西山,而滇池则是仙鹤留下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滇池在古代被称为“昆明池”,其名字的由来与汉武帝有关。据《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汉武帝曾派使者前往身毒(古印度),但被昆明国(位于今云南地区)所阻。昆明国有一个方圆三百里的滇池,当地人擅长水战。汉武帝为了训练水军,于是在长安西南修建了一个类似滇池的人工湖,命名为“昆明池”,以供演习水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号上午游完石林景区后,我们享受了云南很有特色的鲜花宴。下午,我们来到滇池岸边,一睹昆明湖的芳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所在的位置被称为海埂大坝。它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滇池湖畔,原为滇池湖岸的人工堤坝,现已成为观赏滇池美景的主要亲水平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埂大坝的前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湖岸泥沙软基上修建的“草海大堤”,经过多次改造后,成为如今的海埂大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埂大坝全长约2.8公里,是昆明市最大的观赏滇池的亲水平台。它不仅是观赏滇池和西山美景的绝佳地点,还是每年冬季红嘴鸥的重要栖息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滇池里的水具有以下特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水质变化明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历史上的优良水质:</b>20世纪50年代,滇池草海的透明度可达2米,外海为1米左右,有的地方甚至清澈见底,水质为2类,水生高等植物丰富,植被占湖面的90%以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污染后的恶化:</b>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滇池水质逐渐恶化。到90年代,草海和外海的水质分别达到超5类和5类,透明度极低,草海仅0.25米,外海0.41米,湖水富营养化严重,蓝藻水华频发。治理后的改善:经过多年的治理,滇池水质从2016年的劣Ⅴ类改善为Ⅴ类,2018年上升为Ⅳ类,并连续多年保持在Ⅳ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营养物质积累:</b>滇池湖底淤泥深厚,蓄积了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不断释放,成为藻类增殖的天然“肥源”,导致蓝藻水华问题难以根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水生植物变化:</b>过去滇池的海菜花群落繁茂,被称为“花湖”,但随着水质恶化,海菜花逐渐减少,被水葫芦取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水流缓慢、自净能力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半封闭水体:</b>滇池属于半封闭湖泊,湖流缓慢,来水量小于用水量,水体交换能力差,污染物容易累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纳污特征明显:</b>滇池位于昆明市南端,是滇池盆地的最低凹地带,主要入水口在北部,出水口在西南部,接受的主要是污水,南部流出的则是沉淀后相对清澈的水,这种“纳污吐清”的特点导致湖中沉淀了大量污染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水域面积和深度的变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面积缩小:</b>滇池经历了漫长的自然演变,从古滇池的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逐渐缩小到现在的294.5平方千米,且湖面还在以每年约1平方千米的速度缩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深度变浅:</b>滇池平均水深仅5.03米,最大水深11.35米,湖底由北向南倾斜,中部因泥沙淤积趋于平缓,整体是一个浅水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截至2024年,滇池全湖水质已连续七年保持在Ⅳ类。这表明滇池的水质状况持续向好,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望未来,根据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滇池草海和外海水质将稳定达到Ⅳ类及以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埂大坝附近的公园叫海埂公园。它位于滇池北岸,是一个以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园,公园内有很多草坪、花园、热带雨林植物、湖泊等,四季景色各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园里还有一座气派的会堂,也叫海埂会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埂会堂位于昆明市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观景路4号,是云南省人民政府的大型会议中心,也是西南对外交流的重要国际会议中心,更是东南亚最大的会议中心之一。它面向西山、草海,拥有极佳的自然环境,建筑面积达七万余平方米。会堂的设计融合了现代元素与云南民族文化元素,显得大气恢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埂会堂前面有26个雕像柱子,代表云南省26个少数民族,每个柱子都展示了各自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特色。这些雕像柱子是云南省委、省政府为庆祝建党90周年、云南民族团结和谐而建造的文化纪念碑,于2011年6月落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三兄弟在会堂附近,背依滇池大坝,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六点时分,我们的旅行专用大巴车把我们带到楚雄市紫溪彝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村,彝族人口占比高达93%。紫溪彝村因支持水利工程建设和交通建设,曾经历过两次搬迁,现在的村庄是在2013年全面建设而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紫溪彝村地处国家级森林公园紫溪山脚下,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紫溪山是云南省最大的天然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6%,主峰海拔2500米,植被丰富,古刹林立,还有万年古藤、千年银杏和650余年历史的大茶花树等自然奇观。村内及周边的自然景观如青松湖、葫芦海等,湖水清澈,周边绿树成荫,景色宜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地一位彝族姑娘把我们带进一个装饰简朴又不乏豪华的长棚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长棚之前,还要经过跨火盆、洗礼、敬酒等仪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哇塞,这么长的长棚宴!一张张圆桌(估计过去是方桌或长桌吧)单排摆开,足有里把路长!如此阵势,还真是第一次见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团20多人,分三桌坐。也没有彝族人真正的长桌宴那么讲究,只是有这种氛围而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菜肴也不像真正的长棚宴那么丰富,九菜一汤,是我们团餐的基本标准。几顿餐下来,我发现云南之旅的每顿正餐都少不了鸡汤,这也是一大特色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勺鸡汤暖人心。广龙弟为广娟姐盛了一碗鸡汤,以表对姐姐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在长棚用餐期间,彝族男女来到每个餐桌前为客人献歌,还有一班人马,一边唱歌,表演端菜的一些绝技,有点一手端起几个盘子,还有的将蒸笼等用具顶在头上,边跑边跳,边唱边演。他们的表演,赢得客人阵阵掌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中,左脚舞是彝族舞蹈中富有特色的舞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吃饱喝足,我们不失时机地在长棚里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长棚,我们观看了一场彝族人隆重的充满火塘文化的篝火晚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位女高音主持人特特能制造气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彝族人认为火是光明、温暖、熟食和驱邪的象征。火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和光明,还帮助人们抵御野兽的攻击,使人类能够生存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彝族有句谚语:“生于火塘边,死于火堆上。”这体现了彝族人一生都与火紧密相连。从出生时看到的第一缕火光,到去世后归于火葬的火焰,火贯穿了彝族人的整个生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彝族的火塘通常设在堂屋的中央或靠左的位置,是一个边长约1米、深约7寸的土坑,用三块石头支起,形成鼎足之势,用于支锅烧水和煮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火塘不仅是烹饪食物、取暖、照明的工具,更是家庭成员聚会、接待客人、议事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看到的篝火晚会的现场,“火塘”设置在两层圆形的台子上。一个大铁锅里面支撑着伞形木架,木头上浇了一些柴油,等待点火人把它点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主持人通过高音喇叭的鼓动下,许多客人纷纷拿出手机扫码,购买火把,参与仪式活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彝族每年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日都要在火塘边举行祭火神的仪式,咏诵祭火词,感谢火神的庇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看到的祭火神仪式,模仿了他们祭祀的形式,由族人中年长有威望的人边咏诵祭火词,边点起第一根火把,点着火塘里的木头,再拿着火把回到台下,将圆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小火塘点上火。手持火把的游客也在小火塘里点燃了火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客手里的“火把”也点起来了,在主持人的指挥下,他们跟随德高望重的“点火人”,一边围绕圆台转圈,一边祭拜火神,现场气氛之热烈,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尽管现代社会的变迁给彝族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变化,但火塘文化依然在彝族社区中保持着重要的地位。许多彝族家庭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火塘,并在重要节日和仪式中使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彝族的火塘文化不仅是对火的崇拜,更是彝族人对自然、祖先和生活的敬畏与热爱的体现。它不仅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体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一个下午的看“水”、观“火”,我似乎对水与火有了新的认识。人常说“水火不容,我现在认为水火是可以相容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滇池水,波光粼粼,滋养着滇中大地,孕育了无数生命;彝人火,熊熊燃烧,照亮了岁月长河,传承着古老文明。水与火,看似矛盾对立,却在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交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滇池水,温柔而包容;彝人火,热烈而执着。水与火,一柔一刚,一静一动,相互依存,相互辉映。滇池水滋养了彝族人民,彝人火温暖了滇池大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水与火共同谱写着生命的赞歌,共同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家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