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墨香深处品人生</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赵志宏</font></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br> 王生铁先生的序言《文章千古事》,既是对《寻梦岁月》的深情注解,更是一把打开写作与人生境界的钥匙。每当读这篇序言,总能在墨香氤氲中触摸到文字背后灼热的心跳——那是跨越时空的文脉传承,亦是当代写作者的精神图腾。<br> <br> 文中着重强调了人品与作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着实令我深思。“诗言志、文抒情,文品和人品是分不开的。”诚如王老所言,一个人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就像作品的灵魂,直接决定了作品的思想高度和审美价值 。屈原心向祖国和人民,即便上下求索,历经九死也绝不后悔,如此高尚的情怀,才孕育出《离骚》《天问》这样千古传颂的名篇;司马迁在遭受宫刑这般巨大耻辱的情况下,仍凭借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的抱负,完成史学巨著《史记》;李白热爱祖国,成就浪漫主义美名,杜甫心忧人民,成为现实主义大诗人。这些事例无一不在提醒着我,若想写出有深度、有价值的作品,必须先修炼自身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日常生活中,我要时刻保持真诚善良,关注社会、关爱他人,让自己的内心充满阳光与正能量,只有这样,笔下的文字才能有温度、有力量,真正触动读者的心灵。<br> <br>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尤其是经典名著,是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王老在序言中提到,大凡会写文章的人,都是饱读诗书之人。读书对于写作,影响深远,既有无形的熏陶,让我们在行文章法上逐渐领悟;也有有形的帮助,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和知识。马克思能背诵海涅和歌德的许多诗句,还经常研读众多诗人著作;鲁迅每年购买大量书籍,阅读范围十分广泛。他们的经历让我明白,要想写好文章,就必须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制定详细的读书计划,每天抽出时间阅读经典名著,无论是文学、历史、哲学还是其他领域,都要深入研读,汲取其中的精华。通过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视野,提升思维能力,让自己在写作时能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广度。<br> <br> 深入生活、调查研究,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生活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挖掘到最真实、最生动的写作素材。毛泽东写《矛盾论》时,尽可能多地搜罗当时所能见到的哲学著作;其他作家也常常从生活中取材,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回想起自己的写作经历,那些源于生活的感悟和故事,充满生活气息,富有感染力,往往能得到读者更多的共鸣。<br> <br> 学习《文章千古事》,让我深刻认识到,写作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人品、学识与生活感悟的综合体现。读序言,方知《寻梦岁月》的出版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王老以"铜器铸造"喻写作之道,让我领悟:生活是永不枯竭的铜矿,阅读是千年不熄的炉火,而人格则是最终的模具。 <br><br> 谨以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诗句自勉,愿在未来的创作中,能真正践行序言所期——让文字既有"清晨露珠"的清新,更具"大江大河"的磅礴。<br></b><br> <div><br></div><div><br></div>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链接:<font color="#ed2308">《文章千古事》(代序)</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b>(序言作者系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b><br><br><br> <div><b> 赵志宏同志是我熟悉的一位同志,多年交往,志宏同志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他为人诚恳,待人热情,才思敏捷,才华横溢。他爱好学习,潜心写作,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多年来笔耕不辍,常有作品面世,殊为难得。这些清新质朴、直抒胸臆的文字,反映出一位公民的志趣,映衬出一名干部的追求,折射出一个党员的情怀。对此,我表示祝贺。<br> <br> 中国有句名言:“文章千古事”。文章是思想的重要裁体,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文章的传统,从殷商甲骨文到先秦诸子百家,从汉赋到唐宋诗词,从元曲到明清小说,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典籍,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千载,从未中辍。毛泽东同志一生戎马倥偬,日理万机,但从未停下手中的笔,留下大量的鸿篇巨著和精彩诗文,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br><br> 写得一手好文章,无论是陶冶情操,还是凝聚思想;无论是颂扬正气,还是针砭时弊;无论是袒露灵魂,还是启迪他人;无论是兴邦治国,还是自省自醒,善莫大焉。我国地域辽阔、山川秀美,历史深邃、源远流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风淳朴、安居乐业,我们可以用手中的笔,寄情山水,探究历史,歌唱祖国,褒扬人民。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我们可以用手中的笔,总结实践经验,探索发展规律,宣传党的政策,激励人民群众。所以,我们要养成写文章的好习惯,力争多写文章,写好文章。读到志宏同志写的散文、随笔和诗歌等篇章,仿佛看到一株株带着清晨露珠的花儿,婀娜多姿,生机勃勃,散发着一阵阵清新的幽香;又仿佛看到奔腾在山涧中清澈的泉水,其精炼流畅、清新隽永的文稿,读之如沐春风,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他长期工作在行政机关,成因颇多,广泛读书当是成功的第一奥秘。志宏同志平时无论读书看报,还是待人接物,无论是开展工作,还是参观考察,事后总是习惯提起笔来,将其感悟挥跃笔端,形成文字,既总结了工作经验,又留下了心海涛声。这是一个好习惯,值得提倡。<br><br>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写得一手好文章,还得认真读书学习。元代程端礼说:“读书如削铜,聚铜入炉,大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这里不仅讲清了怎样读书、怎么作文:读书如销铜,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须得识模;而且讲明了写作对于读书的依赖关系,即只要“劳于读书”,则会“逸于作文”。</b></div><div><b><br></b></div><div><b> 大凡会写文章的人,都是读过许多书的。读书对于写作的影响,如同生活对于写作的影响一样,其意义是极大的。马克思能背诵海涅和歌德的许多诗句,并且常常在谈话中引用他们的句子;经常研读诗人们的著作,从整个欧洲文学中挑选诗人;每年总要重读一遍埃斯库罗斯的希腊原文作品。鲁迅每年都要买很多书,有时甚至每天都要进一些书,他读的书是十分丰富和广泛的,他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读书对写作的影响,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譬如有形,读书可以帮助了解我们不可能亲自去了解的生活和知识,而这些生活和知识又常常成为写作时所必须的材料。写历史的人,必须靠过去的史料;写地理的人,很多要靠别人提供的材料;写经济学的需要各方面提供的数字和情况;写自然科学论著,也需要参阅有关著作。马克思写《资本论》,终日泡在大英博物馆看了许多材料。毛泽东同志写《矛盾论》,尽可能多地搜罗了当时所能见到的哲学著作。譬如无形,书读多了,耳濡目染,便会懂得行文章法。</b><b>宋代大文章家苏东坡在谈到他的写作体会时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是说,阅读观摩对掌握写作规律,提高写作能力是有很大作用的。志宏同志喜欢读书,诸如时事、政治、哲学、经济、法律、历史、文学、艺术等各类书籍兼容并包,百览不倦。这是个好习惯,大概是他能够写出好文章的诀窍吧。</b></div><div><b> <br> 诗言志、文抒情,文品和人品是分不开的。人品——创作主体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决定作品的思想高度和审美价值,而文品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作者的人品的高下。孔子说:“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诚哉,斯言。屈原之所以能写出《离骚》、《天问》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就在于他心系祖国和人民,上下求索,九死而犹未悔。司马迁在遭受宫刑的巨大耻辱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写出传自千古的史学著作《史记》,就在他深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抱负情怀。唐代两位大诗人,李白热爱祖国,才成就了他那浪漫主义大诗人的美名,杜甫心忧人民,才成就了他那现实主义大诗人的美名。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曾形象地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著名作家巴金曾寄语文学青年:“要做一个好作家,首先要做一个真诚的人。文品和人品是分不开的。”<br><br> 要想写出大气的文章,还要在提高自我素质上下功夫。不仅要有很好的艺术感觉,丰富的情感,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还要有广博的人文知识,有深刻的生活体验。志宏同志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多年从事党政机关政策研究工作,始终充满着做事的激情,积累了深厚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他心中有民,每到一处,都与群众打成一片,养成了质朴忠正、诚信善良、行廉志洁、乐观旷达的品格。他的作品正是从人民的土壤里生长出的奇花异卉,那多彩的笔墨抒发的正是对人民群众的深挚情感。<br><br> 《寻梦岁月》文集题材广泛,上卷“歌山咏水”,包括海啸山吟、沃饶湖广、锦绣江南、巴山蜀水、七彩云南等5章;下卷“心海涛声”,包括情系故乡、树人铸魂、挥洒性灵等3章。体裁多样,有散文、游记、随笔、杂谈等。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公安、体育、旅游、民俗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该书文笔清新,感情真挚,从党政机关的默默笔耕到大学校园的园丁生活;从警营宣传到武术健身;从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到人间的亲情、友情、乡情;从故乡的风土人情,到“五湖四海”的风景名胜……篇篇作品情景交融,人文底蕴深厚,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本书意境奇崛,文脉绵长,既有对生活真谛的揭示,也有对历史经验的锤炼,更有人生的感悟和体验。<br><br> 本集中作者将“歌山咏水”与“心海涛声”统一在一起,不但增加了作品的厚度,提高了思想的穿透力,还提升了文字的思辨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作者这些年有机会去领略外面的世界,凭吊历史遗迹,领略风土人情,感受大自然之妙。作者所到之处,绝不空手而归,名山秀水给他的生活留下了彩色的一页。如画的山水,如歌的岁月,是作者人生的阅历与体验。读赵志宏的散文、随笔,无论是他对故乡、亲情的咏赞,还是激情游走祖国大好山河的游记,或是从日常习以为常生活经历中生发而来的随感,我们都感受到他是在用力用心追寻真善美的人生与思考人生。他的散文、随笔以明快、质朴的文字记录了他的人生履迹,有对生活的思考,有对亲情的展现,有对家乡的怀念和情感经历,并清晰地映显着时代生活的特征。《寻梦岁月》中的文章,正是这种追寻与思考之后的收获。如今,《寻梦岁月》结集出版,记录着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让人们再次看到他的心灵历程和生活的精神世界。<br><br> 作者的精神境界、审美追求决定着其作品的格调和生命力。无疑,志宏同志的文章都是正能量的,积极向上、和善美好的。他为人友善,为文热情。他的文章,饱蘸情感,赞美褒扬,溢于笔端。他的散文不仅有着浓浓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感染力,字里行间更是闪烁着人性的善良和思想的光芒。显然,这与他出发地的精神制高点有关,与他的人生追求目标有关。在当今这样一个眼花缭乱的社会里,有人以现实的利益为生活目标,对权力、地位、金钱趋之若鹜。而志宏同志却不然,这些对他来说都像是过眼烟云。他避开世俗一切浮躁和喧嚣,在文字的芬芳里自由呼吸,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他要去畅游祖国壮丽的河山,以审美的视角“歌山咏水”,挖掘自然界的山水之美;他要去发现、探索、挖掘人性中最真、最善、最美、最为动人的一面,用文字诠释人生社会的理性之美;他想要的是那种精神层面上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他选择过一种相对平静淡雅、从容闲适的生活,追求着一种精神和心灵相对自由的人生。心静则明,宁静致远,做人为文,内炼人性,默默笔耕,自怡其乐。当我们翻开《寻梦岁月》时,闻到的不仅仅是清淡的墨香,而且是作者悠悠的汗香,仿佛看到了作者为追求文学梦而为之辛勤耕耘的身影。<br><br> 《寻梦岁月》文集的作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表达作者的情感、理趣、追求、向往,表现他对生活洞察、审视能力,勾勒和概括着他的人生阅历和履迹,展示着作者个人的心灵世界的亮点,也展示着时代生活的某些特征。作者有一双善于在平常生活中发现美的眼光,司空见惯的物事,由他笔下呈现出来,我们顿觉有了一种值得品咂的味道。山都是山,水都是水,是否成为风景,不在于山高水长,有了气度神韵才会赏心悦目。赵志宏的文章是有气度神韵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经过千锤百炼所闪现出来的思想及才华的结晶,是从笔尖、更是从心泉流淌出的清灵的赞辞。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珍藏价值。总之,本书很值得一读。<br><br> 在《寻梦岁月》出版之际,我一边阅读志宏同志发来的书稿,一边写下这些感悟,算是我的一点读后感吧。是为序。</b><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