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故乡亊 . 谈谈故乡情(副本)

安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永泰县梧榈镇小白北陈氏三溯源略考</b></p><p class="ql-block">小白杜陈氏凉潮于陈近兴化世素,陈象及陈迈第十五世孙,由莆四楼山 迁到仙游大济镇片头足否开族,是女井陈、氏始祖,陈禄公第六楼孙光茶(二房)生二子,长子玉堂连福清碳灶造居。次子桂岩迁 仙游县凤山乡白岩底定居,桂岩生有二子,长子宗无官居软扣五品,次字字.恒.管居布政易理。学元生有七子,四七溪;龙溪、次溪、怀溪、宗溪a溪、兰溪、永溪。 因族都兴旺,人口激增,不得不开族分展。龙溪溪怒内亭;次溪族盖里洋 洗头隔;怀溪居白岩底岭兜;宗溪居厝林;噗居梧桐;兰溪居白岩 山林坑;永溪居白岩底。龙溪坐有二孙长别世执层内亭繁衍安族。次羽世岳迁小白杜开 族发样。但也有一说进小白杜有兄弟二人(本传有世钱之名,可函井总谱又无现载)裁去小白杜,探察后准备回老家报告,可路径溪北(地名),要 撑排过阿,不抑拂被流到下游很远处才上岸,很是惊险,回家告诉 母亲,母亲财儿说,那样的地方不可迁。于是就不回小白杜.直接往下 游细地方选址。据说所迁君的地方不懒,繁衍不少人,但都没有互认。 至今啬信会无,无从考究。世岳公炎居小白秋,是与烛何的共同盖房,何姓先来,盖好奶·陈姓应 到,盖西边,自(696年(清康熙三十四年)至今三百多年、传宗十三世。行弟是世信、贤 文章道德、国、家安富、单、荣。何姓共同生活较长一般时期后,自行衰弱,据说是搬回桑居住地大洋。当下已失联,遗有托意做每是七月半烧低钱,掌管房屋的族人还有续履。</p> <p class="ql-block">是惊险。回家告诉父老长辈。经过讨论育人那样的地方 不可迁屈住足,于说不回小白杖,因为水往下流,就 直接去下游的地方迷址。至于选什么地方,繁街 少人都没有互往互认,至今信息全无,无从考究。世岳定居小白社,与姓何的共同盖房,据说何 姓先来(之前住草楼)。所以何姓盖左边,世岳盖右逝。 据说因火灾等原因,正厝已翻益两次。其房因人口增 多:正屠居住不下,就句外国扩建,横楼、下园(埕前之 下)都建满后,至小白杜搬迁南屿之前,陈始然 增盖八座房屋,还不够居住。何姓在其同居住重民 国初年不知何故自行衰敗,最后决定搬四永泰大 洋柔藉居住。房产移赠陈姓指定人掌管。. 世岳日1696年(清康熙二十四)至今已三百三十年,传 崇十三世,行弟是:世、信、贤、文·章、道:德、国:晟 安.富.尊荣。前三世皆单身过代,到第四世、文溪生 有四"章"。依次是章夏、章宗、章忠、章楫。第五世,四 "章"又生十六"道"。唯章忠生四道,都有续继,各房 发展都很均衡。章宗生四(第下三道):秋德、秋盐.秋 发(秋亦道),就余下数德有续继秋黄、秋发其中有一房续继,到底是谁无案可查。章楫房第八世</p> <p class="ql-block">起方有记载,且发展惹好,丁财来俱会。章良发至国 字辈止无后继,后有别房无世孙给他过继。考古察今小白杜陈氏族群也是在风雨飘缈中 生存,因处境艰难,族群繁衍缓慢,到解放之时 (一九四九年)人口才五、六十口。具体什么原因无确切史 料记载,只能据史推测;晚清腐败,民国无能, 兵荒马乱,内忧外患.痤疫流行、经济萧条,民不聊 生.客观制约了人众的生存与发展。年放后·贫婪农民翻了身,分到土地、山林,实現耕 有其田.居有其霜,屋,可谓安居乐业。随着生活水平的 提高,人口也随之增长,从六十年代开始虽猛增 的态势。至二十世纪来,虽受八十年代初计生的束缚, 人口还达到三百多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故革开放后,由于乡村格局资 源等方面的制的.已容纳不不包括李姓在内的 百多号人的生存需要。借开放政策的机遇,就 有勇于求生存谋发展的探索者制平洋地方(南屿) 探路摸索。先是少部分先行者搞出地,山地承色,然 后定层泣足,之后的便拉拢集戚朋友一起来开发走 名。到了上世纪末陈姓二百多人,全部都搬迁到南</p> <p class="ql-block">屿米。分布在千山兜中溪,后山,坎水,高岐、溪坡瓦上街 等地。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总户数为七十二户, 总人为三百五十八人。人口从性别和年龄结构者, 老女姑居多,老年占比较高,适婚的大龄青年末 婚的占比较不灭常。从人口素质来看,六十五岁以上老 年人文盲层多。天十五岁以下的人一般都受过九年义 务教育。年青一代都有中专或大学学历。硕出研究生 学历有两位:综上所述,小白社陈瓜头化世系陈禄在 仙游大济去并开族的族群。后由禄公第七世 孙桂岩于1376年迁徙至仙游凤山乡白岩底定居。 后开族搬到白岩内亭,第十一世孙世岳于1396年由 内掌搬到永春县梧物镇小白独炭展开方族。时 至二个世绝来一九年起陆续搬迁间候南山屿。 且是整体速步,实属悍事。山白枯陈氏由大平洋搬到小山村,三次更迁 小山村,最后又迁到大平洋。历尽艰辛、饱经究桑。方 得如今安定详和多爱好生活,但喜今世长久万车。</p> <p class="ql-block">说到民俗文化传承,这里不得不提到梧桐小白杜村。该村地处偏僻山区,全村住有陈氏宗亲61户,李氏人家78户,共700多人。为了创业,摆脱贫困,振兴经济,举村迁移至福州高新区南屿镇千山兜,建造一个新的"小白杜村",这在永泰尚属首例,他们不但致力于创业,发展经济,共同富裕,更不忘传承民俗文化,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建造了一座"灵显宫",实际上是陈靖姑神殿。据他们介绍,为了建设"灵显宫",他们用了十年的时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三起三落,克服土地纠纷等困难,最终建造成功。他们这种创业精神和对信俗文化的传承值的我们借鉴和学习,我们应该为他们点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永泰陈氏联谱记载:</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2006建谱统计与描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白杜村小白杜自然村陈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小白杜地处白杜村北部,是个偏僻的小山村,交通极为不便,从白杜村过樟溪要走十六华里的山间小道。</span><b style="font-size:15px;">龙溪公十一世孙世岳公于嘉庆十年(1805 年) 从仙游白岩迁小白杜,</b><span style="font-size:15px;">已传13代,92 户420 人,其中迁出 76 户 358 人。迁往闽侯南屿的陈氏家族就达60~70户,现仍居住在小白杜村的陈氏人家还有几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行第:圣贤文章道德国家安富遵荣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要求重新按照《永泰陈氏资料征集目录》统计,描述,航拍。增加迁徙至南屿新盖房屋的地貌村情简介,并配航拍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参加小白杜走访活动已经过了半个多月,理事会秘书长要我写一篇永泰陈氏宗祠理事会参加小白杜活动的报道,以便将小白杜的创业奇迹载入【永泰陈氏】史册,让小白杜的创业精神在永泰陈氏族群中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26日,农历五月二十八。福州市高新区南屿镇“小白杜”村举办【灵显宫】落成典礼。永泰陈氏宗祠理事会应小白杜乡亲们的邀请,派岀了陈利羽、陈兴善、陈荣建、陈良善、陈可暖、陈曦、陈奕良、陈赐云、陈国恺、陈安民等宗亲参加了落成典礼活动。</p><p class="ql-block"> 6月26日下午,我们兵分两路,分别从永泰和福州前往南屿。</p><p class="ql-block"> 从福州前往南屿的开车师傅正好是小白杜人陈金顺,一路上,坐在车上的我们,好奇的向他询问:“听说你们建的一座并不算大的【灵显宫】竟然花了近十年的时间,这是真的吗”?</p><p class="ql-block"> 师傅一边开车,一边回答,说:“是真的,说起建造【灵显宫】,还是有个故事过程,它历经坎坷和曲折”。</p><p class="ql-block"> 原因就是,你是外地搬迁来的,在这里建宫庙,群众不支持你,政府也不会支持你,一股排外的浓浓气息依然罩着“千山兜”。</p><p class="ql-block"> 2013年“灵显宫”第一次开工建设,铲车铲掉了整个宫庙的基础,当地有人纠纷,政府只能叫铲车给解决了。</p><p class="ql-block"> 2018年第二次重建,顺利的建好了宫庙主体,作了简单装修,安放好了陈靖姑塑像。原以为平安无事了,可在一段时间后,又来了一次纠纷,镇政府叫人把陈靖姑塑像抱着藏了起来,叫铲车铲掉了第二次宫庙建筑的全部,铲车也同时铲掉了乡亲们的捐建款三十万元。</p><p class="ql-block"> 三年后,【灵显宫】的神显灵了,参与铲车铲除【灵显宫】事件的人全都岀了事,主要决策者违法违纪、连带贪污受贿被处理;铲车司机参与者出了车祸;抱陈靖姑塑像拿着去藏着的人患了癌症,他害怕了,亲自找小白杜的人说出了藏着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神醒了,她托梦给小白杜的人说:“我还在,我要回家”。</p><p class="ql-block"> 于是,接着就有了第三次,也就是这一次的从头建起的全部工程。这次增加了李夫人、林夫人塑像的安装,补办了原来想办但又不让办的用地手续。</p><p class="ql-block"> 【灵显宫】历经“三起三落”,经过乡亲们的不懈努力,终于在第三次建造中圆满完成。</p><p class="ql-block"> “陈靖姑塑像”被藏着3年零89天后,完好无损的回到了“家”。</p><p class="ql-block"> 一股排外的浓浓气息在“千山兜”罩了多年,最终还是不作为的烟消云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故事很简单,但也很神奇。</span></p><p class="ql-block"> 它在告诉人们,神也是一种文化。</p><p class="ql-block"> 神是什么?神,不以物质的形式存在。神存在于人类的精神世界里。</p><p class="ql-block"> 你可以了解一下,许多地方已经办起了“神学院”,比如:东北神学院,河南神学院,山东神学院,四川神学院,福建神学院。</p> <p class="ql-block">  学院设有专科,也有本科,其中就有神学专业。神学专业研究的就是:神是什么?神,不以物质的形式存在,神,存在于人类的精神世界里。<i style="color:rgb(1, 1, 1);">…………………………………………………比如:</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陈靖姑</span></p><p class="ql-block"> 陈靖姑,历史上实有其人,唐代大历二年即公元767年生于藤山下渡(今仓山区工农街下池古井边)。靖姑“少而灵异,知人祸福”,从小就常到附近的法主庙游玩,13岁时到阁山大法院学道,师承许真君。年后自称得“阁山正法”,学道归来后,常与众多金兰姐妹一起助人祈雨踏正、降妖吹角、施医治病、救人疾苦,18岁嫁与古田人刘杞为妻。24岁靖姑因坠胎祈雨而逝,故临终前立誓:纵然死后,也要补学扶胎救产,保赤佑妇之术广济世人,民间传说靖姑死后即到闾山补学护胎救产之法。因此靖姑逝后被尊为“护婴保护神”可“扶胎救产,保赤佑童”之职,而广泛流传于民间。</p><p class="ql-block"> 其为神后,因显灵而受赐封如下:</p><p class="ql-block"> 因斩杀白蛇精,(蛇头镇在古田临水宫,蛇身镇在七星井,蛇尾镇在屿头后山娘奶宫救闽王后,闽王加封,“素福昭恵临水夫人”。</p><p class="ql-block"> 南宋淳元年(1241年)理宗加封陈靖姑为“索福昭惠慧济夫人”新颁“顺懿”新额。</p><p class="ql-block"> 淳六年(1246年)复由福州知事徐清叟奏请。加封为“天仙圣母青灵善化碧霞之君。</p><p class="ql-block"> 清雍正七年(1729年)太后宣封“天仙圣母”。</p><p class="ql-block"> 乾隆四年(1739年)追封“太后”,全称“天仙圣母三位太后元君”,此后遂有"临水陈太后”之称。至今飞竹西洋宮乃保存有乾隆四年“加封天仙圣母三位太后元君的封匾”。此物为西洋宫文化宝贵古迹之一。</p><p class="ql-block"> 道光年间(1824一﹣1850年)。道光帝教封陈靖姑为“顺天圣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小白杜灵显宫</span></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在小白杜灵显宫外围的路上李良金(第一批搬迁南屿的开拓者)在迊接客人的瞬间被奕良老师抓拍到的,后来我给乡亲们介绍了从福州来的客人。</p> <p class="ql-block">  因为离饭局时间还早,我们一行在陈金顺宗亲的引领下,去虎秀路参观了小白杜的一些自建房,陈金顺当了讲解员。</p><p class="ql-block"> 虎秀路全长5.5公里,依山伴水。“小白杜”搬迁下来的自建房大部分都建在这条5.5公里长的路的边上,分一排,二排,有的地方甚至还建有三排。被称之为南屿镇千山兜的“小白杜”村。</p> <p class="ql-block">  “千山兜食什店”这栋楼是陈新玉的房,三间底的大门面,四层的楼,挺气派。</p><p class="ql-block"> 远望着连着的一整列都是小白杜人自建的房,成了一片连排的独门独户的小别墅。</p> <p class="ql-block">  这两栋都是陈新平的楼房,若要估价的话,应该会值好几佰万。</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李尚增村长的家。</p><p class="ql-block"> 连片过去的是他的兄弟姐妹建在一起的房,图的是平时住着有个互相照应。</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在村长家的客厅里喝茶聊天,听了他介绍搬迁到南屿的总共有139户人家,其中陈姓61户,李姓78户;听了他介绍小白杜【灵显宫】建造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是参观了几栋的楼房,仅占小白杜自建房的几十分之一,一条5.5公里长的路建有一排二排,有的甚至还有三排,你说会有多少栋的房呢?</p><p class="ql-block"> 还有不在千山兜的,比如后山村的、旗山融侨地产附近的等等地方也都有小白杜的自建房。</p> <p class="ql-block">  兴善老会长看了之后,感慨万千,他说:“小白杜不简单啊!你们做到了整个村的集体搬迁,而且在南屿这一片区盖起了如此漂亮的房子,在永泰来说还是一个先例,你们的做法与经验有待于好好的总结和推广”。</p> <p class="ql-block">  奕良老师说:“最好叫报社参与拍摄,写个采访。今天收获太大了,小白杜的创业,简直可以写下一本书。”</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给小白杜人带来了丰硕成果,从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结束,先后只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139户集体搬迁的任务,建起了在南屿都有他们自己的双证齐全的自建房,学会了建筑方面以及经商方面的有关技术和技能,融入了城市发展的需求,找到了一份合适自己的职业,实现了集体走向城市,集体走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但,改革开放,也给小白杜留下了沧桑和荒凉,消失了几百年以来的生生不息的原来模样。</p><p class="ql-block"> 这里,只剩下了陈新隆宗亲毅然回乡创办的一所养殖场,拥有几百只的羊和几十头的牛。</p> <p class="ql-block">  小白杜原有700多人口,曾是三个生产队的村庄,居住着陈李两姓,隶属于永泰县梧桐镇白杜行政村管辖。</p><p class="ql-block"> 这个村庄因交通闭塞,上学不便,就医困难,就像三座大山一样困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p> <p class="ql-block">  恰逢1978年国家改革开放开始,这股热流不声不响的渗透到了小白杜。</p><p class="ql-block"> 1980年,由李姓人家李良金等乡亲组织了几位年轻人试探性的第一批前往南屿镇承包了一片田园种植水稻、蔬菜、水果消往闽侯、福州等地,他们喜获丰收,赚到了第一桶金,并在南屿定居了下来。从此之后的十多年,陆陆续续,源源不断的每年都有小白杜的人外迁到南屿。</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村尾的一个精致的小庙,名字也叫灵显宫,香火缭绕,历时将近400年;外迁的人每年都会回家闹元宵、过端午、祭中元、扫坟墓。</p> <p class="ql-block">  此村未亡,还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户口还有一半左右留在了老家。</p> <p class="ql-block">  2022年,以乡亲李尚增、李尚武、陈金顺、陈新忠为核心的一帮年轻人正在申请修建一条从白杜通往小白杜的乡村公路,申请已获立项审批,并列省级重点项目,成功的希望很大。</p> <p class="ql-block">  通车之后,他们又想从南屿回到老家,重建一个更加美丽的小白杜。</p> <p class="ql-block">晚饭的时间到了,</p><p class="ql-block">我们从虎秀路回到了灵显宫,</p><p class="ql-block">参加了他们的庆典晚宴。</p><p class="ql-block">这宫前的大埕,</p><p class="ql-block">和宫后的露天大院,</p><p class="ql-block">都成了他们的晚宴大厅。</p><p class="ql-block">全村的陈.李两姓,</p><p class="ql-block">139户的主人,</p><p class="ql-block">全都来庆祝。</p> <p class="ql-block">天色渐渐变黑,</p><p class="ql-block">远处山体的轮廓开始朦胧了起来。</p><p class="ql-block">晚宴的灯串,</p><p class="ql-block">在点缀着这里的夜色。</p><p class="ql-block">乡亲们和客人们一起围坐在酒桌前,</p><p class="ql-block">共同聊着小白杜发生的许多感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  宴席中,永泰县陈氏宗祠理事会会长陈利羽;福建省陈氏祠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永泰县陈氏宗祠理事会名誉会长陈兴善到各桌去敬酒,他们代表永泰县陈氏宗祠理事会,感谢小白杜乡亲们的热情款待;感谢小白杜陈氏宗亲对建永泰临水宫的积极捐款;对小白杜的所有乡亲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成果表示赞赏和钦佩!</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陈兴善老会长和李尚增村长以及第一批搬迁到南屿的开拓者李良金在敬酒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  晚宴在欢乐、愉悦的气氛中圆满结束。</p> <p class="ql-block">  只匆匆一瞥,就刻骨铭心。千山兜【灵显宫】建造的“三起三落”直至最后的成功以及南屿片区到处都有小白杜的漂亮自建房,让我们看到了小白杜人的执着,感受到了小白杜人有一种可贵的精神:他们在各种困难面前从不退缩,他们在极端恶劣环境下从不屈服。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打岀了他们想要的天下,实现了他们集体走向城市生活的梦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