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毛钱</p><p class="ql-block"> 晚霞时分,门铃叮当响了,老伴急忙去开,原是女儿拎着小外孙来咧。我看见她娘儿俩高兴的样子也甚为喜悦,爷孙三代促膝而坐,女儿给我们分享小外孙的习画作业,画的真是出神入化,让人对娃的明天大有心生希望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仨大人喜笑颜开在啦家常,小外孙随手拿了一个硬币,说爷爷我给您一角钱,女儿在旁边说是一毛钱,娃回过头问妈妈,为啥叫一毛钱?女儿无言以对,我当时也难以言表,语塞不解。不一会,娘儿俩又上兴趣班了,送走她们,我一直沉浸在小外孙这“一毛钱”的问题之中!</p><p class="ql-block"> 好在有百度老师,百度老师说,“毛”作为货币单位的称呼,主要源于清末民初银元流通的语言演变和民间简化习惯,具体可追溯至以下几个关键因素:</p><p class="ql-block"> “银毫”与“毛”的简化关糸:清末民初流通的银元辅币(如“一毫银币”)上标注“毫”字,但“毫”笔画复杂,民间识字率低,许多人误读或简写为“毛”。例如,记账时为省事直接写作“毛”,久而久之“一毫”就演变成为“一毛”了。</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官方发行的辅币明确标注“亳”(如“一亳银币”),但民间口语中“毛”逐渐取代了“毫”。</p><p class="ql-block"> 还有语言习惯的延续。尽管现代人民币官方单位是“角”,但“毛”因历史惯性保留在口语中,如“一毛钱”“毛毛票”等。</p><p class="ql-block"> 从“银毫”到“毛“的演变,体现了民间对复杂书面语的简化需求,以及货币使用中的文化惯性。这一叫法至今仍广泛使用,成为汉语货币称谓的独特现象。</p><p class="ql-block"> 用秦腔戏《三滴血》的话来说,“你娘儿俩说的都有理”。</p><p class="ql-block"> 撰文/卫旭峰</p><p class="ql-block"> 校对/任伯绳</p><p class="ql-block"> 编辑/卫旭峰</p><p class="ql-block"> 图片及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p><p class="ql-block"> 2025年04月18日于逸翠尚府寓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