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沙地之行,‍从摘葡萄到讲政策

小谭老师

<p class="ql-block">再次站在沙地的路口,风里飘着熟悉的葡萄香,却不再是2023年那个拎着竹篮子摘葡萄的夏天。如今手里抱着的,是一叠印着“拒绝酒驾”的宣讲资料——时光真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甜滋滋的果香,酿成沉甸甸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说实在的,一开始接到酒驾宣讲任务时,我总觉得“老师们都挺守规矩的,讲这些是不是多余?”但去年秋天跑了几个学校后发现,道理都懂,可总有人觉得“就喝一口”“路近没事”。直到今天在沙地乡中心小学,看着台下老师笔记本上记着“高血压不能多喝酒”“代驾电话贴冰箱”,突然意识到:我们讲的不是冷冰冰的法条,是和老师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挂钩的。</p> <p class="ql-block">这次我没急着摆数据,先跟大家唠了唠家常。“咱们批改作业到深夜,周末还要家访,身体其实比谁都需要护着”“聚会时碰两杯没问题,但咱当老师的,得给学生做个‘安全第一’的榜样不是?”讲到那个因为酒驾被吊销驾照的案例时,后排有位大姐轻声说:“要是耽误了上课,对不起班里那几十个娃。”这话让我鼻子一酸——原来老师们心里,早把“为人师表”融进了每一个选择里。</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触动的,是发现自己悄悄变了。以前背数据像背书,现在会琢磨“怎么让高血压的老师听懂酒精的危害”;以前讲案例只说后果,现在会补上一句“聚餐时记得叫上不喝酒的同事搭个伴”。每次备课查资料,看着那些触目惊心的事故视频,都会忍不住想:要是能让哪怕一位老师多留个心眼,多等一趟代驾,这汗就没白流。</p> <p class="ql-block">从葡萄架到讲台,从“尝甜头”到“守底线”,两次沙地之行让我明白:当师德宣讲员,就得把政策讲到人心里去。老师们守护学生的成长,我们守护他们的平安——这一来一回,不就是在给教师队伍拧螺丝、加固板吗?就像沙地里的葡萄藤,只有根基扎稳了,结出的果子才更甜更踏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