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的人生,就是在完成一个独特的故事。只是,故事开始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这个故事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边当观众,一边当编剧。一边经历,一边修改故事大纲。--题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之初,性本善”。在长大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会与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就好像,你心里有—个想成为的自己,而现实或关系逼着你接受另一个自己,尤其是当变动来临时,如果不接受这个现实,你会一直挣扎、痛苦;如果接受了这个现实,你又会忘了自己是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书作者陈海贤,知名心理咨询师。以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融入丰富动人的案例,呈现</span>了寻找自我的过程以及会遇到的困境和如何为自己找到出路的可能,通篇<span style="font-size:18px;">真诚智慧、豁达淡然而温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你终于找到那个新的自我时,也许你会发现你认得他!他就是原来你的样子。那个还没有因为受伤而害怕投入做事,也愿意接近他人,还会天真的打量世界,跃跃欲试的想要开始冒险的少年;那个怀着初心,还没有背负那么多别人的目光的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来,寻找自我的终点,就是它的起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假想的自我与真实的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社会评价很容易带来不安,让人陷入防御心态和过度的自我关注。由于担心自己不被父母或他人认可,我们会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安,并会在幻想中创造出认为父母或他人喜爱的自我来缓解焦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一切运转良好时,我们会把生命能量投射到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自我也在与世界的互动中逐渐变得丰富起来。如果我们感到不安,就会把注意力投射到自我本身,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回避现实世界的挑战。这时,自我的发展因为缺乏与真实世界的互动而逐渐停滞,越停滞越想修正自我,越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能力是在做事中成长起来的,它不是判断你要不要做一件事的理由,不是等能力够了再去做一件事,而是通过做这件事,让能力增长起来。神经质的本质就是用头脑中想的痛苦来逃避现实中做的难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批评或者表扬作为关系的一种,冲击最大,激发起的感受最直接。我们太容易对关系做出反应,而不愿意去听关系以外的内容。对内容的把握不是情感反应,需要靠近和把握独立于你之外的客观内容,需要不被感觉左右,需要先把自己放下。在把握那些客观内容的过程中,反馈对你起了作用,而自我也因此改变。 把批评当作反馈的关键,是要相信并理解关系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内容,只有把自己从特定的关系中拔出来,你才会问自己:“他想告诉我的到底是什么?”而不是问:“他对我到底是什么态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关系外时,我们心里都会有很多道德准则,这构成了内心关于感情的“应该”。离这段关系越远,这种“应该”就越清晰和坚定。在关系里,我们心里预设的“应该、不应该”不仅没什么用,反而会妨碍处理彼此的关系。 不是着眼于“应该”,而是着眼于遇见问题该怎么处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远方是病也是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远方,不是“远”,而是“不同”。当陷于生活的琐碎,感到无聊、疲惫、厌倦时,“远方”就会在幻想中被制造出来。它所代表的可能性,既能容纳过去的失败、挫折和悔恨,又能容纳对未来的希望。可是如果你没有改变,他乡还会变故乡,疲惫和厌倦还会爬上心头。你要么适应,要么重新迁徒, 周而复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无法简单通过换个环境格盘重来,是因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长长的过去,这长长的过去并不会因为到了“远方”就消失。它不在环境里,而在头脑里,在所思所想中,在对挑战的应对里,在和环境的互动中。“更大的世界”不是从空间角度而言,而是从时间角度而言的,是内心体验的丰富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环境向我们提出新的挑战时,需要放弃熟悉的,去尝试不熟悉的,即使过程伴随着强烈的焦虑和不安。只有这样,新环境才可能带来想要的改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行万里路,最终还是为了回到内心深处。如果说行万里路是为了创造新的体验,那么看远处的风景是新的体验,细看近处的一朵花也是新的体验;读很多书是新的体验,把一本书读精读透也是一种新的体验。这些新的体验,共同创造了心灵的丰富性,它并不需要走远,却需要深入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远方是现实生活的反面,反映的是内心的“求不得”。 这种“求不得”究竟会变成对生活可能性的向往,还是变成对现在生活的憎恶,全在一念之间,集中反映在对琐事的心态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琐事代表着对世界秩序的某种臣服,代表着从细微处入手安放自己的心灵,代表着用投入庄重的态度超越现实的琐碎,也代表着通过辛苦的劳作磨炼自己。是不是琐事,并不是由这件事的性质决定的,而是由对待它的态度决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人总是容易把做“正事”的时间看作“我的时间”,而把做琐事的时间看作“占用了我的时间”。而实际上,这些时间都是“我的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为什么讨厌琐事?最表面的原因,是琐碎而没有意义。更深的原因,是琐事常常是别人丢给我们做的。“无意义感”的意思是,我们想去更多的地方、见识更大的世界。可琐事不仅没办法带我们去,还阻碍我们去。你越想逃离,琐事就把你箍得越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对无聊琐事失望,心反而会自由,会对生活充满热情。 自由的人,不急着去什么地方,也不急着做什么。不是被迫做这些琐事,也不是选择做这些事,只是和这些琐事“遇见”了,然后“做” 它们,不轻慢琐事,而是尊重琐事,庄严待它。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理想与平庸</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只有一种生活,那就是现在正在过的生活。别的生活只存在于幻想中,无论是好或坏、平庸或不平庸,对你来说都没有意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怎么走出困境这件事,作者列举了“废物论”的思想,就是承认自己是个废物。如果降低对正常生活的预期,承认命运的反复无常,就会减少对生活的失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总会为自己设立一个参照点,那就是自我期待。会通过和自我期待做比较,来判断是好还是坏。 “废物”和幻想中的“完美自己”正是参照点的两头。幻想中的自己越完美,越容易受挫。越受挫,就越需要幻想中的完美自己来维护自尊,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 承认自己是个废物,会很快发现,自己也有不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并不总是充满激情和乐趣。如果没办法通过找到某个兴趣爱好来寻找激情,不如就做现在能做的最简单的事,去忍受简单和枯燥,沉下心来,停留在所做的事中,成为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要把现实生活当作自己的敌人,就像一艘帆船要上路了,看到自己和目标之间隔着茫茫大海,就误把大海当作阻隔自己和目标的敌人,而实际上,它能载着你去那儿。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匮乏与不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匮乏不只是一种客观状态,也是一种心理模式。当下的、将来的或想象中的匮乏会让大脑慌乱。如果太想脱离匮乏的情境,会导致对匮乏的资源过度焦虑而失去做更理智、更长远的规划能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拥有爱,金钱和时间的匮乏都可以被缓解。而如果缺少爱,金钱和时间的匮乏就能把我们压垮,失去与这个世界联结的接口,会让我们孤独,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摆脱匮乏,要先找到合适的、与痛苦经验相处的方式,摆脱痛苦带来的不加思索的逃避行为。这种安于痛苦的能力,为审视和选择自己的行为赢得了空间。当能够和匮乏的焦虑相处时,反而能放下“无效的逃离”,做出更符合长远利益的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能在多大程度上接纳自己的匮乏,就有多大的思考和行动自由。 可以通过减少“带宽”来缓解匮乏,如减少无意义的选择和决策,培养简单的生活习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些实用的、不需要很高成本又能挣钱的技能,把当下和未来联系起来,从熟练的技能中体会自我的丰盛,是走出匮乏陷阱的办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爱与孤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一个人沉浸于原生家庭的影响中,就会把原生家庭当做方便的借口,借着原生家庭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生活责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把自己对父母的感觉和父母想通过你表达的感觉分开,要跟他们分离,哪怕心里有很多的内疚和自责,仍然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新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边界是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是客观存在的限制,不尊重它就可能被伤害。越是亲密的关系,越难识别和尊重边界。和朋友相比,家人的关系更亲密,边界也更模糊,以至于很多人没意识到,哪怕在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中,也有边界存在。我的事是我的事,父母的事是他们的事。你没有办法拯救别人的人生,不是我们的爱心不够,是边界就在那里只能遵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之前,要成为更坏的人,因为后者更真实。在保持长久的亲密关系之前,先要学会独立和分离,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照顾好自己,然后让他人照顾好他们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拖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人觉得压力会带来动力,给自己施加压力往往成了战胜拖延的秘诀。压力强度在曲线转折点的最佳值时,人的潜能最容易被激发,压力最能创造动力。过了某个值后压力会产生更多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就会拖延着不愿面对问题,进而产生习得性无助,除了制造焦虑,再也无法激发战斗欲望,就开始彻底放弃。所以说拖延症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压力管理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拖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孤独。其本质就是缺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内疚和自责能抵抗拖延是一种错觉,上一次拖延中对自己的态度越严厉,下次拖延就越严重。一旦摆脱了内疚和自责,我们反而能够思考为什么会失败,而不是把原因归于自己的无能,也不用消耗大量的心理资源去安抚内心的挫败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增加自控力,离不开爱和自我怜悯这些更感性、更柔软的东西。孩子需要的不是严厉的批评,也不是放纵,而是那种带着爱的规范,慈爱而坚定。坚定是不忘目标和方向,慈爱是能够原谅和接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也应该成为自己慈爱而坚定的父母,告诉自己,我只是一个凡人。接纳自己的不足,爱自己。在拖延之后,用自我激励代替自我谴责,提醒自己能够做的更好。不把上一次的拖延看作需要偿还的债,而把它看作一个结束,带着新的目标轻装上阵,重新出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改善拖延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处理和自己拧巴的关系,知道怎么激励别人就会知道怎么激励自己。从工作切换到娱乐后,重启工作状态会很耗费意志力,一旦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就会发现抵御诱惑的能力增加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迷茫,自我怀疑焦虑,不知道该做什么时,要用足够的精力和资源照亮你脚下的一点点路,走着走着回过头,会发现自己已经走的很远了,哪怕只做你所能做的最小的事,做着做着你也会发现自己已经做了不少了。这是我们告别拖延症最简单最有效的道路。开始行动就会有新的变化,而最终的结果不取决于这些新变化,而取决于你对这些变化的应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接纳与改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放弃治疗有一个别名叫自我接纳,要放弃生活中随时关注缺陷和问题、随时准备治疗自己的焦虑心态。接纳自我的本质是舍弃,而不是追求。舍弃我们对生活的过度控制,舍弃我们想要成为“完美自我”的想法,舍弃我们对“完美世界”的执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对和接纳需要的勇气和决心,接纳不是软弱,而是另一种勇敢。去承认生活的残缺,去应对因为这种残缺而产生的失落,然后去其他地方寻找生活的出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结束与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怎样判断一件事在心里是否真的结束了,首先看是否还有欲望去追求想要的东西。如果遭受挫折后不想赚钱,不想做事,那不是结束。真正的结束,能够逐渐消化这种疼痛,并把它转化为前进的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看它是否还在期待弥补损失。我们的文化总是倡导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哪怕跌倒的地方明明是个坑。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坚持、勇敢,而放弃是懦弱的。可有时候我们还得学着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下,认栽了,怂了,承认失败了,才会发现原来还可以换个地方重新来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要的转变,从来不是圆满的故事,至少发生的时候它不圆满,是多年以后重新整理的结果,是讲着讲着才逐渐平顺和圆满的。你在意的不是别人的目光,而是你想象中的别人的目光,你看自己的目光也可以改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束是很艰难的,因为结束包含了失去,失去的是一部分旧的自我。没有干脆利落的离开,就没有容易的走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束—迷茫—重生,生活就在这样的循环中滚滚向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束,对于我,对于你,对于我们所有的人,也都是一个新的开始,祝我们好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