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观易书画)笔墨新生与文化传承

黑豹

<p class="ql-block">昵称:黑豹</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4614976</p> <p class="ql-block">退休,是人生的新起点。当生活的节奏骤然放缓,许多老人渴望在书画中寻找心灵的宁静,却常被资源匮乏、学习门槛高、缺乏交流平台等问题困扰。“真观易书画App”的出现,如同一扇通向传统艺术的大门。我的隔壁邻居老严,一位铁路局退休的老干部,平时喜欢舞文弄墨,给我们写写对联,字幅等等。可是字体却不敢恭维。老严妻子常说他猪鼻子里插大葱一一装象,假斯文。久而久之老严也失去了书写的兴趣。而“真观易书画APP”的出现,使老严这样的普通退休人员,在古稀之年重拾笔墨,不仅找回了生活的乐趣,更意外成为文化传承的“接力者”。</p> <p class="ql-block">老严退休后,和其他老人一样,做女儿坚强的生活后盾和后勤保障,累且快乐着。然而随着女儿女婿工作稳定后,在外孙女长大读小学后,有一段时间曾陷入深深的失落。每日晨练、买菜、看电视的循环,生活寡淡如水。直到他女儿为他下载了真观易书画App,一句“爸,您年轻时不是爱写毛笔字吗?这里有名帖随便练”,让老严的人生重新有了盼头。</p> <p class="ql-block">App内3万余部高清碑帖与绘画资源,彻底解决了老年群体“找资料难”的痛点。老严曾为临摹《兰亭序》跑遍市图书馆,如今只需轻点屏幕,王羲之的书法字帖都清晰可见。更惊喜的是“听书”功能——边听专家讲解《书谱》,边对照字帖练习,眼睛累了就闭目养神,这种“耳学+目学”模式,特别适合老严他们这些视力衰退的老年人。 </p> <p class="ql-block">作为书法“半路出家”者,老严最爱“AI集字”功能。外孙女生日时,老严想写幅“平安喜乐”的挂轴,却苦恼于章法布局。App自动组合欧阳询的楷书与赵孟頫的行书风格,生成四种排版方案。当老严将装裱好的作品送给外孙女时,她惊呼:“外公,您这是博物馆级的手艺!” </p> <p class="ql-block">老人的孤独感是子女们最难化解的心结。真观易书画App的社区功能,却让老严在古稀之年结识了天南海北的“书画老友”。 在“银龄专区”,老严遇到了同样痴迷书画艺术的杭州老周。他们约定每周互评作品,随着他们交流的深入,两人的书法技艺都有长足进步,而两人的感情也与日俱增,前几天老周还专程到上海看望老严,老严在城隍庙的绿波浪饭店请老周吃饭,还请我作陪。</p> <p class="ql-block">每逢周末,外孙女会用平板电脑陪老严临帖,她负责操作App的“笔迹对比”功能,老严专注运笔。一次临写《胆巴碑》时,系统提示“竖画倾斜度不足5度”,外孙女调皮地掏出量角器验证,祖孙俩笑作一团。这种“科技+传统”的互动,让隔代亲情有了新的纽带。使用“真观易APP后,老严不仅重燃了书画热情,更在社区中意外成为“文化传承志愿者”。 成为我们街道的文艺名人。</p> <p class="ql-block">真观易书画App于老严,不仅是学习工具,更是退休生活的摆渡舟。它载着老严他们这些银龄族,穿越数字鸿沟,在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激起属于自己的浪花。当他们用布满皱纹的手,在平板电脑上临摹《兰亭序》的青春墨迹时,仿佛触摸到了文明的永恒脉搏——艺术从未老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新时代续写传奇。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