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奶蜜盐留守儿童父母共读会第91期主持词</p><p class="ql-block">撰稿人:郭菲</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分享嘉宾,各位云端相聚的蜜友以及默默为读书会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大家晚上好!我是今晚的主持人,来自河南的郭菲老师。欢迎来到第91期《奶蜜盐》共读分享会。</p><p class="ql-block">竹子用4年时间生长,竹芽只能长3厘米,而且这3厘米还是深埋于土下。到了第5年,竹子终于能破土而出,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仅用半个月时间就能长到15米。这就是著名的毛竹定律。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看不见的地方,先扎根,以强大的根系支撑生命的成长,是对抗不确定性的终极武器。人生的成长也一样,数学上有条曲线叫指数曲线,它表明一个人开始可能走得很慢,经过一个长长的平台期,但是厚积薄发,到了某一个时间点,开始突飞猛进。如果我们拉长时间尺度去看孩子的成长,当我们从未来20年、30年甚至孩子的一生来看待今天的教育,我们就可能更加重视孩子适应未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身心健康,而不仅是某个学科、某次考试的成绩。当时间的尺度拉长,就有可能更加宽容地看待孩子在不同时期的成长曲线,我们就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视角,更加从容、更加包容、也更加全面地审视当下的教育和孩子的未来。</p><p class="ql-block">本周精读部分:《奶蜜盐2》第四章:体认式思维:回到童年,感受孩子成长——孩子怎么样,父母都要学会接纳。孩子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比如积木搭不好,有智慧的父母不会直接帮忙搭好,而是在旁边适当提醒引导,让孩子自己找到解决办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自信和经验。这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愿所有父母都能善学深思、积蓄智慧,做具有上德的人。欢迎进入今天的分享。</p><p class="ql-block">第一位分享嘉宾:王时忠(江苏南京)高级讲师,省级教坛之星。双本科、双硕士,合肥师范学院等四所高校外聘授课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阳光心理咨询(王时忠)省级名师工作坊首任领衔人。系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安徽省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巢湖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会员、巢湖市作家协会理事。获得全区“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十佳之首,获得地市级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表彰。分享主题:《以“心”发现“心”,彼此接纳,父子共同“向上”成长》父爱天生存在,但成为一个好父亲并不容易。与母亲不同,孩子与母亲的互动是向内的,而与父亲的互动是向外的,鼓励孩子探索外部世界。所以,父亲的互动常常更富有挑战性,而母亲则更富有抚慰性。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智慧箴言:“是孩子,造就了一个男人。”父亲不仅会深刻影响孩子,孩子也会反过来影响父亲,这是一个复杂的互动系统。没有天生的好爸爸,都需要通过学习和努力来培养自己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父亲。实际上成为父亲是一种召唤,他们需要听从这种召唤,从而开启一段全新的内在旅程。他们将与孩子相互促进对方的成长,一同踏上这段旅程,最终两者会共同成长。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太习惯于用自己的视角去评判,去指导,却忘了蹲下身子,听听孩子的声音。教育中,我们不是去纠正错误,而是传递爱和支持。当孩子感受到这份无条件的爱,他们会更愿意尝试,更愿意面对挑战。因为他们知道,背后有我们温暖的目光。孩子所感受的是父母的内在状态。孩子不需要你把每句话都说正确,父母也不需要高超的育儿技巧,家庭里真正需要的是真实的关系。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比采用所谓“正确”的技巧更重要。为人父母,就是要让孩子明白:你和别人不同,但这很好;你和别人不同,但这不影响我爱你。</p><p class="ql-block">第二位分享嘉宾:刘鲜娥(湖南娄底)第九届教育行走9200号营员,湖南新化枫林中学教师,奶蜜盐共读指导师,青春期孩子的妈妈。孩子是我们的甜蜜,也是我们的忧伤。若人间真有天使,他一定长着儿童的模样。似乎你对孩子的爱永远不会嫌多,你从孩子身上得到的爱的回报是人间最好的治愈。分享主题:《高中双休下的奶蜜盐孩子》新年开始后,周末双休成为热门话题。几家欢乐几家愁。对于习惯了每分钟都被安排的停停当当的高中生,这突如其来、从天而降的48小时,这泼天的自由,是幸运还是灾难?“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培养一个有目标、能自律、有主见的孩子是多么重要,也是多少父母心心念念的祈愿。时代不会倒流,未来的发展是以人的自主性与建设性为根基,国家落实高中周末双休,正是是为学生营造更健康、科学的成长环境,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其长远成长和未来发展筑牢根基 。当下,孩子们的课后生活被辅导班、兴趣班、特长班、培训班等五花八门各类辅导塞得满满当当,尤其是小学生群体,周末或课后没有辅导班的孩子,简直都已经成了“异类”了。父母们怀着对孩子深深的爱,将自己认为对孩子有益的一切,以各种班的形式一股脑儿地倾注给孩子。当下父母给孩子所报的各课后班,恰恰反映了当下家长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补偿心理--用物质投入填补情感交流的缺失。父母用“我认为”对你好的方式,却完全不理解孩子“他认为"孩子自己真正的需求和内心感受。这种不对等的价值理解正在严重破坏亲子关系,所以当下很多孩子在痛苦学习造成厌学,背负了巨大压力表现出的行为却成为父母眼中“不上进”、“叛逆”、“不听话”的负面标签,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当下中小学生群体当中学生的学习焦虑和性格抑郁倾向比例数字正在逐年攀升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大写的人。真正的爱是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空间,让孩子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成长。</p><p class="ql-block">第三位分享嘉宾:何欣源(深圳)毕业于深圳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深圳市光明区光明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初二年级班主任,同时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初级社会工作师。擅长合理情绪疗法,咨询时长超600小时,擅长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关系,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指导与建议。擅长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辅助学生家长发现自己在教养孩子过程中的不足,并引导其自发进行改变。分享主题:《怎样的改变是更有意义的?》在成为父母的那一刻,便展开了一场学习爱的旅程。而唯有透过陪伴与参与,才可能跟孩子的生命有交集。做父母是一辈子的学习,也是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使命,只有永恒不变的成长。张文质老师说:在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时,我们往往很少去思考这些问题究竟是孩子的天性造成的,还是他的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是不是需要家长拿出漫长的耐心跟他为伴。其实,只有接纳他、顺从他、鼓励他,才有可能慢慢地对他产生积极的影响。你可能改变不了他,或者很难改变他,就算要改变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很多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孩子自己去做出改变。孩子的问题,本质上其实都是父母的问题。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叫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孩子的成长与父母是息息相关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也就是说父母改变的本质是通过父母在行为方式、语言、态度等方面的调整去影响孩子,进而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做孩子的父母是主要角色,也是一辈子的角色,做学生的家长是次要角色。父母要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全身心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关心孩子的品行、健康、情感、心理等,做孩子的健康照护者、情感陪伴者、价值引领者,当然也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如果我们真的做好了父母,孩子的学业问题不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如果眼中只有孩子的学习和成绩,看不得孩子休息和玩耍,不能允许孩子的成绩出现波动和下滑,经常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等等,这样不仅不能改善孩子的学业,反而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严重的则会影响亲子关系。</p><p class="ql-block">第二项:颁奖环节</p><p class="ql-block">因为坚持,才有声声不息的力量。每一次分享都是思维的拾阶而上,每一次倾听都是收获的满载而归。感谢长久以来坚持在群里读书分享的蜜友们,感谢热心热情一路推动的最美志愿者们,让能量从一开始复制,让你我万千受益。只要参与其中,您就是最闪耀的那颗星。感谢守候,下期再会。</p> <p class="ql-block">高中双休下的奶蜜盐生活“</p><p class="ql-block">分享嘉宾:刘鲜娥</p><p class="ql-block">每个青春期孩子的妈妈,心里都住着一只困兽。”曾几何时,我用这句话自嘲,道尽了身为妈妈的无奈与焦虑。在县城升学焦虑的漩涡里,我奋力挣扎,难以自拔。院子里有 8 个同一届孩子的妈妈组建起“育儿作战群”,群里每天消息不断,凌晨刷题打卡、名师补课攻略、月考成绩排名,每一条都像沉重的石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仿佛置身于高速旋转的陀螺,被裹挟着不断加速,生怕孩子在 50%升学率的赛道上掉队。那年初三,儿子书桌上的詹姆斯海报几年被灰尘覆盖,NBA 台历停在了他最爱球队的赛程页。他攥着篮球,站在卧室门口,满心期待却欲言又止。而我,为了所谓的中考,无情地将他的球鞋锁进柜子,许下“考完试让你玩个够”的承诺。深夜,我瞥见他蜷在书桌前写作业的背影,张文质老师那句“教育不是加速,而是等待花开的过程”在脑海中闪过,但很快,育儿作战群里此起彼伏的“内卷战报”又将我淹没,让我再度陷入焦虑的泥沼。幸运的是,转折悄然而至。2023 年6月,我参加了奶蜜盐共读指导师3班的学习。我听着晓霞老师,夏莹老师的课程,仿佛被一束光照亮。“孩子的生命需要‘奶’的滋养、‘蜜’的甜蜜、‘盐’的力量。”这句话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让我猛然惊醒。原来,我之前拼命灌输给孩子的,不过是带刺的焦虑,而非孩子真正需要的养分。张文质老师说:“教育最大的灾难,是父母用自己的焦虑毁掉孩子的生命力。”我开始学着在书中寻找答案。当我不再用“高中执念”来丈量孩子的未来,当我自己放下手机重拾阅读写作,当我们一家带孩子走出家门去拥抱自然,奇迹悄然发生了。高中实行双休后,我果断退出了那个让我窒息的育儿群。每个周六的早上,厨房里飘出红糖发糕的甜香,儿子踩着晨光走出卧室,总能看见我在餐桌摆好他最爱的芒果酸奶。“妈,今天我们去哪里玩?”他的眼里满是期待。我们把周末过成了充满乐趣的“自然课堂”。春天,我们一起在乡间地头挖春笋。儿子举着沾满泥土的笋尖,兴奋地惊呼:“原来它藏得这么深!”樱花盛开的季节,我们自驾前往武汉,孩子举着手机拍摄落英,突然念起《奶蜜盐》里那句“生命的绽放需要等待”。暑假,我们回乡下插秧,弯腰劳作时,他喘着气感慨:“课本里的‘粒粒皆辛苦’,原来这么重。”,我感受到了孩子内心的成长。最珍贵的莫过于那些徒步山野的时光。我们背着水壶,沿着山脊线行走,听松涛阵阵,鸟鸣声声,我们聊着他喜欢的球星如何面对伤病,也聊他最近在物理课上的困惑。当我不再追问“作业写完没”,而是专注倾听他讲述篮球战术时,他眼里的光越来越亮。上周家长会,班主任特意表扬儿子:“思维活跃,抗压能力强。”看着成绩单上稳步提升的名次,我想起张文质老师说:“真正的教育,是点燃孩子内在的火种。”现在的他,会在周末清晨主动晨跑,用运动唤醒身体;会系着围裙和我一起包饺子,把生活过成诗;更会在书桌前专注刷题,因为“学习是为了探索喜欢的世界”。前几天整理旧物,他指着褪色的詹姆斯海报笑这说:“妈,其实当时没那么遗憾,现在我觉得,和你爬山看星星更有意思。”这话让我的眼眶湿润了。原来当我们放下焦虑的标尺,孩子自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刻度。《奶蜜盐》里写:“生命的丰盈,始于被温柔以待的日常。”如今的双休日,我们一起徒步、做烘焙、窝在沙发看老电影。不同的是,我不再盯着远处的升学率而焦虑不安,而是用心感受当下的温度与美好。就像孩子在作文里写的:“妈妈不再是追着我跑的监工,而是和我并肩看风景的伙伴。”这或许就是最好的教育——在接纳与尊重中,让树成树,让花成花,让每个生命都能循着自己的节奏,在爱与自由里舒展生长。亲爱的家长们,别再让焦虑蒙蔽了双眼。让我们一起走进奶蜜盐的世界,用爱与耐心,静待孩子破茧成蝶,静赏那独一无二的成长之花绚烂绽放。因为,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一个被温柔以待的童年,都值得在爱的滋养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怎样的改变是更有意义的?</p><p class="ql-block">分享嘉宾:何欣源</p><p class="ql-block">在心理学中的改变过程中有一种特殊的风险,叫作慢性化。意思是,当事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好像也在不断取得成果,实际上只是在用一种长期“改变”的幻想,来避免真正重要的改变发生。道理听上去不难理解。用到生活中,你可能会困惑:我怎么判断哪些改变才是真正重要的,又有哪些是对重要改变的逃避呢?</p><p class="ql-block">事实上,短程心理治疗把改变分成了两类,一种叫第一序改变,往往发生在慢性化的过程中,也就是那些“小修小补”“不重要的改变”。另一种是第二序改变,也就意味着那些对生活有重大意义的,根本性的转折。接下来,我将从功能、主观体验以及时间尺度,这三个方面来带你区分这两种改变。差异一:功能先说功能。第一序改变的功能是维持稳态;第二序改变的功能是打破稳态。这句话有点抽象,我来解释一下。心理学家瓦茨拉维克,也就是提出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的人,打过一个比方:我们说“一个机器改变了”,这句话有两种不同含义。第一种含义,机器还是这个机器,只是它的运行状态改变了。比如一辆手动挡的汽车,你把它从三挡切换到四挡。我们就可以说这辆汽车改变了,但它是通过自身内部状态的调整,维持外在功能的稳定不变。这就是第一序改变的功能。可是“汽车改变了”这句话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含义,那就是汽车不再是原来的汽车了。它也许会变成一辆水陆两用车,也可能改造成一架飞艇。这个事物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它的改变不再是通过切换不同的状态,维持稳态;而是连稳态本身都被改写了。这是整个系统层面上的变化,这就叫第二序的改变。同样的差异应用到人的生活中,第一序改变就是通过一个人的状态调整,维持某种稳定:举个例子,父母发现孩子不听话,就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沟通策略:面对很小的孩子,只要随便哄一哄,孩子就会听父母的;等到孩子大一点,发现哄骗的方式不好用了,有的父母就换成更严厉的方式,比如大声训斥几句,孩子就老实了;再大一点,训斥也不好使了,父母学会了新的沟通技巧,跟孩子耐心讲道理。虽然父母做了很多努力,但这都还是第一序改变。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变化的目的说到底,都还是希望孩子听父母的话。它们都是在维持一段稳定的,由父母替孩子做决策的亲子关系。主体功能不变,策略上的调整都是万变不离其宗。但是迟早有一天,父母要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孩子已经成长为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的主见。这就意味着,父母不得不重新建立一种新的亲子关系:不再是“怎么说才能让孩子听我的“,而是接受“不需要让孩子听我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这才是第二序的改变。父母这时候的变化,就是一种“脱胎换骨”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一序改变是在用变化的方式维持不变,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因为改变的努力,让稳定更“稳定”了。而第二序改变就是打破原来的稳态,主动拥抱或者被迫承认:稳态保不住了,新的人生阶段迟早要到来。差异二:主观体验说完功能,我们来看第二个,也就是主观体验上的差异。第一序改变往往是那些我们天经地义认为“应该”做的事,它背后是一套根深蒂固的信念体系。第二序改变则是对这套信念体系的颠覆,它意味着更惊人的,让人难以想象的变化。我们还是拿汽车打比方,这次我邀请你和我做个有点荒诞的思想实验。如果你认定自己是一辆汽车,在路上快乐地行驶,不断切换自己的挡位,变化自如,这都是天经地义的行动。但假如有人告诉你:你不是汽车,而是一架飞机。你接下来的任务不只是在路上跑,还要飞起来。你会怎么想?会不会觉得难以接受:天知道,我一次都没有飞过!万一我摔得粉身碎骨怎么办?出于恐惧,你可能会刻意回避这种挑战。你会怎么做呢?继续重复你过去擅长的事,毕竟只要你还在陆地行驶,就是安全的;当然,也正因为你还在行驶,重要的改变也就一直不会发生。那重要的改变为什么这么难做到呢?短程心理治疗有一个假设,它认为第二序改变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过于依赖第一序改变了。这种依赖反而导致了问题被维持。我这样说,你可能会觉得无法理解:谁会主动维持问题呢?这是因为,第一序改变太天经地义了,以至于我们一边这么做,一边意识不到这是在维持问题。当然,也只有停止第一序改变的努力,重要而困难的第二序改变,才会显现出来。那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短程心理治疗发明了一种提问,叫悖论提问。问法是:假设我们需要刻意维持你的问题,谁需要做点什么?用这种思路,你就会看清自己正在做哪些适得其反的努力。我举个例子,一个孩子对学习没兴趣,父母不知道怎么办。如果我说,父母在做一些事情维持孩子不爱学习,你肯定觉得我在胡扯。但我们试着做一个悖论提问:假如,我们的星球出台了一项法律,对学习不感兴趣的人才能上大学。出于这种荒谬的理由,父母要帮助孩子维持对学习没有兴趣的现状,也必须阻止他有任何一点对学习感兴趣的苗头。父母需要做什么呢?父母说:我们根本不用做什么,他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是的,但假设一下:万一呢?青少年的兴趣是捉摸不定的,万一有一天,他解出了一道数学题,说:“数学还挺有趣的!”要怎么打击一下他,才能消除他进一步产生兴趣的“风险”呢?你也许就想到,父母可以给孩子泼一盆冷水,说:“做出一道题有什么好骄傲的?隔壁小明比你还小,人家能做十道!”或者父母可以趁热打铁,送他上辅导班,让他从早到晚做习题,几天之后他的兴趣保准就被磨灭了。还有一种隐蔽的方法,那就是苦口婆心讲道理:“你可得好好学习啊,这都是为了你的将来”,孩子有逆反心理,听多了这种话,自然就对学习“下头”了。这当然是一个荒谬的思想实验,父母不可能真的希望孩子对学习“下头”。但你注意到了吗?刚才列举的这几种行为,却是很多父母经常对孩子做的,而他们的希望是让孩子对学习“上头”。如果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父母可能会说:“这是天经地义的啊。”根据他们的信念体系,这才是正确的督促孩子学习的方式。你看,这就是第一序改变:父母越努力,越是维持了原来的问题。如果你平时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可能忍不住要问:“不这样又能怎么办呢?难道什么都不管吗?”当然不是不管,而是我们在管的时候更需要注重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我想让你体验一下,这时候你是不是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好像之前适应的方式全都被打破了,而这就是第二序改变带给人的体验。差异三:时间尺度好,整理一下思路。我们来说最后一点,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还可以从时间尺度上进行区分:第一序改变是随时随地都在坚持的,第二序改变则是长远的,重大的,涉及到生命周期的变化。在发展心理学中,人的毕生成长,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各个阶段都会有对应的社会发展主题。每个人都会随着生命周期的进程,在不同阶段形成稳态,遭遇危机,再打破演化停滞,探索新的稳态。这种不断突破稳态的成长就是第二序改变。所以,从发展的角度看,第二序改变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举个例子,我们在年轻时追求的自我价值,是要被别人认可,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就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不可能被所有人认识到。用别人的眼光定义自己的价值,这是徒劳无功的事情。假如再遇到几次重大“打击”,就会痛定思痛,把生活重心转移为:无论别人怎么看,我只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这样一来,他就从“追求关系”的成年早期,进入了以“生产创造”为主题的成年期。这就是一次涅槃重生的第二序改变。可是,假如一个人在得不到别人认可的时候,告诉自己:“我不能让别人满意,是因为付出的努力还不够!”这时候,他就只会延续之前的行动,收集更多评论,调整人际关系策略,学习更多获取认可的方法,更执着地追求让每个人喜欢。这些都是第一序的改变,虽然缓解了他日常的焦虑,可从更长的时间尺度看,他越是费尽心思追求被别人喜欢,越是得不到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也就是说,第一序的努力,反倒维持了问题,阻碍了更重大的改变。实际上,根据短程心理治疗的观点,值得探究的甚至都不是改变,因为改变自动会发生。真正的问题是:谁做了什么,让改变无法发生?说得更直白一点:那些本应该发生的改变,往往是因为我们付出了过度的努力,才“卡”在原地的,它卡在我们过于迫切的“维持原状”的冲动上。好,做个总结,在短程心理治疗看来,改变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不刻意用力,变化就会发生,而我们要做的是停止那些维持问题的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