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早上,我和爱人聊起娃的事情,爱人给我分享说:这一周娃上学顺利。我们与依依恒儿一起,在养和育的旅程中摸索前行。今天凌晨五点多,依依做梦了,哭喊着要理发,要像恒儿一样的光光头,我哄她上厕所,没有忘理发,她不依不饶嚷嚷,我把所有的理发工具全拿到卧室,按了吸风键,推子不转动,我告诉孩子,没电了,我把充电器链接好,让娃躺下等,她说要坐着等,我就给围上绵绵被,我装睡小声打鼾,过了一会儿,娃乖乖的自己睡着了,早上起来,让我梳小啾啾,开心上学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回复她说:你做得好,用到了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孩子有需求,不符合大人的预期,就凶孩子,确实不是明智之举,细思极恐。</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早上刷视频,听到了一个词,叫做心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什么是心向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心向即心理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可以是通过经验或学习而获得的,也可能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使人们按照习惯的方式去应对和处理问题。例如,让人连续快速回答“老鼠最怕什么”“猫最怕什么”等问题后,突然问“大象最怕什么”,很多人可能会顺着前面的思维惯性,一时无法做出正确反应。</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日常语境中,心向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是内心的倾向,即体现为个人在思想、情感上对某事物的偏好或趋向,比如“他心向自由,所以选择了独自旅行的生活”,表明这个人内心更倾向于自由的生活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是心意、志向,即代表着一个人的理想和追求。例如“少年心向远方,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这里的“心向”表达了少年的志向和抱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是,对于三岁前的儿童,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为什么?因为他的“心向”还没有建立起来。比如:你说不能抢东西啊,不能啃手指甲啊,没有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千万不要凶孩子,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他哪儿做错了。如果凶孩子,那么他只是被你给吓着了。更为可怕的是,三岁前的孩子是没有很强的记忆能力的,家长对他的那种凶,会形成一个潜意识,叫做影响他的心向形成。也就是说,三岁前家长怎么对待孩子,长大以后,他就可能会怎么对待家长和别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所以在孩子来到世界,特别是前三年,家长应得把温柔和美好带给孩子。</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该怎么教呢?转移注意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比如,孩子正在哭闹着要这个玩具。你可以说:“哎,宝贝儿,你看那是什么呀?”赶紧去拿另外一个玩具去吸引他的注意力。哎,他一愣的时候,你就赶紧把他抱过去,去玩那个玩具,立刻他就会把这边给忘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比如,孩子唆手时也是同样的道理,千万不要在孩子咬指甲的时候,你说不要咬指甲。这叫做强化。你的这种强化,会让孩子意识到我是在咬指甲,然后呢,他就会从这种无意识的咬变成有意识的行为。怎么办呢?转移注意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所以说孩子三岁前你怎么给他立规矩,不是说教,而是转移注意力。你去淡化孩子做错的事儿,这样时间长了,孩子的好行为好习惯,这就建立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