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4月17日,牡丹区教育界迎来一场化学教学改革的“头脑风暴”。在“践行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赋能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专题培训现场,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刘绪菊与六位牡丹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展开深度对话,共同绘制科学教育创新发展的路线图。这场集结区域顶尖教研智慧的盛会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教育注入全新动能。</h3> <h3>【专家引领】<br>刘绪菊导师以《新课标新教材课堂教学设计与探究》主题报告,为改革锚定方向。从名师工作室功能定位到核心素养落地方案,从课堂变革路径到问题设计策略,以“燃烧和灭火”为例,详细阐述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方式。通过“问题情境-任务驱动-深度探究”的教学闭环,让化学课堂真正成为素养培育的孵化场。</h3> <h3>【集群攻坚】<br>六位初中化学学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分别阐述工作室工作思路和具体计划,与刘老师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入交流,优化了工作室方案。</h3> <h3>王秋玲老师以扎实的化学功底为根基,以跨学科融合为路径,以创新实践为驱动,构建“教-研-评-创”一体化发展模式,聚焦“问题导向”,以课堂为实验室,以课题为突破口,形成“研训一体”的闭环机制,力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课程资源。</h3> <h3>李瑞荣老师从工作目标、工作思路、预期成果、保障措施等方面阐述今后工作室的实施方案,她提出把提升教学质量和培育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目标,从教师发展、课程建设、学生成长三个维度明确具体目标,把以研促教、实践创新、资源开发、多元协作等作为工作基本思路,以团队建设、课程开发、教学研究、学生活动为抓手,期待教师在专业成长和教学成果方面有突破,学生素养大幅提升,产出大批思维成果和实践成果。</h3> <h3>魏玉霞老师提出九年一贯制的一体化科学学习体系对于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指出该体系能够打破小学与初中阶段的壁垒,实现科学知识的连贯学习和能力的逐步提升。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其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还能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本研究聚焦于菏泽地区,深入探讨基于九年一贯的一体化科学学习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设计及预期成果。</h3> <h3>鲁娟老师以新课标“跨学科实践”理念为指引,阐述了名师工作室的工作思路及具体方案,计划通过生活化资源开发、项目式学习设计及数字化工具赋能三条主线,力争三年时间内完成课程资源开发与试点、教学实践与辐射推广及成果固化与迭代的目标,从而打造 “生活即课堂·项目促探究” 的化学科学教育模式,助力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 </h3> <h3>高礼老师详细阐述了成立的牡丹区长城学校初中化学工作坊的实施方案,并提出预期工作目标,培养3-5名区域内有影响力的化学骨干教师,形成教学研究核心团队,提升全体化学教师的学科素养、实验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 探索"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模式,开发校本化课程资源。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探究式实验教学"体系,形成2-3个特色教学案例。 每学期开展1-2次校际联合教研活动, 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成果,力争两年内申报1项市级以上课题。</h3> <h3>李万忠老师以《精准定位·深耕赋能》为题从6个方面详细的介绍菏泽三中化学工作室的建设,并就高中化学教学中遇到痛点与刘老师进行了交流,刘老师通过理念校准、路径优化、成果预设等,这种“靶向诊断”有效帮助工作室突破思维定式,明确了工作室研究思路,受益匪浅。</h3> <h3>【深度赋能】<br>牡丹区教科研中心中学部主任彭凤兰感谢刘老师对各位主持人的引领和指导,同时也分享了对科学教育实验区推动的想法和独到见解,相信牡丹区科学教育在各位导师的引领下一定会有更高质量的发展。</h3> <h3>最后,刘老师明确了工作室下一步工作计划,并提出课堂教学方面,希望老师们平时注意锤炼自己的课堂,通过持续打磨提炼个人教学风格,灵活调适“教学机智”,从知识传递者进阶为课堂引领者。 在课题研究上,希望老师们建构“问题即课题”的教研机制,用课题带动工作室成长,让教研成果真正反哺课堂革新。这种“把诊问脉”式的专业指导,使各工作室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大幅提升。与会老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让大家对未来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充满信心。</h3> <h3>这场教研盛会,不仅是教学理念的迭代升级,更是教育初心的重新点燃。当名师工作室的星星之火,遇见新课改的东风,终将形成科学教育的燎原之势。牡丹区教育人正以“化学+”的跨界思维,构建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新型教育生态。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扎根课堂的改革种子,如何在未来三年破土成林,为新时代科学教育书写生动注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