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山陵宏伟肃穆250313

女游札记

<p class="ql-block">钟山风景名胜区简介</p><p class="ql-block">钟山位于南京城东,自古被誉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因山坡露出紫色页岩,在阳光照射下闪耀金色光芒,又称紫金山。钟山方圆3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48米,有"钟山龙蟠"之美誉,是南京名胜古迹荟萃之地。雄伟庄严的中山陵,气势恢宏的明孝陵,造型生动的神道石雕,香雪似海的梅花山、梅花谷,古朴幽静的灵谷寺以及众多的亭台楼榭点缀于松海竹林之间,使钟山既有自然天成的山林野趣,又多人工匠心的建筑杰作,形成以中山陵为中心的著名风景名胜区,被列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景区广场吃的饭,二十几元吃到地道的南京大肉面,好大的五花肉片,能盖住半个大碗,太好吃了,意外之喜</p> <p class="ql-block">过桥”大肉‌</p><p class="ql-block">南京大肉面的灵魂在于那块五花三层的大肉,需满足两大标准:</p><p class="ql-block">‌长度“过桥”‌:肉需横跨碗的两端,短则被视为不合格。</p><p class="ql-block">‌厚度扎实‌:至少一指宽,肥瘦相间,炖至酥烂却不失紧实,肉皮弹嫩,软骨咯吱脆。</p><p class="ql-block">‌碱水面与老卤汤‌:面条需用碱水和制,筋道弹牙</p><p class="ql-block">汤底以几十种香料(丁香、桂皮等)熬制,咸鲜微甜,黑红油亮,是整碗面的“灵魂solo”。</p><p class="ql-block">大肉面如今仍是南京人心中“直白戳心窝的美味”</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的入口是一座四柱三门的冲天式牌坊,高11米,宽17.3米,采用福建花岗岩建造,牌坊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亲笔书写的“博爱”二字。牌坊之后是陵门,采用传统的歇山顶形式,青瓦覆盖,斗拱飞檐,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致与典雅‌</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由吕彦直设计,于1926年开工建设,1932年竣工。其主要建筑有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占地约2000亩。中山陵建筑风格既继承了中国传统陵墓样式,又糅合了西方建筑特色,给人以庄严肃穆、坚固巍峨之感。</p> <p class="ql-block">碑亭内矗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刻“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字体遒劲有力。碑亭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图案细腻,寓意深远。祭堂是中山陵的核心部分,内部装饰精美,彩绘以传统的山水、花鸟等图案为主,墙面浮雕展现了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深刻的历史寓意‌</p> <p class="ql-block">奉安纪念铜鼎是1929年民国上海特别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安葬中山陵而敬献的一对大型仿古铜铸器物。鼎高1.5米,直径1.3米,鼎壁上铸有"奉安大典"篆字,古朴持重,西侧铜鼎腹壁上留有两孔,是1937年12月侵华日军炮弹所击</p> <p class="ql-block">台阶与平台:从牌坊到祭堂共有392级台阶,象征着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寓意着人们攀登高峰、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台阶的设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台阶宽度和高度经过精心设计,使得攀登过程既显庄重又不至于过于劳累。每一层平台上的花坛里四季常青的植物不仅美化了环境,更寓意着生命的生生不息和革命精神的永续传承‌</p> <p class="ql-block">碑亭边长12米,高约17米,全部用花岗石建造,盖蓝色琉璃瓦。碑亭内石碑高8.1米,宽4米,碑上三行馏金大字为颜体,遒劲有力,出自国民党元老谭延闾的手笔</p> <p class="ql-block">孝经鼎高4.3米,重万斤。壁上铸"智仁勇",内藏六角形铜牌,上刻国民党元老戴季陶之母黄太夫人手书的《孝经》全文。孝经鼎1932年由金陵兵工厂铸造,国民党元老、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与国立中山大学师生捐赠</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外面路两旁的树是法国梧桐‌。这些梧桐树在民国时期就已经种下,如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枝叶繁茂,形成了一条数里长的绿荫长廊‌。这些梧桐树不仅为中山陵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温情,还因其挺拔的姿态和浓密的枝叶,被称为“绿色长廊”‌</p> <p class="ql-block">已过世的姥姥原来一直住在南京,我又在上海上学,每逢长假,都往南京跑,但中山陵还是第一次来,很宏伟,震撼到我了,小美女导游也是尽职尽责,一路详细地讲解,和我们爬到了顶,值得一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