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典文学与古琴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却又紧密相连,相互交融,共同谱写了中华文化的美妙乐章。在文人墨客加持下得到了经久的传承,相得益彰,形成“君子必左琴右书”的雅趣,也留下许多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 古琴,这一古老的拨弦乐器,有着“圣王之器”的文化意象 。传说它本为五弦,由伏羲所造,后经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一弦,最终成为七弦琴。其构造简洁而精妙,圆弧形面板与长方形底板相胶合,构成共鸣箱,附以丝弦,便有了这承载千年雅音的神器。琴身虽简,却象征着天地,面板为“天圆”,底板为“地方”,蕴含着古人对宇宙的深刻理解。古琴造型优美多样,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焦叶式等制式,每一种形制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而中国古典文学,从古老的《诗经》开始,便与古琴结下不解之缘。“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些诗句描绘出古琴在当时社交与情感表达中的重要地位,诸多文人喜欢以琴会友,以琴寄情,古琴的音韵与诗歌的韵律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p><p class="ql-block"> 魏晋时期,古琴与古典文学的交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他不仅是文学大家,更是一位杰出的琴人。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文字中尽显狷介刚烈、洒脱不羁的个性,而他临刑前弹奏的《广陵散》,更是成为千古绝响。那慷慨激昂的琴音,仿佛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控诉,对自由和正义的坚守。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更是酒脱圆滑,司马家族为了笼络他准备下嫁女儿,他以酒装醉,也写了畅怏淋漓的名作《酒狂》。 </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刻,古琴不再仅仅是一件乐器,它成为了嵇康精神的寄托,是他表达自我、反抗世俗的有力武器。嵇康用生命诠释了古琴与文学的紧密联系,两者在他身上完美融合,展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唐代,文学与音乐空前繁荣,唐诗中涌现出许多描写琴乐的佳作。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堪称其中的扛鼎之作,“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诗人用生动的笔触,将琴音的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古琴音乐的无穷魅力。在这些诗作中,古琴的声音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形象,它可以是缠绵悱恻的儿女情长,也可以是激昂奋进的英雄气概,唐诗为古琴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古琴则为唐诗增添了一抹悠扬的韵味。李白的《关山月》、王维的《阳关三叠》等以诗抒情谱成的古琴曲倍受乐者喜爱。</p><p class="ql-block"> 古琴曲的命名,多取自中国古典文学典故,充满了诗意与美感。《阳春白雪》寓意高雅,《高山流水》蕴含知音难觅的感慨,《潇湘水云》则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山河的热爱与对世事的忧虑。这些琴曲名,宛如一首首无言的诗,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而琴歌,作为古琴与文学结合的另一种形式,更是将音乐与诗歌完美融合。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都具有很强的吟唱性,文人与琴家合作创作的琴歌,让诗词在悠扬的琴音中得到了更生动的演绎,也让古琴艺术更贴近人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世界里,古琴常常是文人雅士寄托情思、抒发胸怀的重要媒介。他们在琴音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在文学创作中表达对古琴的热爱与感悟。古琴的清幽之音,与古典文学的含蓄、深邃相得益彰,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它们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智慧,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将永远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名曲《流水》被美国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射的旅行者号飞船送到外太空,成为一种宇宙之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