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我的老吴家二三事 作者:吴人哲

吴人亮

<p class="ql-block">一、我的老家——汉阳奓山镇</p><p class="ql-block">我于一九四一年三月十六日(阴历二月十九日),在汉口平安里呱呱坠地。么姑妈每次见到我,总会笑容满面地说:“你出生时,还是么姑爹去请的接生婆呢!”</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吴家全家福里,有我与奶奶、父母亲、弟妹们的合影。我右边是二姨的儿子、表弟赵杏生,他也一同入镜,定格在了这张珍贵的全家福里。</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一直跟着爷爷奶奶和三姑妈,在老家汉阳奓山镇生活。我家是一幢二层楼的砖瓦房,面积宽敞,在当地堪称“豪宅”。推开两扇坚实的黑色大门,里面还有一排雕刻着花格子的木板门,像屏风般矗立着。跨过门槛,便是宽敞的前堂屋。堂屋右边是供客人临时居住的前卧室,左边是宽大的厨房。厨房靠窗并排放着两口大缸,每天都有人专门挑水装满,撒些明矾沉淀,供全家人饮用。水缸对面靠墙是一排厨柜,里面整齐地码放着各种炊具;厨柜对面跨过台阶,是带烟筒的大灶,灶上搁着两口大锅,煮饭炒菜全靠它。灶台旁的空地上,柴火和草把子码得整整齐齐。通往楼上的楼梯,也设在厨房里。</p><p class="ql-block">迈过前堂是个大天井,地面铺着花石板,洗衣、洗菜、乘凉都在这里进行。天井左右各有一间厢房,左边是爷爷看书写字的地方。靠窗摆着一张金色书案,上面搁着漂亮的瓷笔筒,纸、笔、砚和书籍排列得整整齐齐;靠墙是竹茶几和两把竹躺椅,夏天时,爷爷总爱躺在上面看书。右边厢房面积稍大些,里面并排放着两个巨大的木坐柜,柜面铺了木板能睡人,掀开木板,下面便是储物空间。穿过天井是后堂屋,前方有个很大的神龛,供奉着神佛;爷爷的卧室窗外是个小花园,右边则是奶奶、三姑妈和我的卧室,窗外便是热闹的集贸市场。</p><p class="ql-block">楼上主要是书房,整齐存放着爷爷从日本留学带回的几十个书箱,里面珍藏着许多历史书籍。另一间房里有一台风琴,爷爷有时会在上面弹奏。其他房间则用来堆放杂物,听说父亲年轻时曾在楼上捣鼓无线电,还安装过矿石收音机。</p><p class="ql-block">奓山虽是个不大的小镇,却格外“繁华”。我家对面是杂货店,右边是坤瘸子开的茶馆。茶馆不远处,布店、米店、油店、酒店、铁匠铺、裁缝铺应有尽有,拐弯处还有卖炸豆饭包、油条、麻花的小吃店。每逢双日赶集,清晨五六点便有人从远乡赶来,窗外渐渐响起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谈笑声……过年时,家家户户更换对联、悬挂灯笼,奶奶总会把存放已久的汽灯高高挂在两个堂屋里,点亮后满室通明,如同白昼。正月十五更为热闹,舞龙灯的、划采莲船的、踩高跷的、耍杂技的队伍从门前经过,鞭炮声、锣鼓声、唢呐声、欢呼声震天响。这时,奶奶会在堂屋里摆上三四桌,热情邀请舞龙灯的人来家里吃宵夜,他们也毫不客气,边吃边大声谈笑,那份热闹至今令我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父亲带我们回老家奓山寻亲|家乡的吴达桢伯伯带我们寻找原我家老房子的地方。1985.7.</p> <p class="ql-block">二、我的爷爷和奶奶</p><p class="ql-block">我与爷爷奶奶相处的时光最为长久。小时候跟着他们和三姑妈住在汉阳奓山老家,直到土改后的1951年才回到汉口三德里。爷爷生平最爱书。二楼有间宽敞明亮的书房,整齐排列着不知多少个橘红色的书柜,里面满满当当全是书。他爱看书,更爱护书,每逢梅雨季节,总要带我上楼晒书、整理,手把手教我把破损的书面撕掉,换上新的,再把略潮的书一本本摊在桌上,晒足一个星期后才小心翼翼地收进柜子。除了看书,爷爷就在中间厢房用毛笔写字,空闲时便拿着佛珠念“阿弥陀佛”,其他琐事一概不闻不问。</p> <p class="ql-block">爷爷吴赐宝亲笔书写的“平生略志”选登</p> <p class="ql-block">奶奶则是家里的主心骨,精明能干,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她勤俭持家,我家对面有个很大的菜园,她亲手种了白菜、菜苔、萝卜、冬瓜、茄子、豆角……还有桑椹树、梨树、桃树,除了鱼肉蛋,家里的蔬菜几乎无需外买。奶奶待人热情大方,每年过年都要摆上几桌,宴请舞龙灯、踩高跷、划彩船的人来家里吃饭。她遇事沉着冷静,土改抄家后不久,就迅速办好迁移证回到武汉。最让我难忘的是1956年,我读六年级时得了肺炎住院,年近七十的奶奶日夜守在医院,每晚都睡在几张凳子拼成的“床”上。我病愈后,家里没钱办出院手续,奶奶没有丝毫犹豫,连夜赶回奓山,卖掉了家中唯一的房子,缴清费用后我才得以出院。如今回想起来,心里仍满是酸楚。</p> <p class="ql-block">我的奶奶董慕莲</p> <p class="ql-block">我怀念奶奶,怀念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日子。愿天堂里的他们,一切安好!</p> <p class="ql-block">三、我的四姑妈</p><p class="ql-block">1951年夏天,具体日期已记不清了。三姑妈和我告别了汉阳奓山老家,回到了汉口自己的家。一进门,就见到了和蔼可亲的四姑妈。四姑妈见到我们,马上放下手里的活,摸着我的头关切地问:“累不累?热不热?走,去喝口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四姑妈,她那亲切关心我的模样,至今还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里。四姑妈勤劳能干。大概是1953年国庆期间,四姑爹不知因何缘故离家后便没再回来。四姑妈悲伤过后,立马振作起来,独自扛起了这个家。她承接刺绣活,一有空就在缝纫机上绣花。凭借着她的勤俭能干,家庭又重新充满了生机,良玙姐也活跃起来了。我记得有一天,良玙姐带着她的同学,和人亮的同学张智海比赛唱歌,气氛热闹非凡,大人小孩都开心极了。四姑妈对人热情、真诚,我们都喜欢往她家跑。我和周银波谈恋爱时,星期天休息不回家,而是去四姑妈家。每次一去,她都热情接待,给我们做好吃的。现在想起来,觉得当时自己太不懂事了,怎么能老是去麻烦四姑妈呢?我结婚前,她陪着我和母亲去车站路百货大楼买嫁妆,还帮我做棉裤。文胜出生后,我回娘家坐月子,四姑妈每天都过来帮忙照顾文胜,给他洗澡、打包。我满月后回到商业厅,四姑妈与母亲多次来看望。文胜稍微大一点,她还自费做衣服给我送来。她用行动表达着对我们的爱,从不求回报。</p> <p class="ql-block">我的四姑妈吴达贞(1909.10—1979.8.)</p> <p class="ql-block">四姑妈我们想你,愿你在天堂一切安好!</p> <p class="ql-block">姐妹情深|我与四姑妈小女儿良玙姐合个影 2025.4.19.</p> <p class="ql-block">美好相聚|与四姑妈家人合个影 2025.4.19. 武汉百步亭宴会中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