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 华侨的血泪丰碑 衣锦还乡的象征

荷塘月色

<p class="ql-block">开平碉楼与村落,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境内,分布在15个镇(街),开平碉楼仍完好保存有1833座,造型各异。</p><p class="ql-block">开平碉楼集居住、防御盗匪与防洪防涝功能于一体,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楼,是中西合璧的民居典范,是中国乡土建筑一个特殊类型,是华侨文化的典型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开平碉楼源于明朝后期,鼎盛于20世纪初。</p><p class="ql-block">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开平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p><p class="ql-block">19世纪中叶,美国、加拿大开发西部,修铁路、淘金矿需要大量劳动力,众多五邑乡亲籍此赴海外谋生,形成“青壮男丁在海外,老弱妇孺守乡里”的情形。当时潭江流域一带洪灾和匪患严重,为了家眷家产安全,华侨有所积蓄后,纷纷回乡或汇款兴建居守兼备的碉楼,碉楼林立遂成为五邑侨乡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开平碉楼最低的有两层楼高,最高的有九层楼高,平原地区兴建的碉楼,地基一般比地面高出1米多。开平碉楼多为单家独座,也有两座连在一起的;有中国传统式的、中西合璧的,还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的;有别墅式的、庭院式的,还有教堂式的,较为全面地融汇了世界各国建筑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碉楼与周围的乡村景观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开平碉楼自力村是位于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以15座中西合璧的碉楼群闻名,展现了近代华侨文化与建筑艺术的独特融合‌。</p> <p class="ql-block">"自力村",取其自食其力之意。</p> <p class="ql-block">演示厅</p> <p class="ql-block">自力村碉楼和居庐群建筑精美,保存完好,布局和谐,错落有致,四周良田万顷,稻香阵阵,踏着田间小道,穿过绿树修竹直入村内,顿生世外桃源之感。</p> <p class="ql-block">自力村存碉楼和庐十五座,依建筑年代先后为:龙胜楼(1917年)、养闲别墅(1919年)、球安居庐(1920年)、云幻楼(1921年)、居安楼(1922年)、耀光别墅(1923年)、竹林楼(1924年)、振安楼(1924年)、铭石楼(1925年)、安庐(1926年)、逸农楼(1929年)、叶生居庐(1930年)、官生居庐(1934年)、兰生居庐(1935年)、湛庐(1948年)。</p> <p class="ql-block">湛庐建于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 </p><p class="ql-block">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p> <p class="ql-block">振安楼</p> <p class="ql-block">振安楼是一座不对外开放的碉楼,由旅居加拿大的华侨方文振在民国十四年(1925年)回乡时所建。这座碉楼由主楼和附楼构成,占地115.8平方米,是一座四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坐向为西北至东南。其三楼设计别致,有七个托脚出挑的平台,与三面拱卷立柱环护所形成的敞廊相映成趣。而第四层则装点了绿釉宝瓶栏杆护栏,更显典雅之气。</p> <p class="ql-block">逸农庐</p> <p class="ql-block">逸农庐建于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年),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竹林楼建于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 </p><p class="ql-block">,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叶生居庐</p> <p class="ql-block">叶生居庐的始建人曾在中国香港地区经商,抗日战争期间,他回香港取钱,途经新会时被匪首陈雨浓所掳,后受吓而死,被埋在当地一棵榕树下。</p> <p class="ql-block">‌叶生居庐‌建于1930年,由旅港同胞方广宽(叶生)建造。楼主方广宽最初为铭石楼主方广仁打工,后来发财后建造了这座规模仅次于铭石楼的碉楼。它是自力村碉楼群中第二亮眼的建筑,仅次于铭石楼。‌</p><p class="ql-block">叶生居庐由主楼和附楼组成,总占地面积221.39平方米。主楼高四层,采用砖混结构,外墙为水泥批荡,是乡村匠人早期设计的“庐”建筑风格的典范代表。</p><p class="ql-block">‌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元素,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在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p> <p class="ql-block">铭石楼</p> <p class="ql-block">铭石楼建于1925年,楼高6层,由旅美华侨方润文回乡修建。方润文早年在美国经营餐馆和杂货铺发家,为纪念父亲方守锡的打石生涯,将此楼命名为“铭石楼”。</p><p class="ql-block">铭石楼是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200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是电影《让子弹飞》的主要取景地,兼具历史价值与影视文化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云幻楼</p> <p class="ql-block">云幻楼,这座未曾对外开放的古楼,至今仍由房主家族珍藏。它见证了马来西亚华侨方文娴在民国十年(1921年)回乡的深情厚意。这座楼由碉楼与庭院两部分巧妙组合,占地998平方米,主楼高达五层,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平屋顶设计更显简洁之美。而“云幻”之名,恰恰反映了楼主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深深忧虑与不满。云幻楼在防匪贼、抗日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抗战期间是村民的避难所。一次,日军入村搜掠,村民入楼避难。因楼身坚固,日军无法进入,只撞落一个门栓,结果空手而回。</p> <p class="ql-block">龙胜楼</p> <p class="ql-block">龙胜楼,这座自力村最早矗立的碉楼,见证了方文龙与方文胜两兄弟的深厚情谊。民国六年(1917年),他们携手共建此楼,赋予了它45平方的坚实占地与三层楼高的巍峨身姿。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都巧妙地以腰线进行分割,而顶层的16个托脚更是巧妙地出挑出一个宽敞的平台。四周还筑起了钢筋护栏,为这座碉楼增添了坚固的防御功能,使其成为典型的防盗碉楼,守护着自力村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村落之尾,两栋建筑静立,左侧为居安楼,右侧则名为安庐。</p> <p class="ql-block">居安楼</p> <p class="ql-block">居安楼建于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 </p><p class="ql-block">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安庐</p> <p class="ql-block">安庐以钢筋混凝土构筑,占地72平方,其特色在于别致的方形承重支柱门廊。一、二层窗户狭窄,铁板窗扇厚重,既保障了私密性又增添了安全感。三、四层则巧妙地利用支柱形成外廊,第三层柱间设有窗户,而第四层则环绕着拱卷立柱,造型别致且实用,完美融合了居住与防护的双重需求。</p> <p class="ql-block">养闲别墅</p> <p class="ql-block">养闲别墅的始建人是当地一名私塾教师,后赴南洋谋生。他家里有一个扎小脚的妻子。当时土匪横行乡里,水患不断,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他建了这座楼。</p><p class="ql-block">养闲别墅,这座由南洋华侨方文济于民国八年(1919年)回乡亲手打造的居楼,与村里众多碉楼一样,遵循着坐西北向东南的朝向。其主楼高达五层,占地面积为124平方,展现出简洁大方的楼体下部结构,而门窗设计则显得格外狭小,彰显出其防御功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层打造为一个别致的退台式平台,配备了精致的拱卷柱廊,并在两角筑起了方形的燕子窝,为这座碉楼增添了几分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两栋碉楼,一为耀光别墅,一为球安居庐,它们静静地相邻而立,仿佛在诉说着不朽的兄弟情深。</p> <p class="ql-block">球安居庐</p> <p class="ql-block">球安居庐由美国华侨方富球在民国九年(1920年)回乡时所建的居楼,占地58平方,同样三层楼高。其独特之处在于第三层正面的两角筑有精美的方形燕子窝,并配以柱廊,更显匠心独运。这两座碉楼,不仅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更见证了海外华侨对家乡的深厚情感。</p> <p class="ql-block">耀光别墅</p> <p class="ql-block">耀光别墅,这座由美国华侨方富耀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回乡倾力打造的别墅,占地59平方,以三层楼高的雄姿屹立,其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实稳固,门楣上的装饰彩画更添几分华丽。一、二层以腰线巧妙分隔,而第三层的正面则悬挑出柱廊,显得别致而优雅。</p> <p class="ql-block">澜生居庐</p> <p class="ql-block">澜生居庐,这座由美国华侨方广寅(澜生)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精心建造的宅邸,如今依旧屹立在这片土地上。它占地广阔,主楼高三层,以砖混结构为主,采用三间两廊的传统布局,室内外装饰都展现了精湛的灰塑、木雕和壁画技艺。附楼则巧妙地运用了传统坡屋顶的设计,砖木结构也保留了经典的三间两廊布局。庭院中央,一尊精致的喷泉静立其中,不仅美化了环境,更体现了主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p><p class="ql-block">拼花瓷砖铺就的地面细腻而富有韵味,彩色的玻璃窗在阳光下斑驳陆离,门楣上精美的壁画更是将主人的精致追求和艺术修养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官生居庐</p> <p class="ql-block">官生居庐,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美国华侨方广容(官生)精心建造的。这座庐舍占地222平方米,包含主楼与附楼,呈现三层砖混结构,混凝土墙心配以传统三间两廊布局。室内外空间均巧妙运用灰塑、木雕和壁画等装饰元素,尽显匠心独运。</p> <p class="ql-block">“铭石楼”可进入参观内部构造。</p><p class="ql-block">铭石楼楼主在美国谋生,致富后花巨资建了这座碉楼,它外形壮观,内部陈设豪华,是自力村最漂亮的一间碉楼。</p><p class="ql-block">铭石楼的主人叫方润文,他的父亲方守锡原先是个清朝末年的武举人,但因朝代变更,后来只得归乡以打石为生,为当地出名的石匠。主人在建造此楼时,为了铭记父亲的教诲,而起名“铭石楼”。</p> <p class="ql-block">碉楼在接近楼顶的两层,建有阔于楼体的平台,并筑有走廊,楼顶配建凉亭,在四个角筑有突出楼体的“燕子窝”。这样设计,既利于人们在楼上自由活动,又利于远近观察周围的动静,还可以从平台或“燕子窝”的枪眼,居高临下,对碉楼的上下左右进行全方位的控制。</p> <p class="ql-block">侧堡“燕子窝”</p> <p class="ql-block">"燕子窝"枪眼</p> <p class="ql-block">楼顶的欧式凉亭</p> <p class="ql-block">铭石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丰富而有趣,是当时华侨文化与生活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厨房</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层的凉台上,放眼望去,水田与草坪交织,其间矗立着一栋栋碉楼,仿佛诉说着一种宁静而惬意的生活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