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三国演义》读后感

曾力

<p class="ql-block">网上有对暗号抓间谍的桥段,对方在被网友询问“宫廷玉液酒”,因为对不上后一句,结果就暴露了间谍身份,我想中国人对三国的故事,也是可以用来抓间谍的,三国对中国人来说,是没有不知道的,只是或多或少,或浅或深,生活在三国文化的发源地--襄阳,当然对三国的故事更有感情,此次重读《三国演义》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一、意难平</p><p class="ql-block">看书时,有二个小情节,让我很是意难平。一是刘备兵败徐州,猎人刘安杀妻献肉给刘备食之,看到此处,意难平;二是刘备养子刘封的结局,他拒援关羽,导致关羽战败走麦城,但他扯书斩使拒投魏,也让人觉得挺有血性的,但最后刘备责备欺凌孟达,不救援关羽,诸葛亮又考虑他难以制服驾驭,结果他没有死在战场,被赐死在了成都,他这一生我觉得唏嘘不已,意难平。</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说这两个小情节,让我这么有感受呢?是因为我从这两个人物上看到一个自己的问题,如何审视自己和他人。刘安杀妻献肉,并因这一行为显“忠心”得到了表彰,我的感悟反应是气愤--无奈--理解--意难平,人性扭曲与统治者的复杂心态让我心堵,在我看来批判刘安根本无关紧要,他在这件事上做出了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这个真不是对错的问题。刘封的生平让我看到忠诚与背叛、性格与命运,他死的挺冤枉的,但确实是自己“作”的,他的故事我反复看了几遍,说实话,我身处事外或能看清楚,但我想如果我致身于局中,我可能也不知如何决择。</p> <p class="ql-block">二、站队</p><p class="ql-block">三国中的人物都站队了,选择不同的老板,有忠心不二的,也有弃暗投明的,还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也有让人看不起的三姓家奴这号的,总之看得人眼花。</p><p class="ql-block">在职场上我们会对新人说,不要站队,要就事论事,是非比立场更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你会不自觉站队,甚至是被迫站队,当然更可怕的是不知道往那里站,有没有位置让你站。在三国里,对忠心那怕是愚忠的,也是给了好评的,至少作者认为他们是勇者,捍卫了自己的理想。</p><p class="ql-block">作者写《三国》是站在蜀汉这边,小时候听故事,对魏和吴是没有好感的,特别讨厌曹操,长大后再看,觉得曹操是个很有魅力的人,特别是读他写的诗歌,看他的处事格局,觉得他的优点远大于他的缺点,看他败走华容道,狼狈到极致,也能屈能伸,不言放弃,得意忘形之时,犯下大错,或干脆承认或是死不悔改,觉得这个人真性情,值得托付。</p><p class="ql-block">因工作关系会面试新员工,在考查面试新人应变能力上有个挖坑题,你喜欢什么风格的老板,心思单纯的会直接做出,我喜欢什么样的.....,其实这就有应变的考验,老板是你能选择的吗?只有你积极去应对老板的风格,所以做为新人,更开阔的回答是每个老板都有长处,我会积极学习及配合。我想放在现代职场上,喜欢曹操这样老板的,还真挺多的。</p> <p class="ql-block">三、精彩的谋略大战</p><p class="ql-block">都说老不读三国,本来人老就老谋深算,再读这些权谋计策越发老狐狸了,少时看三国,觉得最吸引人的也是这些计谋故事,写得特别精彩,有大场面的,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也有小技巧的曹阿瞒割须弃袍、司马懿诈病赚曹爽等,通篇看下来,一张嘴算盘珠子崩脸上的人到处都是,人人都是聪明人呀,小时候看觉得有趣,现在看觉得聪明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为了达到自己目的和别人耍心眼子,完事后还觉得自己特聪明的人就很讨厌了。</p><p class="ql-block">读经典的作品就有这点好处,每读一次你都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都有汲取的东西,让我们不断的进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