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是我今年的一大挑战,翻开书页之前,我对历史的认知还停留在学生时代的记忆里。那时候,历史对我来说不过是背诵大事件,比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或者记住唐、宋、元、明、清这些朝代的名字。而后来,我渐渐明白读史的意义在于“以古为镜,知兴替”,从历史中寻找答案,来指导自己的生活。然而,这次读《中国通史》,开篇就让我有了全新的领悟——吕先生一上来就给了我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历史观。他强调,不要试图用过去的想法解决今天的问题。因为世界是不断进化的,后来的事情绝不可能和以前一样。就像病情已经变化,却还用旧方子治病,这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病情。这一观点让我豁然开朗,确实,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吕先生还提到,避免将今天的价值观强加于过去。这一点让我深有感触。比如,王安石变法虽然加速了宋朝的灭亡,但在经济几乎不增长的农耕文明时代,任何政权持续时间一长,管理成本就会非常高,最终难免经济崩溃。因此,把北宋的灭亡完全归咎于王安石,似乎也有失公平。还有人批评曾国藩杀戮过重,但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古人,显然也是不合适的。吕先生认为,我们需要了解历史自身的规律,而不是根据结果去指点古人。这让我意识到,历史并不是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演变过程。</p> <p class="ql-block">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被这本书吸引了?有了好的历史观,才能真正学习历史。因为历史事件是已经发生的,我们知道答案,所以历史实际上是我们了解现实的训练数据。研究历史的最大意义在于培养我们看待问题的视野和角度,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史观和方法论。历史不仅仅是一堆冷冰冰的事实,它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继续读《中国通史》,当我读到两晋南北朝时,那种沉重感扑面而来。这是历史的黑暗时代,每一段文字都充满了苦难和挣扎。王朝更迭频繁,权力斗争残酷,随便摘下一段,就是一个精彩的宫斗剧本。然而,这些故事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痛苦和无奈。站在历史的深渊前,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但也正是这种无力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在看书期间,我有幸参观了襄州区凤凰咀遗址。这个遗址的主体年代属于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大约在5200-3900年前。站在遗址上,我感慨万千。庄子在《逍遥游》中讲过大与小、时间的长与短都是相对的。我们今天对时空的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但与宇宙相比,一切依然渺小而短暂。当专家介绍出土文物时,提到某个时期器皿风格的突然变化,这代表着一场战争,一个文化的融合。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间,感受到了历史的脉搏。走出遗址,看完《中国通史》,我深刻体会到,尽管人类社会经历了无数灾难,但终究还是走到了今天。这种光明的感觉,让人充满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