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D:505172793</p> <p class="ql-block">当我说“荒凉”时,整座火山轻轻纠正了我的措辞。</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作为夏威夷之行的第二站,毛伊岛哈雷阿卡拉火山在GPS上显示为北纬二十度锈红色三角符号。</p><p class="ql-block">当我站在它的褶皱前合影时,镜头无论如何都装不下那些地质年轮—— 近处数百年前最后一次喷发留下的玄武岩流,像被时间氧化过的钢筋,远处是百万年前形成的火山颈,至今仍优雅地保持着岩浆退场时的曲度。<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们像不同版本的日记,混杂着地球各个时期的心跳记录。</span></p> <p class="ql-block">"哈雷阿卡拉"在夏威夷语中意为"太阳之屋"。传说中半神毛伊曾在此用发辫编织的绳索套住太阳,那时灼热的岩浆还未凝固成如今锈红色的星球记忆,而此刻,我们的越野车正沿着Ω形的盘山公路向上攀爬,仿佛正在驶入这个传说的褶皱。</p> <p class="ql-block">车轮卷起的尘埃在阳光下形成金色的旋涡,这些飞舞的颗粒里,既有两百年前探险家笔记本里逃逸的标点符号,也有山顶天文台刚接收到的,来自猎户座悬臂的星光碎屑。当车窗落下的瞬间,我闻到了混合着硫磺味的史诗气息:那是地质年表与星际尘埃在海拔三千米处的秘密约会。</p> <p class="ql-block">哈雷阿卡拉的环形山地形堪称地球最佳“月球平替”,没有Space X的预算不要紧,不妨用登山杖代替火箭,用火山灰模拟月壤,在这座三千米高、周长三十公里的开放实验室,完成平民版“登月”计划,<span style="font-size:18px;">探寻“月球”不为人知的奥秘。该</span>计划包含360度无遮挡荒凉体验,且不提供氧气吧台服务。</p> <p class="ql-block">当小林俯下身,火山灰立刻拓印出他的轮廓,像一份来自荒原的强制性入住通知书。</p><p class="ql-block">耳机摘下瞬间,岩浆撤退的脚步声突然在耳道复活,而硫磺风正拆解着所有都市带来的香水密码。正在加速的心跳告诉我,人类在绝对荒凉面前,连恐惧都是奢侈的。</p> <p class="ql-block">一群老外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仅存活于哈雷阿卡拉火山的银剑草,小林挤进人群:“看!像不像外星基站!”他手指着的那株银色植物正用近百分百的紫外线反射率,在火山灰上烙下一枚拒绝签署投降协议的闪亮印章。 </p><p class="ql-block">纽约大学生扶了扶眼镜:"<span style="font-size:18px;">银剑草一生</span>二十年,白天当太阳能板,晚上变冷冻柜,最后用六呎高的紫色花柱,将遗嘱写在游客的视网膜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我那模糊的镜头里,银剑草的身影若隐若现,仿佛是宇宙间的一个神秘符号。渐渐地,图像噪点显影成荒凉发来的密信:“生命由无数缺憾构成,无一例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山途中,单调荒凉的旷野正滋生着慵懒的情绪,突然眼前斜插进一柄绿色火炬,让人精神为之一振。那是棵雨树,在大自然面前,彰显着生命的不屈与顽强。此刻,它正用巨大的树冠,劫持所有途经的阳光,并顺手把身后蜿蜒的公路融化进蓝天。跟雨树确认过眼神,霎时明白哈雷阿卡拉的深意:先让你在火山口签收荒凉,再派一棵雨树,投递一份过时不候的春汛。</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火山口的银剑草是荒凉颁发的《生存守则》,那么半山腰这棵雨树身后就是植物们撕毁规则后自建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转过山脊,库拉植物园像被施了魔法般突然展开。入口处数十米高的南洋杉让我本能地举起相机,这株侏罗纪公园的逃兵,树皮上皲裂的纹路里还嵌着远古阳光的琥珀。这时,取景器里突然飘落几枚针叶,在镜头前划出亿万年前的生长轨迹。</p> <p class="ql-block">"小心被叶子割伤。"正在干活儿园丁提醒正蹲在朱蕉丛中的我。波利尼西亚人曾经把这种绛红色植物的叶脉走向当作航海神的罗盘,此刻它镰刀状的叶片确实在为我导航,通往某个被遗忘的传说。起身时,发现老林整个人都淹没在叶影里,活像土著壁画里被植物吞没的探险者。</p> <p class="ql-block">花园中央的帝王花丛像一群盛装的贵族。这些南非移民顶着金属光泽的花冠,让我想起开普敦的殖民建筑。当山风掠过时,它们集体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在讨论如何用火山灰重新镀金自己的族徽。</p> <p class="ql-block">园丁跟小林热聊着,他说绣球花会根据土壤酸碱度变色,这就理解了为何这里的绣球呈现特殊的蓝紫色调,火山岩与海风的化学反应,恰如岛上多元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班克木的种荚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等待着某一场山火送来神秘信号,彼时,它们就如涅槃的凤凰,向焦土掷出生命的种子。正因为如此,班克木被园丁称为“澳洲来的山火共谋者”。</p> <p class="ql-block">在角落发现落地生根时,我的镜头几乎贴到它锯齿状的叶缘。那些整齐排列的幼芽,像极了移民船上捆扎的行李包—所有漂泊的生命,最终都把异乡种成了原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昏将光线调成蜜糖色,为植物们镀上一层釉彩。朱蕉的绛红叶脉在斜照中愈发鲜艳,仿佛波利尼西亚航海者的独木舟正划破血色海浪;帝王花用铝质的花瓣折射出的光芒,丈量着蔗糖种植园消逝的边界; 白色绣球花的红点突然醒目起来,好似火山检测仪在花瓣上反射的印记;来自好望角的唐菖蒲垂下头,用花瓣接住飞越太平洋的霞光碎屑…</p> <p class="ql-block">我镜头里这些“世界公民”,比独有物种更能诉说毛伊岛植物王国本质——所谓天堂,或许正是无数背井离乡的生命,在慌乱中为彼此搭建的临时避难所;就像池中那几尾被人类携带至此的金鱼,它们摆动尾鳍时的每一道波纹,都在重绘着祖先跨越大洋时的航线。</p> <p class="ql-block">当我跟瓜叶菊告别时,发现它绒毛排列的图案与登山地图神似,这片美丽的叶子或许才是哈雷阿卡拉真正的解说牌。</p><p class="ql-block">正如导游手册所说:“这里的植物都带着旧伤活成传奇”,而我的相机,刚好拍下了它们最擅长的伪装:用漫长岁月把地质伤害演绎成美。</p> <p class="ql-block">返程时回望,雨树正在暮色中打包最后的光束。那些被它劫持的阳光,明天又会通过叶脉的加密信道,传输给库拉植物园所有成员,当晨曦再次照亮GPS上那个北纬二十度的锈红色三角符号时,游人们会明白:这从来不是荒原的坐标,而是生命在火山灰上加盖的绚烂印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当这篇游记在我的脑海里拼接时,2023年8月的风魔正啃噬着毛伊岛西岸,烈焰像失控的殖民舰队,将西岸的历史页码烧成灰烬。而此刻,那些帝王花的金属花瓣仍在记忆里铮铮作响,落地生根的叶缘幼芽还在进行无声的越洋通话,东岸的哈雷阿卡拉用三千米海拔的沉默,为我的记忆保存下一片未焚毁的原始森林,库拉植物园幸免于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视频/动图:余烬</p><p class="ql-block">拍摄:余烬/老林/小林</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美国夏威夷州毛伊岛</p><p class="ql-block">时间:2017年2月1–2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