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第八部分。</p> <p class="ql-block">皇史宬"金匮"</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1368-1911 )</p><p class="ql-block">历代王朝都有将国家重要典籍藏之于"石室金匮"的传统,即"以金为匮,以石为室",金匮指用金属包封的柜子、石室是用石头修筑的房子。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皇史宬、初名神御阁、表章库、正是体现"石室金匮"理念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p><p class="ql-block">金匮是明清两朝极具特色的皇家档案特制装具、专门用于盛放皇帝实录,圣训。其中实录记载着帝王在位期间的主要事迹,圣训(明代称之为宝训)是皇帝谕旨的分类汇编。</p><p class="ql-block">金匮存放于皇史宬正殿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高超的皇家工艺水平。金匮内为楠木材质并饰以万寿藤花黄绫,外裹鎏金铜皮并錾刻云龙纹图案。清朝工部在制作金匮时,确实要使用一定数量的黄金,主要用八成色金作为制造金匮的原料。称为"金匮"名副其实。</p> <p class="ql-block">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p><p class="ql-block">明 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p><p class="ql-block">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出土于1957年的北京定陵,是明代皇后凤冠中的精品。该凤冠通高48.5厘米,冠高27厘米,直径23.7厘米,重2320克。其制作精美,工艺复杂,采用了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凤冠前部饰有九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八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只金凤,共九龙九凤。</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九龙九凤冠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使用了錾刻、累丝、点翠、镶嵌等多种技法。冠上镶嵌了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115块和珍珠4414颗,金翠交辉,富丽堂皇。尤其是点翠工艺,难度极大,不仅面积大且形状复杂,尤其是翠凤作展翅飞翔状,富有灵动感。</p><p class="ql-block">凤冠的主人是孝端皇后,因其生前无子,故引发了一场是立长子朱常洛(恭妃所生)还是三子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为太子的"国本"之争、影响明末政局甚深,使万历朝成为明朝历史上由治转乱的转折期。</p> <p class="ql-block">明朝的建立</p><p class="ql-block">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都城迁至北京。</p><p class="ql-block">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制订新律例,改革政治、军事和监察制度,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和监察大权于一身,使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p><p class="ql-block">明太祖朱元璋像</p> <p class="ql-block">《大明会典》</p><p class="ql-block">明内府刻本</p><p class="ql-block">这是明代专述本朝典章制度的会典体史书。</p> <p class="ql-block">《大明律》</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刻本</p> <p class="ql-block">明成祖朱棣像</p> <p class="ql-block">《鱼鳞图册》 </p><p class="ql-block">明初在部分地区丈量土地,编制了图册,载明土地形状和性质,因图册形似鱼鳞,故名鱼鳞图册。</p> <p class="ql-block">《永乐大典》 </p><p class="ql-block">此类书由明朝学者解缙主持编纂,辑录了先秦至明初书籍七八千种,包罗经、史、子、集、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戏剧小说、技艺等门类。该书完全照原书抄录,保留了原书的真面目,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祁门县江寿户帖 </p><p class="ql-block">明朝在全国实行户籍制度,户籍由政府保存,户帖("户口卡")发给住户。这是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发给徽州府祁门县(今安徽歙县)江寿的户帖。</p> <p class="ql-block">直隶开垦事帖 </p><p class="ql-block">这是发给农民汪异常开垦荒地的产业凭证。</p> <p class="ql-block">"锦衣卫"木印 </p><p class="ql-block">公元1382年,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下设专门的法庭和监狱,由皇帝直接指挥,对臣民进行控制和镇压。</p> <p class="ql-block">"木答里山卫指挥使司"铜印 </p><p class="ql-block">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在今内蒙古乌兰浩特地区设木答里山卫。这是木答里山卫指挥使司的官印。</p> <p class="ql-block">"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夜巡"铜牌</p><p class="ql-block">此铜牌为北平行都指挥使司(今内蒙古宁城附近)士兵在夜间巡逻时佩戴的令牌。</p><p class="ql-block">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元代行中书省的基础上,划定行政管辖区域和军事管辖区域。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在大宁设大宁都司,次年改称北平行都指挥使司,重点防卫蒙元残余势力的南下。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第16子朱权为宁王,王府就设在宁城。"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从建文手中夺得帝位,随后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恢复大宁都司旧名,将治所迁至河北保定,同时将宁王改封于江西南昌,大宁城废。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在明初存在了十几年时间便告结束,是明初的行政和军事建置变迁的见证之一。</p> <p class="ql-block">"皇城校尉"铜牌</p><p class="ql-block">明 洪武(公元1368年﹣1398年)</p><p class="ql-block">江苏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此铜牌为洪武年间南京皇城校尉(武职卫士)出入皇城的凭证。校尉原指明代皇帝的扈从卫士,隶属于拱卫司之仪銮司,专门掌管卤簿仪仗以及传达皇帝指令、传唤官员拜见皇帝等事,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后隶属于锦衣卫。</p><p class="ql-block">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成祖设立东厂,东厂的爪牙也称校尉,具有皇家禁卫和皇帝私人秘密警察的双重身份。成化、正德年间(公元1465年﹣1521年)设立西厂,其内延禁军的名声远在东厂校尉之上。厂卫校尉不仅横行于京师,还常常被派到京外明察暗访,踪迹远及边邑、村镇。"皇城校尉"与明代的厂卫制度密切相关,是明代黑暗政治的见证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九宫长随"牙牌</p><p class="ql-block">此牙牌为"长随"(二等宦官)出入宫禁的通行牌,可悬挂于腰间,以备查验。洪武初年,朱元璋在宫内设"十二监",由太监充任。其中,"长随"是"十二监"中级别比较低的职务,明初定为从六品,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后升为正六品。</p><p class="ql-block">明代是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在皇帝较勤政时,太监只是在宫廷内干一些打杂的事,权力并不大。但如果皇帝不理朝政、偏信身边的太监,则太监的权力就可能急剧膨胀,甚至代替皇帝行使权力,直接影响朝政乃至国家的兴衰。有明一代,太监之祸登峰造极,出现了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为害一时的阉党竖宦,加剧了明代的政治腐败。</p> <p class="ql-block">《北京宫城图》(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佚名 绘</p><p class="ql-block">此幅北京宫城俯瞰图描绘的是刚刚建好的北京宫城。</p><p class="ql-block">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自古以来地理位置就十分重要。金元之时,随着民族的融合,北京地区逐渐成为中国地理和政治的中心,金和元都在这里建都。明朝建立后,朱棣被封为燕王,自其登基后,北京便成为其"龙兴之地"。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也为了便于抵御蒙古部落的侵扰,朱棣决定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并征发全国的能工巧匠到北京参加营建工作。永乐时期确立了北京城垣四至和九个城门,奠定了北京内城的基础,而宫殿(紫禁城)工程則是营建北京的核心工程。</p> <p class="ql-block">明朝的经济与社会生活</p><p class="ql-block">明朝初年,朱元璋实行安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某些行业内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若干变化,崇尚奢华、追求个性成为一时风尚。</p><p class="ql-block">农业与治河</p><p class="ql-block">明朝初年,朱元璋采取移民垦荒,兴修水利,奖励耕织,劝课农桑,减免战乱地区百姓的租税和徭役等措施,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中后期,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相继传入并得到推广,使粮食种类大为丰富。明朝末年,潘季驯多次受命治理黄河。他采取"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黄"的治河方针,取得了较好的治河效果,化水害为水利,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p> <p class="ql-block">《河防一览图》</p><p class="ql-block">明 潘季驯(公元 1595年)绘</p> <p class="ql-block">《秋稔图》(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明 佚名 绘</p><p class="ql-block">此画描绘了明代民间秋社丰庆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手工业</p><p class="ql-block">明代蚕丝生产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蚕丝生产基地。丝织技术有所进步, 工艺"巧变百出,花色日新"。棉布产量很大,松江布远销全国各地,有"衣被天下"之称。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制作出来的甜白、斗彩、五彩等瓷器,造型美观,色彩丰富,无论是意境还是形式均臻于完美。冶金技术趋于成熟,体型巨大的永乐大钟、锋利坚韧的钢质武器、配比精到的宣德铜器等均有盛名。</p> <p class="ql-block">明代的制瓷业非常发达,瓷窑增多,所产瓷器品质优良,造型美观。自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景德镇珠山麓建御窑(器)厂起,景德镇的地位就越发重要,被誉为"瓷都"。高峰时的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900多座,市镇绵延十几里,人户超过10万户。</p><p class="ql-block">青花瓷是明代瓷器的主流,其中以永乐、宣德两朝最盛。釉层晶莹厚肥,青花色泽浓艳,一些新器形受到中东伊斯兰风格的影响。青料为南洋进口的"苏勃泥青",蓝中泛有黑斑,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和鲜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永、宣两朝的青花瓷不论是在器型上,还是在釉面和纹饰上都很相近,因此有"永宣不分家"之说。</p><p class="ql-block">青花海水云龙纹扁瓶</p><p class="ql-block">明 永乐﹣宣德(公元1403年﹣1435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穿花龙纹梅瓶</p><p class="ql-block">明 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明定陵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纹贯耳瓶</p><p class="ql-block">青花灵芝纹石榴尊</p><p class="ql-block">明 宣德(公元1426年﹣1435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八仙葫芦瓶</p><p class="ql-block">明 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p> <p class="ql-block">单色釉瓷</p><p class="ql-block">明代陶瓷生产窑址增多,分工精细,技术完善,由吹釉法代替了蘸釉法,以轮转旋坯代替了竹刀旋坯,单色釉瓷器出现许多新的品种,如永乐时期的甜白,宜德时期的霁红和霁蓝、万历时期德化窑的象牙白等。</p><p class="ql-block">白釉释迦牟尼坐像</p><p class="ql-block">明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p><p class="ql-block">此尊释迦牟尼坐像是一件有确切纪年和工匠署名的明代漳窑精品。</p><p class="ql-block">漳窑是指漳州的一处明、清瓷窑,曾以烧制白色釉瓷器而著名,明中叶始制白釉米色器。因漳州月港曾是名闻海内外的商港,漳窑出产的瓷器曾一度从那里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清朝初年,由于清廷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该港迅速衰落。开禁后未能恢复。其商贸地位逐渐被临近的厦门所取代,月港连同漳窑古窑址遂湮没无闻。在文博工作者的努力下,探明漳窑米色瓷的产地在华安县的上、下东溪一带,正好与这件瓷像的款识"漳州府东溪乡"相吻合,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漳窑烧造历史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白釉暗花三系罐</p><p class="ql-block">明 永乐(公元1403年﹣1424年)</p><p class="ql-block">甜白釉瓷是在元代枢府瓷的基础上,由明永乐年间景德镇官窑创制的一种高白度瓷器,是在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经高温烧制而成。釉下暗花用肉眼难以看出,但通过侧光、放大镜或者灯光透视等,却隐约可见,使原本单一的白色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变化感,给人以亦幻亦真的感觉,体现了中国瓷器美学从形的体验到神的感受的升华,反映了时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制瓷技艺。由于甜白釉在生产过程中把铁的含量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就使釉色精细白净,几无瑕疵,看起来非常诱人,因此,有人形容这种瓷器"白如凝脂、素犹积雪"。</p> <p class="ql-block">白釉暗花缠枝莲纹梅瓶</p><p class="ql-block">明 永乐(公元1403年﹣1424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葵口碗</p><p class="ql-block">明 永乐</p> <p class="ql-block">斗彩瓷</p><p class="ql-block">明代成化斗彩瓷与宣德青花瓷齐名,是明代彩瓷的代表。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静动兼蓄,"点染生动",给人以丰富热烈、鲜明清新之感。形制多为酒杯、高足杯等小型器物,尤以鸡缸杯、葡萄杯等"精妙可人"。由于烧造数量极为有限,在明代后期已极为珍贵。</p><p class="ql-block">斗彩葡萄纹高足杯</p><p class="ql-block">明 成化(公元1465年﹣1487年)</p> <p class="ql-block">斗彩婴戏纹杯</p><p class="ql-block">明 成化(公元1465年﹣1487年)</p> <p class="ql-block">五彩瓷</p><p class="ql-block">五彩瓷的彩绘烧制方法大略同于斗彩瓷,多以青花为底色,根据图纹需要添加红、黄、蓝、绿、紫五色或其中几色,浓艳绚烂,盛极一时。明代的五彩瓷以嘉靖、万历时期为代表,图案花纹满密,尤其突出红色,色釉浓翠红艳,刻意追求华丽的效果。</p><p class="ql-block">嘉靖官窑五彩器的盛行,可能与嘉靖皇帝本人尊崇道教、深信五彩辟邪有关。嘉靖自幼体弱多病,因此非常崇尚道教的养生健身之道,经常供斋醮神、设坛祭祷神灵。每次在宫中设坛斋醮,都要悬挂五色彩旗,用五彩"画符"以驱鬼辟邪,其间也少不了使用五彩瓷器。据《明史》记载,仅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景德镇御窑烧造的供内廷醮坛用瓷器就达3万件。</p><p class="ql-block">五彩鱼藻纹盖罐</p><p class="ql-block">明 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p> <p class="ql-block">五彩穿花龙纹蒜头瓶</p><p class="ql-block">明 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p> <p class="ql-block">五彩瑞兽纹葵瓣觚</p><p class="ql-block">明 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p> <p class="ql-block">景泰蓝</p><p class="ql-block">景泰蓝,也称掐丝珐琅器,是元代从阿拉伯地区传进的一种新工艺, 其工艺流程是在金属胎体上用细铜丝铆焊成图案,加各种珐琅彩釉料,经高温成色,最后磨光成器。这种制作技术在明代景泰年间日臻完善,成品多以蓝色为地,色泽晶莹,因而称为"景泰蓝"。</p><p class="ql-block">掐丝珐琅鱼藻纹高足杯</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景泰款铜胎掐丝珐琅葫芦瓶</p> <p class="ql-block">掐丝珐琅鼎</p> <p class="ql-block">漆器</p><p class="ql-block">明代漆器品种广,技艺精,产量多。品种中有雕漆、金漆、彩漆、嵌漆等。产地遍及全国各地,各有所长。</p><p class="ql-block">江千里制黑漆嵌螺钿执壶</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此执壶黑漆锡胎,壶底嵌有"千里"二字,是明末著名镶嵌漆艺工匠江千里的作品。</p><p class="ql-block">"螺钿"是一种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等形象,镶嵌在髹漆器物之上的装饰技法。明代在螺钿镶嵌工艺的基础上,又发明了称为"百宝嵌"的新工艺。这种工艺是用象牙、珊瑚、翡翠、玉石等珍贵材料,在器物表面镶嵌出各种浮雕花纹。</p><p class="ql-block">明代是中国漆器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制漆名家,扬州漆匠江千里(一作姜千里,字秋水)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有"杯盘处处江秋水,卷轴家家查二瞻"之说。二瞻是新安派名画家查士标的字,将一位漆匠制作的杯盘与名画家的画相提并论,这在中国工艺史上并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剔红花鸟纹长方盒</p><p class="ql-block">此长方形漆盒利用"剔红"工艺制作而成,是明代宫廷漆器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剔红"是一种雕漆工艺,是在器面上反复涂数十层甚至上百层红漆,待漆干后,再在厚厚的漆上雕刻出浮雕的纹样。明末黄成所著的《髹饰录》称之为"雕红漆"。这种工艺成熟于宋元时期,明代有所发展。明永乐至宣德年间宫廷作坊果园厂制作的剔红,上承元代嘉兴西塘剔红"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的风格,改个人名款为"大明"款。嘉靖年间,大批云南工匠被选进京,将用刀不善藏锋、又不磨熟棱角的云南雕漆风格带入宫廷,使滇派剔红主导了嘉靖、万历年间的宫廷雕漆。万历时,剔红刀法转向细密。</p> <p class="ql-block">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城乡社会生活</p><p class="ql-block">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传统的工商业城市更加繁荣,新的工商业城镇不断涌现。白银逐渐取代缺乏信誉的宝钞,成为重要的流通货币。富商大贾往来贩运,组成以地域为纽带的商帮。城乡社会生活日渐丰富,追求财富成为一种时尚。</p><p class="ql-block">《货郎图》(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明 佚名 绘</p><p class="ql-block">1960年候外庐 捐</p> <p class="ql-block">“大明通行钞”壹贯钞版</p> <p class="ql-block">宝钞</p> <p class="ql-block">左下: "金花银"银锭</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p><p class="ql-block">"金花银"是明代中后期折收税粮的银两,原意是指足色而有金花的上好银两,又名折粮银、折色银或京库折银。此银锭是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福建建宁府上交给户部的"金花银"。</p><p class="ql-block">历朝赋税以征收实物为主,明初也不例外。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起,明政府规定江南田赋折银征收,地方政府每年将收齐的散碎银两铸成银锭,上交户部。银锭上刻有地方名称、税别、重量、内耗及有关官员和银匠姓名等内容,称"金花银"。税粮折银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方面的一个重大进步,不仅减少了农民运送税粮的痛苦,而且直接推动了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繁荣。</p><p class="ql-block">其它:明朝铜钱</p> <p class="ql-block">戥( deng )子</p><p class="ql-block">明 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p><p class="ql-block">这件戥子是称金银、药品等贵重物品的小衡器、制作精良,准确至钱和分。</p> <p class="ql-block">长洲县校准砝码</p><p class="ql-block">明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p> <p class="ql-block">明朝的对外关系</p><p class="ql-block">公元1405—1433年,明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舰队七下"西洋",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以及非洲各国的友好往来。明代与朝鲜的关系密切,与日本的关系因倭寇的侵扰以及日本发动侵朝战争而受到破坏。</p><p class="ql-block">从16世纪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陆续东来,中西方文明开始直接碰撞和交流,中外关系出现了崭新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郑和下西洋</p><p class="ql-block">"西洋"是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郑和七下西洋,体现了明朝船舶制造和航海技术的伟大成就,其规模之大,航程之远,实为世界航海史上之壮举。</p> <p class="ql-block">郑和铸铜钟</p><p class="ql-block">明 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p><p class="ql-block">1981年福建南平采集</p><p class="ql-block">此钟是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为祈求出海航行平安而铸。</p><p class="ql-block">郑和每次下西洋前,他率领的庞大船队一般都要在福建长乐五虎门一带集结,做好各种准备工作,等候东北季风来临再扬帆出海。在等候季风期间,郑和在副手福建人王景弘的陪同下到福建各地的寺庙行香布施。永乐十年(1412年)第四次下西洋之前,曾奏准在长乐南山建天妃宫,并修葺天妃宫旁的南山塔寺。宣德六年(1431年)最后一次下西洋前,郑和重修了天妃宫和南山塔寺,并在天妃宫立《天妃灵应之记》碑。据碑文可知,郑和在建三清宝殿时,曾铸钟设鼓供于殿内,以保佑航行的平安。</p> <p class="ql-block">三宝公铁矛</p><p class="ql-block">印度尼西亚华侨谢政邻赠</p><p class="ql-block">铁矛两面分别凸铸"三保公"和"三宝大人"铭文,是印度尼西亚民间纪念三宝太监郑和的祭典之器。</p> <p class="ql-block">对日、对朝关系</p><p class="ql-block">明初,中日之间保持着朝贡贸易关系。明中期以后,一些日本海盗团伙与中国的海盗相勾结,侵扰中国沿海,形成"倭患"。嘉靖末年,戚继光等抗击倭寇,使倭寇横行的局面得到遏制。万历年间,日本两次发动侵朝战争。中国应朝鲜国王的请求入朝,与朝鲜军民一道,击败了日本的侵略。</p><p class="ql-block">"天下一木濑大和守藤原信重作"铜镜</p><p class="ql-block">日本江户时代(公元1603年﹣1868年)制</p><p class="ql-block">1947年福建泉州开元寺出土</p><p class="ql-block">此镜是日本江户初期的作品,大约在明末传入中国,供奉给泉州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军刀</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p><p class="ql-block">一代名将戚维光非常重视军刀的质量,这把军刀正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时铸造的,显示出明代冶铁技术的高超水平。</p><p class="ql-block">戚维光(公元1528年﹣1587年),字元敬,山东登州(今蓬莱)人,17岁承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末年,中国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戚继光奉命前往抗倭。他在义乌、金华两地招募"民兵",进行严格的训练,将这支队伍训练成英勇善战,屡立战功的精锐部队,被誉为"戚家军",倭患平息后,戚维光调任蓟镇总兵官,直接担负拱卫京师的重任。在守卫前镇的16年时间里,他严格训练,严密防守,多次挫败北方游牧部落的侵扰。</p> <p class="ql-block">欧人东来与中外关系的新变化</p><p class="ql-block">明朝末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与中国的士大夫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并把欧洲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到中国、对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铜火铳</p><p class="ql-block">明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p><p class="ql-block">火铳,是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通称。此火铳由前膛、药室和尾銎组成。现代的枪炮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火铳最早发明于宋代,后传至蒙古汗国,成为蒙古军西征时攻克中亚、欧洲城堡的重要武器。</p><p class="ql-block">明代的火器技术有所发展,火铳大规模用于装备军队。永乐年间组建了专用火器的神机营,促进了明军训练和作战方式的改变,创造和发展了火铳同冷兵器相结合的战术。到了明末,西洋传教士带来了更为先进的鸟铳和火炮(技术),火铳逐渐被取代。</p> <p class="ql-block">阿拉伯文带座铜炉</p><p class="ql-block">明 正德(公元1506年﹣1521年)</p> <p class="ql-block">铜金刚铃、金刚杵</p><p class="ql-block">明 宣德(公元1426年﹣1435年)</p><p class="ql-block">这套铜铃、铜杵为藏传佛教法器,是宣德年间明廷布施给西藏拉萨寺院的礼物。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又由达赖喇嘛当作生日礼物呈送给乾隆皇帝。</p><p class="ql-block">西藏地区盛行藏传佛教。明永乐、宣德年间(公元1403年﹣1435年),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宗教首领的笼络,明廷先后封授了三位地位很高的"法王"(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和大慈法王)、五位地位低一点的"教王"(阐化王、护教王、赞善王、辅教王、阐教王)。"八王"历代相承,各王定期或不定期地遣使向明朝进贡,他们随带马匹和其他特产,明廷也以绸缎、布帛、茶和钞等回赐。</p> <p class="ql-block">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p><p class="ql-block">清朝是由我国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制王朝。从清太祖努尔哈赤至清末宣统皇帝,历经近300年。公元1644年清朝入主北京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这一时期为清前期,是清朝从开基创业、建立中央政权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的阶段。</p><p class="ql-block">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像</p> <p class="ql-block">满族的兴起与清朝的建立</p><p class="ql-block">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进行了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后,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建立后金政权,年号天命;后迁盛京(今辽宁沈阳)。其子皇太极即位后,改国号为清,改族称为"满洲"。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清政府迁都北京,开始建立对全国的统治,是年为顺治元年。</p><p class="ql-block">清朝的统治体制多沿袭明朝,但具有自身特点,从清初操持军政大权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到雍正时期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军机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清朝的军队主要是八旗军,还招降明军和地主武装,建立绿营军。</p><p class="ql-block">"大政殿宝"玉印 清</p><p class="ql-block">大政殿是沈阳故宫建筑之一,是努尔哈赤、皇太极处理政务的地方。清制皇帝之印被称为"宝"。</p> <p class="ql-block">八旗各旗佐领图记 清</p><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族过程中创建八旗制度。八旗,是指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不同颜色的旗子,每旗下辖一定数量的属民,实行旗主、参领、佐领三级管理制,战时出征,平时务农,军政合一,兵民一体,它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伐、组织生产三项职能。</p><p class="ql-block">入关后,八旗的社会、生产职能逐渐缩小,军事为其主要职能。</p><p class="ql-block">佐领为八旗组织的基层官吏。</p> <p class="ql-block">满文"天命通宝"铜钱 清</p><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于后金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后,始铸"天命通宝",满文也称"天命汗钱",在后金统治区域内流通。</p> <p class="ql-block">皇太极调兵信牌 清</p><p class="ql-block">牌上所刻"宽温仁圣皇帝"为皇太极的尊号。</p> <p class="ql-block">边疆的统一与巩固</p><p class="ql-block">清朝在康熙、雍正和乾隆统治时期,先后剿灭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西北边疆的叛乱,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边疆管理,坚决抵制沙俄向中国的扩张,使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清圣祖康熙帝 爱新觉罗·玄烨像</p> <p class="ql-block">清高宗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历像</p> <p class="ql-block">"皇帝之宝"玉玺</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印文阳刻满、汉文"皇帝之宝",印钮为盘龙状。"皇帝之宝"属乾隆帝钦定的二十五宝之一,是皇权的象征。清朝皇帝颁发诏书等时均须钤用"皇帝之宝",使用频率最高,钤用范围最广。皇帝印章称为"御宝",置于故宫交泰殿,由专门的机构﹣﹣尚宝司来统一管理。</p> <p class="ql-block">清朝的经济和各民族社会生活</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的战乱,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和破坏。随着战火平息,清政府采取一系列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的措施,到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显著发展,超越前代。</p><p class="ql-block">黑绒嵌银花撒袋(弓箭袋)</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撒袋,又称櫜鞬,是盛装弓、箭的器物。此撒袋是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台吉敦多布达什进呈给乾隆皇帝的礼物。</p><p class="ql-block">土尔扈特部原为明末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随着准噶尔部的崛起与扩张,土尔扈特部被迫离开故土来到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下游游牧。随着俄国势力的扩张,土尔扈特逐渐受制于俄国。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为摆脱俄国的控制,土尔扈特人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冲破重重阻挠返回故土。乾隆帝在热河接见渥巴锡等首领,并赐宴避暑山庄万树园;亲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石立于普陀宗乘之庙以示纪念;用优厚的赈济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众。</p> <p class="ql-block">清敕封七世班禅额尔德尼金册(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五世达赖铜鎏金像 </p><p class="ql-block">五世达赖名阿旺罗桑嘉措(公元1617年﹣1682年),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应请率侍从3000人到达北京,与顺治帝在南苑相会,居住在专为他修建的黄寺。次年在返回途中接到顺治帝颁给他的金册、金印,被正式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恒喇达赖喇嘛"</p> <p class="ql-block">达赖喇嘛金印(复制品) </p><p class="ql-block">此为清朝中央政府颁赐给达赖喇嘛的金印。</p><p class="ql-block">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喇嘛的册封始自五世达赖喇嘛。自此,达赖喇嘛作为西藏宗教首领的地位得到清朝中央政府的确认。此后历世达赖喇嘛均须经中央政权册封、颁赐金印予以正式承认遂成定制。</p> <p class="ql-block">班禅额尔德尼金印(复制品) </p><p class="ql-block">此为清朝中央政府颁赐给班禅额尔德尼的金印。</p><p class="ql-block">清朝中央政府对班禅的册封始自五世班禅。为提高班禅在西藏的社会地位,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正月,康熙帝谕令按照册封达赖喇嘛之例,正式册封五世班禅罗桑益喜(公元1663年﹣1737年),赐名号"班禅额尔德尼",并颁赐满、汉、蒙、藏文金册一份、金印一方。自此,班禅作为西藏另一宗教首领的地位得到清朝中央政府的确认。此后历世班禅均须经中央政权册封、颁赐金印予以正式承认遂成定制。 </p> <p class="ql-block">农业与手工业的恢复、发展</p><p class="ql-block">清初实行奖励垦荒的政策,大量荒地不断开垦成农田;重视兴修水利,治河导淮,促进了农业生产,保证了内河航运的畅通。水稻、小麦等粮食产量提高,番薯、玉米等外来高产农作物种植进一步推广,棉花、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清代匠籍制度的废除,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使纺织业、制瓷业与冶铁业等行业生产规模扩大,品种增多、工艺精美,在生产关系上也出现了新的因素。</p><p class="ql-block">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p><p class="ql-block">瓷尊施霁青色釉,肩颈间贴一对白色展翅剪尾燕子为耳。霁青色象征"河清",燕子与"晏"谐音,蕴含着"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之意。乾隆时期粉彩瓷器的生产工艺达到了高峰,此件瓷尊即为明证。</p><p class="ql-block">据研究,海晏河清尊是由景德镇御窑为圆明园海晏堂专门烧制的陈设品。海晏堂是圆明园西洋楼最大的宫殿。唐人郑锡在《日中有王字赋》中有"河清海晏,时和岁丰"之说,意指黄河水流澄清,大海风平浪静,后用以颂扬天下太平之意。"海晏堂"之名应取意于此。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海晏堂亦沦为废墟。但幸运地是,海晏堂内陈设的两件瓷尊被保存了下来,此为其中一件。</p> <p class="ql-block">松石绿釉梅瓶</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p> <p class="ql-block">粉彩镂空转心瓶</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p> <p class="ql-block">胭脂水釉碗</p><p class="ql-block">清 雍正(公元1723年﹣1735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八吉祥纹扁壶</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p> <p class="ql-block">斗彩海水团花纹天球瓶</p><p class="ql-block">清 雍正(公元1723年﹣1735年)</p> <p class="ql-block">天蓝釉菊瓣尊</p><p class="ql-block">清 康熙(公元1662年﹣1722年)</p> <p class="ql-block">粉彩梅竹双燕瓶</p><p class="ql-block">清 雍正(公元1723-1735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夜宴桃李园图棒槌瓶</p><p class="ql-block">清 康熙(公元1662年﹣1722年)</p> <p class="ql-block">窑变石榴尊</p><p class="ql-block">清 雍正(公元1723年﹣1735年)</p> <p class="ql-block">黄地珐琅彩花卉纹碗</p><p class="ql-block">清 康熙</p> <p class="ql-block">《耕织图》刻石 </p> <p class="ql-block">开荒执照</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p><p class="ql-block">此为乾隆三十三年由云南布政使司发给丽江府鲁甸人沙立目准许其开垦土地的执照。据执照中记载,当时云南的耕地山多田少,可耕种的土地几乎殆尽。为促进农业生产,清廷奖励开垦荒地:凡山角、水边皆可开垦耕种,并免收赋税。执照上写明了沙立目一家开垦干地八亩,坐落于打麦冲;四至范围东到河、南到口、西至树林、北至山脚,永远免收赋税。据此执照可知,当时农民开垦了荒地,需报居住地的官府批准,由布政使司发给开荒执照才被承认。</p> <p class="ql-block">《棉花全图》</p><p class="ql-block">清 拓本</p><p class="ql-block">此图册是清朝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为向皇帝汇报棉事而制作的图册,两函。其中"收贩"图,描绘了棉农,把自家种的棉花送到棉花交易处,棉商架秤收购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红地织金云龙缎 </p><p class="ql-block">云龙缎匹,色泽明艳华丽,是江南织造局为宫廷所用专门织造的。</p><p class="ql-block">清承明制,在江宁(今江苏南京)、苏州和杭州三处设立专办宫廷御用和官用各类纺织品的织造局,管理各地织造衙门事务的官员(主要来自内务府)通称织造。清代江南织造机构通常分为两部分,织造衙门是织造官吏驻扎及管理织造行政事务的官署,织造局是经营管理生产的官局工场。</p><p class="ql-block">至乾隆时期,清代纺织业的发展达到顶峰,从业者数量激增,分工更细致,生产技术水平高,产品类多质好。从业者工艺精湛,以织方纹和龙凤纹著称。江宁(今南京)与苏州地区,到乾隆时期更是户户习织,专其业者不下万家。</p> <p class="ql-block">驼灰色团龙纹实地纱</p> <p class="ql-block">彩格棉布</p> <p class="ql-block">商业的繁荣</p><p class="ql-block">国家的统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北京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商贾云集、商品荟萃之地。江宁(今江苏南京)、扬州、苏州、杭州、汉口(今湖北武汉)、广州都是繁华的城市,在边远的地方还出现了乌噜木齐(今新疆乌鲁木齐)、打箭炉(今四川康定)等新兴的商业中心。</p><p class="ql-block">在商业贸易中,广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商人借助各种形式的广告宣传自己的商品,招徕顾客。幌子和招牌是当时商业店铺较多使用的广告形式。</p><p class="ql-block">通常说来,幌子是一种形象广告,如靴子店以靴为幌,烧酒铺以葫芦为幌,酱肉铺以酱肉坛子为幌。幌子有实物,亦有用模型代替,如针铺以木质针的模型悬于门外为幌,当然还有用图画示意所售商品的画幌。</p><p class="ql-block">"普济质店"幌子</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当铺幌子,木质,前后镶嵌"普济质店"与"当"铜字。</p> <p class="ql-block">康熙通宝</p><p class="ql-block">雍正通宝</p><p class="ql-block">乾隆通宝</p> <p class="ql-block">铁秤砣</p><p class="ql-block">清 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p> <p class="ql-block">尺子</p> <p class="ql-block">各民族社会生活</p><p class="ql-block">清代各民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文化娱乐等民俗习惯表现出绚丽多彩的世态风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的联系空前加强,各民族间的交往与日俱增。</p><p class="ql-block">少数民族烟袋</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阿拉伯文圆铜盒 </p> <p class="ql-block">藏、蒙文铁印 </p> <p class="ql-block">左:达斡尔族绣花烟荷包 </p><p class="ql-block">右: 抹红莲花纹瓷瓶 </p><p class="ql-block">江西景德镇民窑烧造,专为藏族人民插花供佛使用。</p> <p class="ql-block">鄂伦春族压花桦皮盒 清</p> <p class="ql-block">清朝的对外往来</p><p class="ql-block">清初实行闭关政策,严格控制中外通商和民间贸易往来。康熙年间统一台湾后,清朝开始择地开放沿海通商口岸,又设立"公行",专管对外贸易。自此至19世纪初,中国的生丝、茶叶、瓷器等大量出口,远销欧美,并长时间保持出超;与朝鲜、日本、越南、柬埔寨、印度等周边国交往频繁。18世纪以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先后进入工业革命阶段,乾隆帝并没有意识到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正在拉开差距,清朝处于"落日的辉煌"之中。</p> <p class="ql-block">青花楼阁圆盘,清代外销瓷器。</p> <p class="ql-block">"永源茂记"青花人物碗</p><p class="ql-block">在清代出口的瓷器中,有的标有出品者的名号,"永源茂记"瓷器在其中占有一定比重。</p> <p class="ql-block">放大图</p> <p class="ql-block">野菊飞鸟纹七宝珐琅瓶</p><p class="ql-block">日本国赠送给清朝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黑漆描金山水大笔筒</p><p class="ql-block">日本国赠送给清朝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放大图</p> <p class="ql-block">刻花铜水瓶</p><p class="ql-block">清朝年间由印度流入中国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凸花金鹿故事银钵</p><p class="ql-block">这是18世纪柬埔寨送给清朝的礼物。银钵上的纹饰表现的是柬埔寨的《金鹿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五彩双鹰纹药罐</p><p class="ql-block">康熙年间俄皇彼得大帝在中国定烧的药瓶。</p> <p class="ql-block">放大图</p> <p class="ql-block">金花铁插刀</p><p class="ql-block">这是公元1785年(乾隆五十年)尼泊尔国王拉特纳巴送给清朝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上: 青玉嵌花把皮鞘腰刀 清</p><p class="ql-block">刀长97.7厘米,钢质腰刀,手柄为青玉质地,上嵌有金丝与宝石组成的花枝,配有皮鞘。据其上所系羊皮标签可知,这把腰刀是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 年)马嘎尔尼率领英国使团来华时呈送给乾隆帝的礼物之一。</p><p class="ql-block">为了取得在中国的商务利益与外交利益,公元1792年英国派遣以马嘎尔尼为首的使团,借为祝贺乾隆帝八十三岁万寿节、携厚礼、乘舰船前来中国。在经过九个月的漫长航行后,马嘎尔尼使团抵达广州,并北上京城。随后,使团主要成员赴承德避暑山庄谒见乾隆帝,发生了著名的"礼仪之争"。"礼仪之争"虽最终化解,然英使团打开中国贸易大门的愿望落空。中国错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遇。四十余年后,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了清朝早已腐朽的大门。</p><p class="ql-block">下: 德国望远镜</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文化</p><p class="ql-block">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哲学家、讲求经世致用的科学家和极具个性的文学家、艺术家。</p><p class="ql-block">当时,一些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对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哲学</p><p class="ql-block">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王守仁、李贽等人开始冲破程朱理学束缚、创立了具有初步民主思想和人文因素的新的哲学流派。明末清初三大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哲学上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政治思想带有反对专制主义的民主色彩。他们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p> <p class="ql-block">《明夷待访录》</p><p class="ql-block">清 黄宗羲 著</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刻本</p> <p class="ql-block">《日知录》</p><p class="ql-block">清 顾炎武 著</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刻本</p><p class="ql-block">这是顾炎武的主要著作之一,是一部读书笔记。书中论述有关经史、吏治、财赋、典章制度、地理、艺文等方面的心得,加以穷源溯本,考证谬误。</p> <p class="ql-block">《宋论》手稿</p><p class="ql-block">清 王夫之</p> <p class="ql-block">绘画与工艺品</p><p class="ql-block">明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其中以"吴门四大家"沈周、唐寅、文徴明和仇英的影响最大。清朝画坛流派较多,风格各异,取得值得后人称道的艺术成就。清初有以摹古为主旨的正统派画家"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也有一反传统,张扬个性的改革派画家"四僧"(弘仁、髡残、石涛、朱耷),清中期有供奉宫廷的画家焦秉贞、冷枚、金廷标等,也有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等。这一时期的手工艺品种类繁多,铜胎画珐琅、玉器、雕漆器等表现出高超的制作技艺,异彩纷呈。</p> <p class="ql-block">黄料夔纹诗句瓶 清</p> <p class="ql-block">乾隆款剔红百子宝盒</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p><p class="ql-block">盖内金楷书"百子宝盒",内盒底有"乾隆年制"款。</p> <p class="ql-block">青玉六蜻蜓环耳双联洗 清</p> <p class="ql-block">铜胎画珐琅蝠莲纹花盆 清</p> <p class="ql-block">程君房造"玄玉"墨 明</p><p class="ql-block">文溯阁墨 清</p> <p class="ql-block">粉彩描金云龙纹瓷管笔 清</p> <p class="ql-block">雕孔雀端砚</p><p class="ql-block">端砚为砚中名品,砚石产于高要县(今属广东省),呈深紫色,其质地坚细柔润。</p> <p class="ql-block">《芥子园画传》 清</p><p class="ql-block">沈心友编撰,王概兄弟绘图</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刻本</p><p class="ql-block">此书为画学津梁,分为三集:一集为画学浅说,后列树、石、人物、屋宇等绘画方法,二集为兰竹梅菊,三集是草虫花卉。沈心友是清代著名戏曲家李渔的女婿,芥子园是李渔别墅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科学技术</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传入,涌现出李时珍、宋应星、朱载堉、徐光启、方以智、明安图、王清任等集大成的科学家,他们撰写了在当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名著。</p> <p class="ql-block">《本草纲目》</p><p class="ql-block">明 李时珍 著</p><p class="ql-block">明 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刻本</p><p class="ql-block">李时珍(公元1518年﹣1593年) 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写成《本草纲目》,收入药物1892种,对每种药物的名称、产地、形态、采集方法、药物性味和功用、制作过程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之大成。</p> <p class="ql-block">《农政全书》</p><p class="ql-block">明 徐光启 著</p><p class="ql-block">明 崇祯(公元1628年﹣1644年)刻本</p><p class="ql-block">徐光启(公元1562年﹣1633年)、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人、明代著名的科学家、他在《农政全书》里以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桑蚕、种植、牧养、制造和荒政等12大目总结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天工开物》</p><p class="ql-block">明 宋应星 著</p><p class="ql-block">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刻本</p><p class="ql-block">宋应星(公元1587年﹣?),奉新(今江西奉新)人,明代著名的科学家。他在《天工开物》中总结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矿业等方面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天球仪</p><p class="ql-block">清 齐彦槐 制</p><p class="ql-block">这是根据天象计时的仪器,内部仿钟表的办法,用"钢肠"(发条)作动力,自动运转报时,制成于公元1830年(道光十年)。</p><p class="ql-block">齐彦槐(公元1774年﹣1841年),字梅麓,婺源(今江西婺源)人,清代科学家,对天文学和农田水利的研究都有卓越成就。</p> <p class="ql-block">康熙御制镀金量角规</p> <p class="ql-block">两星表 清</p> <p class="ql-block">晚清的经济和文化</p><p class="ql-block">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十九世纪下半叶起,为了"求强","求富",洋务派官僚和早期的民族资本家购买外国机器设备、聘请外国技师,兴办了轮船、铁路、机器矿冶、机器纺织、电报、电话、银行、邮政、水电等新兴事业,新式学堂、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和出版社也开始出现。在文学上,讽刺官场和洋人相勾结的谴责小说盛行一时,林纾、严复等人翻译的世界名著使人耳目一新。介绍数理化和声光电的近代科技书籍也大为流行。</p><p class="ql-block">中国早期的电话机</p><p class="ql-block">晚清(公元1840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早期的电话机。从颜色和双龙图案判断,可能是专供皇家使用的专线电话机。</p><p class="ql-block">1882年,电话机传入中国,称之为"德律风"( telephone )。1902年,为了便于慈禧太后遥控外交事务,在她居住的颐和园和北京城内的外务部之间铺设了专用电话线。6年后,又在颐和园的水木自亲殿和西苑的来薰风门东配殿之间装设了电话机,专备她与光绪皇帝使用。1910年,紫禁城内的建福宫、储秀宫和长春宫也安上了电话机。</p> <p class="ql-block">大龙邮票</p><p class="ql-block">公元1878年</p><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最早发行的邮票,一套三枚,面值分别为1分银、3分银和5分银,图案中间为代表中国的蟠龙形象。</p><p class="ql-block">1866年,清政府将递送各国使馆信件的工作交由海关负责。从1878年起,先后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上海、登州、九江、镇江的海关设立书信局,兼收民信,开始发行邮票,是为中国近代邮政之始。1896年,清政府正式成立大清邮政局。</p> <p class="ql-block">小龙邮票</p><p class="ql-block">清1888年</p> <p class="ql-block">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的钞票</p><p class="ql-block">晚清</p> <p class="ql-block">大清银行纸币</p> <p class="ql-block">出使德国大臣发给江绍沅的护照</p><p class="ql-block">公元1907年</p> <p class="ql-block">股票取息帐</p><p class="ql-block">公元1906年</p> <p class="ql-block">土木工程协会发给詹天佑的会员证书</p><p class="ql-block">公元1894年</p> <p class="ql-block">小说戏剧</p> <p class="ql-block">"闹天宫"苏州桃花坞印板 清</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铺首</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1860年,英法联军占据了北京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肆无忌惮地劫掠园中珍宝,并烧毁了圆明园。此铺首为圆明园劫后遗物,上铸有铭文"圆明园长春园玉玲珑馆陶嘉书屋""乾隆造办处,庚午年(1750年)制"。</p> <p class="ql-block">鸦片烟枪</p><p class="ql-block">晚清</p><p class="ql-block">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毒害中国人民。这是当时吸食鸦片的用具。</p> <p class="ql-block">推翻帝制建立共和</p> <p class="ql-block">大总统誓词</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后海外来电稿本</p><p class="ql-block">公元1912年</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光复纪念杯</p> <p class="ql-block">自19世纪40年代起,列强连续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清朝日益衰败。为了救亡图存,中国人民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11年,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得到了全国的响应,南方各省相继光复。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布成立,宣告清朝统治的结束,也意味着帝制时代的结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