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太湖县诗词书画学会电子期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由县诗词书画学会委托制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25年第3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六尺巷声名远播 古文都再创辉煌</b></p><p class="ql-block"> 4月13日,应桐城诗词协会邀请,太湖县诗词书画学会参访团在会长石庆元带领下,赴桐城市参观学习,进行诗词文化交流活动。</p><p class="ql-block"> 上午,参访团一行刚到桐城市,就受到市诗词协会主席陈俊、协会副秘书长黄爱玲等热情接待。太湖县参观团一行首站是参观孔城老街。孔城老街有1800多年历史,特别是明清保甲制度以来的遗迹更多。这里街面相对排列,鳞次栉比。石铺石条踏之若琴键铮铮有声。黛瓦马头墙,徽派建筑风格十足。李鸿章钱庄、知府倪宅、桐乡书院、石家大院等历史遗迹,比比皆是。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参观团一行赞叹不已。特别是孔城老街的保存与恢复,尽彰老街原貌,特色。一砖一石,触手能及先人的足迹与余温。</p><p class="ql-block"> 下午,在桐城市文联会议室,两地学(协)会共同举行诗词文化交流座谈会,桐城诗词协会主席陈俊作交流发言。陈主席首先代表桐城诗协对太湖县参访团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接着,陈主席从壮大诗词队伍,提高写作水平;以“两刊"为抓手,开展诗联活动和诗词进校园等四个方面介绍了桐城诗协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p><p class="ql-block"> 太湖县诗词书画学会会长石庆元在交流发言中,首先对桐城诗词协会各位领导、诗友对太湖同行的热情接待并提供这次良好的参观学习机会表示感谢。他说,桐城文化底蕴深厚,桐城派文风影响中国数百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桐城“六尺巷"礼让文明之风气,家喻户晓。特别是最近习总书记亲临桐城,参观“六尺巷",更加使“六尺巷"礼让文明精神推向全国,为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增添浓墨重彩一笔。</p><p class="ql-block"> 在会上,石会长着重介绍了太湖县创建“全国诗词之乡"的经验与做法,并就太湖县诗教工作所取得的一些成就向桐城同行作了汇报。</p><p class="ql-block"> 桐城市文联党组书记王向红出席了座谈会。座谈会结束,主客双方还互赠了诗刊诗报,并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随后,在桐城市文联党组书记王向红和桐城诗协诗友的陪同下,太湖县参观团一行先后参观了桐城市博物馆、文庙和“六尺巷”等人文景点。每一个景点,大家都驻足凝视,拍照,深思。认为桐城的文化厚重,可圈可点,保存完好。比如一条街,不仅仅是黛瓦粉墙,石板石条,与之相关联是一座座庭院,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而这些人文景观,却影响一代代学子,使文脉不断延续延伸,形成一种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所以,在文庙有几个诗友不由自主地向孔圣人叩首参拜,既是对古代先贤的崇敬,也是对桐城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膜拜。</p><p class="ql-block"> 在“六尺巷"看点更多。历史与现实社会都迫切需要一种礼让精神。“六尺巷"一砖一石,参访者细细抚摸,到此来过,心灵必将得到净化。习总书记亲临的地方,所赋予的文化内涵肯定丰富。这也是每一个诗人必须大书特书的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 桐城称为“文都",名不虚传。参访虽只有短短一天,但不虚此行。愿太湖、桐城诗词文化之大树根深叶茂,四季常青!(学会办)</p> <p class="ql-block">主编:石庆元</p><p class="ql-block">审核:汪泽根 王育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