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

徐建农

<p class="ql-block">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仙李白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引无数骚人墨客吟唱扬州。四月中旬,带着慕名已久的向往,同夫人和好友王先生两家结伴赴扬州春游。在家时夫人就早早做好了攻略,杨州景点多,我们重点游览了东关街、个园、瘦西湖、中国运河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东关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它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街道路面为长条板石铺设,这条街以前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冲,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集聚了扬州有名的餐饮美食、甜点、手工艺品,街面游客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充满了烟火气。</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个园</span></p><p class="ql-block"> 扬州园林首推是个园,个园是扬州游览的重点景点。个园位于东关街旁,占地面积2.3公顷,是座前宅后院的江南私家园林,原址为明代“寿芝园”,为嘉庆年间盐商黄至筠耗资六百万白银所建。个园之所以叫“个园”,是因为园主人黄至筠生性爱竹,园中植有万竿绿竹,且竹叶形似“个”字,半个竹便是“个”字,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全园分为南部住宅区,中部花园区和北部品种竹观赏区三个部分。住宅区位于个园南侧,坐北朝南,由西、中、东三路建筑组成,分别是福禄寿三个主题院落,纵向排列。三路建筑两条渐次高大的火巷,南宽北窄,似船形,寓意一帆风顺。</p> <p class="ql-block">  个园中最为精致的是园中部以四种不同石材展现四时之景的假山景,石笋点缀春山,与春山中的竹林组成春之山;太湖石装点夏山,以瘦、皱、露、透的山石皴法孤置成峰,既给人以婀娜多姿的造型之感,又给人透风清凉之意,展现夏山之景;黃山石堆叠成秋,园中黄山石堆叠的假山仿秋季万物萧瑟;宣石垒砌冬山,旧石表面如积雪覆盖在灰色石材上的形志,似众狮摇头摆尾,而山后留有听风音洞。以表达风音冬雪之景。各类奇石,遍布园中,有如灵蛇,有如骏马,有如猛虎,有如美猴,夏景一石形如“月”字,如遮下部又如“丑”字,故而有“丑”石为俊之说。园中一长廊经春夏至秋,意为时光邃道,又叹光阴似箭。</p> <p class="ql-block">  游完春夏秋冬院,移步后园,映入眼帘的是品种观赏竹园,个园原主人黄至筠尤为爱竹,栽下上万株各类名贵竹子。或丛生,或散生。印象较深的是龟甲竹,黄竹。真是好个“竹西佳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瘦西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有扬州瘦”。“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瘦西湖原名保障湖,因清代诗人汪沆以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得名,与杭州西湖的丰腴形成对比,凸显其“清瘦”特色。其历史可追溯至隋唐时期,经明清盐商与帝王南巡推动,形成“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园林格局。我们从南门进,北门出,一路桃红柳绿,琼花与木绣球盛开,过徐园,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熙春台等景点散落湖畔,形成移步换景的山水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大运河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扬州市三湾湿地公园内,是中国首座全面展示大运河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标志性项目。整体造型如停泊于运河畔的“巨船”,与周边文峰塔、天中塔共同构成“三塔映三湾”的独特景观。博物馆以“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为理念,通过11个专题展厅和沉浸式展览,系统呈现大运河2500年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印象较深的展项有: 汴河河道剖面:长25.7米、高8米的汴河州桥遗址剖面被整体搬入展厅,直观展示隋唐至明清的河道变迁与沉积文物,是国内揭取的最大土遗址剖面。 “运河上的舟楫”展厅:复原清代沙飞船,结合360度环幕投影,模拟从杭州至扬州的运河航行,呈现两岸四季风光与市井生活,体验了一把“舟行四季”的虚实交融。 沉浸式街肆体验:“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厅还原明清扬州古城风貌,商铺、戏台、邮驿林立,并通过光影技术模拟昼夜更替,游客可穿梭于仿古街巷,感受运河商贸繁荣。 博物馆的展陈不仅展现运河在交通、经济、生态中的历史作用,更通过现代技术活化文化遗产,成为解读中国运河文明的“百科全书”。</span></p> <p class="ql-block">##X-Lpoft2ORoAip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