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遵 义 行 记</p><p class="ql-block"> 大 吕</p><p class="ql-block"> 2025-04-1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间四月,赤水河畔的遵义正披着春日的薄纱。山峦如黛,或孤峰独秀吟咏史诗,或群峰连绵似丹霞流淌;河水携着茅台镇的酒香,丰盈如盛唐仕女,清冽似山野少女。这方山水,曾因一场会议改写中国命运,如今在春晖中更显绰约——革命的热血与自然的生机,在此交织成四月最动人的序章。</p><p class="ql-block"> 观摩 “松鹤杯”</p><p class="ql-block">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4月13日至17日,由全国老干部象棋邀请赛组委会、中华老年象棋运动协会联合主办的第27届“松鹤杯”全国老干部象棋邀请赛在历史文化名城遵义举行。本届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的200多名离退休老干部同场竞技,以棋会友。我们市老年保健协会应邀参赛,观摩学习全国各地棋友的棋艺。</p><p class="ql-block"> 中国象棋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意志的结晶。在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中,象棋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和陶冶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博弈中的豁达、风雅、机智、严谨与军事、哲学、文学、艺术都密切相关;楚河汉界,方寸棋盘带给我们的健康与快乐,更多的是带来人生的启迪、生命的顿悟。</p><p class="ql-block"> 我不怎么会下象棋,只是凑个热闹而已,观摩全国邀请赛,确实长了知识、长了见识、开了眼界。你看:红木棋盘上的车马炮,曾穿越过娄山关的晨雾,丈量过赤水河的波涛。当"松鹤杯"赛事启幕,这些从建设年代走来的老干部们,将毕生沉淀的智略注入方寸纹枰。左手食指轻叩「帅」字鎏金,右手二指拈起竹节茶盏,硝烟尽藏于儒雅气度之间。他们下的是棋,亦是人生:河界处看似闲敲的过宫炮,暗合着三线建设时排兵布阵的章法;边路上从容跃出的屏风马,倒映着改革开放初期破局创新的胆识。茶香氤氲中,六七十载风雨化作棋盘上的一声轻叹:"将军!"</p> <p class="ql-block"> 红色铸忠魂</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遵义会议胜利召开90周年,“松鹤杯”第27届全国老干部象棋邀请赛放在遵义举行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一次赛事。组委会除将比赛安排的井然有序外,还安排了几场红色教育、观赏百里杜鹃、参观茅台镇等活动。到遵义会议会址和纪念馆学习是第一场红色教育。</p><p class="ql-block"> 我已是第三次来到这里接受教育,每来一次心灵都有一次震撼。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的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历史节点。1935年1月,在这座黔北小城的二层小楼里,一场持续三天的会议悄然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航向。纪念馆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朴素的实物、一段段珍贵的史料,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惊心动魄的历史转折点。站在复原的会议室里,我凝视着那些简朴的木椅,想象着当年与会者如何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展开了关乎中国革命前途的激烈辩论。</p><p class="ql-block"> 遵义会议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它在极端困境中展现的自我革新勇气。长征初期,红军遭受重创,从八万多人锐减至三万余人。面对军事上的接连失利,党内军内弥漫着迷茫与困惑的情绪。正是在这样的危急关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直面错误,实事求是地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受挫的原因。纪念馆里展示的会议记录和决议手稿,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难能可贵的反思精神——一个政党最伟大的力量不在于永远正确,而在于能够认识错误并坚决纠正。</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纪念馆的展厅间,我注意到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遵义会议既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的军事错误,又维护了党的团结统一。这种处理矛盾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政治智慧。会议没有采取简单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指出错误的同时,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革命保留了最宝贵的火种。这种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政治艺术,在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纪念馆墙上悬挂的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恰是对这一历史转折的诗意写照。</p><p class="ql-block"> 在纪念馆的尾厅,一组数据对比令人深思:遵义会议前,红军被动挨打,屡遭重创;会议后,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红军重获战场主动权。这一转变印证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思想路线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遵义会议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共产党人在极端复杂的环境中找到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纪念馆展示的红军作战路线图,犹如一条觉醒的巨龙,在毛泽东等人的指挥下,开始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与战斗力。</p><p class="ql-block"> 站在纪念馆出口处的广场上回望,这座青砖灰瓦的建筑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庄重。遵义会议已经过去九十年,但它所彰显的自我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民主集中的原则,依然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临的挑战丝毫不亚于当年。从遵义会议精神中汲取力量,就是要始终保持正视问题的清醒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p><p class="ql-block"> 转折之地的精神光芒,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到四渡赤水纪念馆学习教育是“松鹤杯”组委会安排的必选课。</p><p class="ql-block">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重整旗鼓,振奋精神,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继续长征。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进,预定夺取川黔边境的土城、赤水县城,相继从四川的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急调重兵布防于川黔边境,封锁长江。1月28日,红军在土城战斗中因敌军不断增援,再战不利,乃奉命撤出战斗,1月29日凌晨从元厚、土城地区一渡赤水河,挥师西向进至川滇边的扎西集中。川滇敌军很快又从南北两面向扎西逼近。这时红军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计划,突然掉头东进,摆脱敌军,于2月18日至21日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蒋介石在打了败仗之后,调整部署,指挥多路敌军向遵义、鸭溪一带合围。红军迅速跳出敌军的合围圈,再次转兵西进,于3月16日至17日三渡赤水,重入川南。蒋介石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动重兵围堵。红军又突然挥师东进,折返贵州,于3月21日晚至22日四渡赤水。之后,红军向云南急进,5月初渡过金沙江,摆脱了优势敌军的追堵拦截。在四渡赤水的战斗中,毛泽东巧妙地指挥红军在国民党重兵围堵之间穿插迂回,化被动为主动,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p><p class="ql-block"> 站在赤水河畔,望着蜿蜒的河水冲刷着两岸赤褐色的岩石,仿佛听见了九十年前此起彼伏的枪炮声。河面升腾的雾气里,红军草鞋踏破泥泞的足迹若隐若现。四渡赤水纪念馆里的沙盘推演,将那个生死存亡的春天具象化为跳动的红蓝箭头,让我触摸到历史褶皱里深藏的智慧与勇气。</p><p class="ql-block"> 流动的赤水是条时间纽带。赤水河畔的土城古镇,青石板上残留着深浅不一的凹痕,这是当年红军辎重车碾过的印记。在太平渡口的渡江指挥所旧址,木质窗棂上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辨,弹痕边缘的木刺倔强地指向天空。这些具象化的历史碎片,让教科书上“四渡赤水出奇兵”的结论变得鲜活可感。在二郎滩的悬崖栈道攀爬时,手掌触碰的岩壁温度,与当年攀援而过的红军战士并无二致。</p><p class="ql-block"> 绝境中的智慧之光。沙盘上密密麻麻的蓝旗标注着四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而中央红军仅有三万疲惫之师。但毛泽东在地图前划出的红箭头,如同围棋中的妙手,在川黔滇的崇山峻岭间走出绝处逢生的棋局。土城战役失利后的果断撤兵,鲁班场虚晃一枪的精妙算计,赤水河上四次折返制造的战争迷雾,这些决策背后的战略定力,远比战场上的硝烟更令人震撼。</p><p class="ql-block"> 山河故人今犹在。在丙安古镇的红军井旁,九旬老人仍能准确复述祖父救治伤员的细节。赤水两岸的背盐古道,当年为红军引路的向导后人,至今保持着清明祭扫无名烈士墓的传统。纪念馆里陈列的竹制行军锅、桐油斗笠,与渡口老船工后代捐赠的船桨摆放在一起,构成军民鱼水情的完整叙事。这种超越时空的情感联结,让历史记忆在当代依然保持温度。</p><p class="ql-block"> 晚霞中的赤水河泛着粼粼波光,河面升腾的雾气将四渡赤水纪念馆的轮廓晕染得朦胧。当年红军用草鞋丈量的河岸,如今已架起通达四方的桥梁。但赤水奔涌不息的涛声里,始终回响着关于抉择与坚守的永恒命题。当我们面对人生的赤水河时,需要的或许正是这种在迷雾中保持方向感的智慧,在绝境中寻找生机的勇气。这或许就是历史长河给予今人最珍贵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 赏百里杜鹃 </p><p class="ql-block"> 百里杜鹃景区,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交界处,是全国最大的杜鹃花景区。百里杜鹃实为一座规模宏伟的天然花园,以天然的杜鹃花海而得名。又因以大面积原生杜鹃林为主要特色,杜鹃林带宽1~3千米,绵延50余千米,故称“百里杜鹃”。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园”,享有“地球彩带、世界花园”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上午8时从遵义出发,到达百里杜鹃景区已是正午时分,正午的烈阳像一柄淬火的金剑劈开云层,我们踩着灼热的光斑踏入百里杜鹃景区,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在炽烈的阳光下呈现出不可思议的饱和度。贵州高原的四月天已初露暑意,金坡岭的坡地上,深红、绛紫、雪白的杜鹃正进行着盛大的光合作用,蒸腾出带有蜜香的雾气。</p><p class="ql-block"> 沿着木栈道向百花坪攀爬时,阳光在花瓣上烧出细小的气孔。马缨杜鹃的钟形花朵低垂着,宛如千万盏琉璃灯盏盛满日光,在松林间隙投射出细碎的光斑。几位身着蜡染衣裳的彝族少女举着油纸伞穿过花径,裙摆扫落的花瓣在滚烫的石板上蜷曲成小船,让人想起古老传说中乘杜鹃花渡河的少女。</p><p class="ql-block"> 在揽月台歇脚时,守茶摊的老者递来一碗刺梨凉茶。紫红花瓣飘在粗陶碗里,与深褐色的茶汤碰撞出奇妙的色彩。他指着远处被晒得发白的观花长廊说:“晌午的花最烈,像我们彝家的火把节,烧得人心慌。”的确,那些重叠的花瓣在强光下呈现出半透明的绡纱质感,仿佛随时会熔化成彩色的蜡油。</p><p class="ql-block"> 行至龙场九驿时,石阶已被晒得发烫。一丛黄叶杜鹃突然闯入视线,这种珍稀品种在强光下褪去了娇羞,金黄花蕊如微型日珥般迸发。护林员正在给古杜鹃群喷洒水雾,亿万水珠坠入花心的瞬间折射出彩虹,整片山坡突然化作旋转的万花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