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绿树掩映中的青云寺,莫向外求。</p><p class="ql-block">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秀。</p><p class="ql-block">儒、道、佛学说为中国文化之国粹命脉,其根本核心是:倡导善良,尊重天体自然,传播改造世界,增进人类文明的理论,让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遵守规律,平等进取,使世间生活更和谐美好。 儒、道、释学说各成体系,博大精深;三家学说并不对立,好学者如能融会贯通,兼容并取,就更能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得舍有度,成全自己,建功立业。</p><p class="ql-block">佛教自从汉代传入中国后,给中国人带来了全新的、超验的生死观,中国人才有了死后来生、轮回转世这些观念。</p><p class="ql-block">佛家讲“三界”、“轮回转世”、“因果报应”、“色空”等,善者入天堂,恶者下地狱。</p><p class="ql-block">佛家基于对人生“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怀着对人的迷惑、烦恼、痛苦、死亡的真诚关切,指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人提供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依托。更着重转向内心的探索、转换和提升,把心性修养看作人生解脱的必由之路,明心见性,超脱修心。</p><p class="ql-block">佛教以“牺牲”为教义,“牺牲”就是奉献。地藏王菩萨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佛家讲布施,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都是奉献精神的体现。</p><p class="ql-block">佛家讲“明心”,“明”的这个“心”就是慈悲心、平常心、虚空心、清静心,也就是人的本心,所以叫“明心见性”。“明心”,即明白世界的本性,明了自己的本心,那就不会纠结了,就能很聪明地应对各种生活,幸福感就提高了。</p><p class="ql-block">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p><p class="ql-block">如何化解心中的怨气呢?佛学上说要“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就会心中无事,就会心中无物,更别提区区怨气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到处都是净土莲华,无有挂碍。</p><p class="ql-block">佛家处理的则是人与超自然的关系,讲生命的超越。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和其他生命最深的因缘,我们跟宇宙大化最深的连接,乃至直接地了生脱死,这是佛家修行要你观照的地方。人类是地球上唯一会问“生从何来、死向何去”的动物,在这里就有人与超自然的连接,而它关联着终极的关怀。</p><p class="ql-block">佛教的人生观是普世的人生观,它关注一切生命,而不仅仅局限于人类本身,把世间一切有灵性的生命都作为考察和关怀的对象。同时,佛教的人生观既联通现世,又承接过去,指引未来。</p><p class="ql-block">人生苦短,处处的无常和苦难困扰着我们,作为人本身要重视当下的自我完善,从当下的自我做起,做到心灵的和谐和生命的升华,扬善除恶,用“慈悲喜舍”、“悲智双运”的佛教思想,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p><p class="ql-block">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需,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p> <p class="ql-block">青云寺,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岭子镇槲林村西北,佛教寺院,为淄邑二十四景之一。</p><p class="ql-block">青云寺旧名上泉庵,建于明代正统年间,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原为一宏大庙宇建筑群,张中发、蒲松龄等撰文之石碑达70余方,“文化大革命”期间庙宇被拆,碑林被砸,仅存天王殿、祖师殿。1997年,岭子镇重新修复庙宇群,并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在青云寺人口的地藏王菩萨塑像 。</p><p class="ql-block">地藏王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据佛教经典记载,他发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大誓愿,以慈悲愿力救度地狱及六道中受苦的众生。在汉传佛教寺院中,常能见到其形象,通常为比丘相,左手持宝珠,右手执锡杖 。 地藏信仰在民间影响深远,信众常通过供奉、礼拜地藏王菩萨祈求平安、超度亡灵等。</p> <p class="ql-block">暮春时节,乙巳三月二十一日,绿树掩映中的青山寺</p> <p class="ql-block">沈家三和文化广场,三和大舞台</p><p class="ql-block">沈家河村隶属淄川区岭子镇,在岭子村以西 3 公里处。明嘉靖初年,居住在沈家古城村的沈文刚迁至村南 6 里处建村,因三面临河,故取名沈家河。至今村民绝大多数为沈姓。</p><p class="ql-block">沈润故居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沈 润(1618—1677),字静澜,其父沈三变,沈文刚之孙。沈润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考取举人。次年中进士,授潞安府推官。入清后升任礼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后任典试河南正主考,升浙江宁绍台道参议。在任期间遭遇灾荒,沈润捐俸赈济,救活数万人。著有《越州赈史》。</p><p class="ql-block">沈润任职浙江时,适值清廷用兵东南,攻占郑成功抗清义军在舟山的根据地。沈润参加了这一战役,事后论功得到大批赏银,并奉旨在青阳河北岸辟地 30 亩,建起规制宏敞、气象雄伟的观察府第,即所谓“道台府”。整个道台府分三进二处,雕梁画栋。大门上悬顺治帝御书“观察第”鎏金大匾。后辟花园,遍植花木。另有瞻宁居、草厅、敬棠乐群、书斋及私塾等建筑。现部分建筑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后沈润辞官家居,与世无争。每当寒食节或十月一,他都祭祀附近那些无主的孤坟,又在孤坟四周各留出一尺宽的空地。他孝顺父母,被视为典范。继母刘氏病故后,他回家奔丧,十分悲痛。许多人不知死去的是他的继母。沈润对弟弟十分友爱。他做秀才的时候,家里还没有多少财产,三兄弟只好分家各糊其口。后来,沈润仕途腾达,所购置的田产、房舍及奴仆必让弟弟们先取。其二弟沈澄生病。他焚香祷告,祈求神灵保佑弟弟快快痊愈。后来,听说人肉可以治疗弟弟的病,便瞒着家人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让弟弟吃。当时的文化名人高坛写了一篇《割股辨》,对沈润此举给予高度评价。沈澄没儿子。他死后,沈润把自己的次子沈凝祥过继给沈澄为嗣子,使弟弟香火有继。沈润的事迹被载入《山东通志》和《济南府志》,政绩被载入《平心录》,其名字也被刻在县城的四牌坊上。</p><p class="ql-block">沈润娶妻王氏,系附近苏李村(今属周村区王村镇)人。苏李村王家为明清淄川著名望族,短短数十年间曾出过四名进士及举人、秀才多人。王氏的父亲王所须就是一名举人,曾任应州(今山西应县)知州。王所须的儿子王昌荫,即蒲松龄《聊斋志异·鬼哭》中的“王学使七襄”为明朝进士;王鼎荫为清朝进士;另一个儿子王新荫为清朝武进士。王氏之妹为西铺村毕际有的原配妻子。王氏为沈润生了两个儿子,即沈天祥与沈凝祥。</p><p class="ql-block">蒲松龄与沈润一家交谊深厚。有专家考证,蒲松龄曾在沈府做塾师,教授沈润的孙辈;同时代沈润作一些应酬性文字。康熙三年(1664),与沈润同年考中举人的翟文贲(博山西河人,今属淄川区)父母合葬,由蒲松龄捉刀作《代沈静老祭翟夫人文》。康熙十五年,沈润募捐重修淄西名胜玉溪庵(即今文昌湖旅游度假区商家镇地铺村普云寺)。工未竣而沈润即逝。康熙三十一年,蒲松龄再次捉刀代毕际有撰《重修玉溪庵碑记》,对沈润表达了深切的缅怀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