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第四第10章!

金桥书院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b></p> <p class="ql-block">【原典】</p><p class="ql-block">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事,没有一定专主的,也没有一定反对的,只求合于义便从。”</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有什么是非不这样不可的,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原则就行。这反映了孔子通权达变的思想。正如孟子对他的赞美:“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只有“义”是唯一的标准。所以,孔子又被称为“圣之时”,是识时务的圣人。不伤大雅不违原则无可无不可了。这一点其实更符合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但是前提是:“义之与比”合道义、正义的原则可是万万丢不得的。</p> <p class="ql-block">此章孔子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p> <p class="ql-block">讲到仁的用世,一个大政治家处理国家的事情,没有自己固执的成见。“无适也”是说并不希望自己一定要发多大的财,作多大的官。虽然这样没有成见,也不是样样都可以。“无莫也”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应该走哪一条路呢?“义之与比”,义就是仁的用,只问应不应该做,为道德应该做的就做了,不应该做就不做,以义作比对。推之个人的立身处世,也是一样的道理,这是讲仁的修养条件。</p> <p class="ql-block">孔子说:“天下之事,都有其道理。应当随事顺应,如行一件事一定要怎样做,这便是适。适,如事不可行的,都看作可行,弊端为轻率而妄为;另如一事心里认为必不可行,这便是莫,莫则凡事.可行的,都看作不可行了。其弊端为拘滞而不通。这两件都是偏颇,必然阻碍事。君子为人处事秉持公正虚心态度,理明,所有的事只看于道理如何,道理上行的便行,就无所顾忌。道理上不可行的,便不行,不敢轻易是非可否。遵从道义即可,而不是出于个人的私心,所谓的我以为。</p><p class="ql-block">张栻曰:“适、莫”,两端也。“适”则有所必,“莫”则无所主;盖不失之于此,则失之于彼,鲜不倚于一偏也。夫“义”,人之正路也;倚于一偏,则莫能遵于正路矣。惟君子之心无适也,而亦无莫也,其于天下,惟义之亲而已。盖天下事事物物皆有义焉。义者,存于中而形于外者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读经典指导生活:</b></p><p class="ql-block">做任何事情不要受限,懂得灵活运用,随时变通,顺应时势而为。没有什么是必须做的,也没有什么是一定不能做的。做事情拿捏有度,恰到好处,皆大欢喜,但是不要脱离道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