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语文,不能只教课文 —— 五下第四单元教学记

寒夏

<p class="ql-block"> 教语文,不能只是教课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深入挖掘背后的历史、情感与责任,从而让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立体、深刻。</p><p class="ql-block"> 教学边塞诗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理解上。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我们从小生长的地方,就是边塞诗的摇篮。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古人戍边的足迹与思乡的愁绪。当学生了解到家乡与边塞诗的紧密联系,他们会对家乡多一份热爱,也会对边塞诗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日后研究更多边塞诗的热情。从家乡的风土人情出发,走进边塞诗的世界,这是一种从身边事物延伸到文化经典的学习路径,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化的传承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  教学陆游的诗,尤其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不能只讲解诗的字面意思。要给学生讲讲南宋亡国后百姓的境况,让他们明白那个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苦难。我曾对学生说,南宋的百姓就像如今乌克兰的人民,甚至他们的处境更为悲惨。在战争的阴影下,百姓们流离失所,生命如风中残烛般脆弱。当学生对这种国破家亡的惨状有了一定的认知后,便能更好地体会陆游诗中“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悲痛,以及“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深切期盼。这种结合历史背景的教学,能让学生跨越时空,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同样,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介绍安史之乱后百姓的生活也是至关重要的。安史之乱让整个国家陷入动荡,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多年的战乱,使得田地荒芜,亲人离散。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才能真正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惊喜,以及“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欣喜若狂。这不仅仅是对一首诗的理解,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洞察,让学生明白诗歌是时代的写照,诗人的情感与百姓的命运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央视纪录片《宗师列传》里,李白与杜甫最后一次见面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李白站在楼上,仙气飘飘,尽显浪漫主义诗人的豪放洒脱;而小他十一岁的杜甫,却老气横秋,气喘吁吁地攀楼而上,满是现实主义诗人的忧国忧民。李白的诗中充满了放荡不羁的情怀,他笔下的山水、美酒、豪情,都是自由与浪漫的象征;而杜甫的诗里,则处处体现着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通过这样直观的对比,学生能更清晰地理解两种不同诗歌风格的差异,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与深刻思想。</p> <p class="ql-block">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讲述了毛岸英为了责任,牺牲在朝鲜战场;毛主席为了责任,忍痛放弃父亲的身份,同意将儿子的遗骨留在朝鲜;抗美援朝的烈士们同样因为责任,把自己永远留在了那片异国他乡的土地。而新时代的将士们,同样肩负着责任,他们将烈士遗骸一批批接回家,让英雄们魂归故里。这是一代人又一代人的责任传承,这种责任意识不应被忽视。教室里的孩子们,他们的责任也不应仅仅局限于读诗、读课文和刷题,他们更应该从这些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p> <p class="ql-block"> 教学《军神》,不能止步于课本中“72刀”的震撼数字。我们要让学生看到,刘伯承元帅在手术台上抓破崭新的白床单、青筋暴起的身影背后,是对革命事业的绝对忠诚与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担当。教学时还可引入刘伯承晚年的故事:他在双目失明后仍坚持研读军事著作,用手指触摸地图指挥作战。这种“身残志坚”的精神,与手术台上的抉择形成生命轨迹的闭环。当学生了解到这位“军神”后来成为军事教育家,为新中国培养大批将领时,便能明白:意志力的终极价值,在于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p> <p class="ql-block">  教《清贫》,读《可爱的中国》时,当孩子们读到“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这些充满希望与憧憬的文字时,我问他们:“方志敏叔叔的愿望实现了吗?”孩子们大声回答:“实现了!”这一问一答,不仅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回应,更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让孩子们明白,正是因为无数先烈的奋斗与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珍惜当下,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语文教学是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之旅,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文字,而要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去感受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魅力、情感的深沉以及责任的担当。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的作用,培养出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感的学生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