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杭州】(十三)

笑容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二) <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5日</p> <p class="ql-block">  杭州运河上架起了很多桥,在上一篇里对拱宸桥、大关桥做了介绍。在这一篇里还是得从桥说起。这些桥梁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p> <p class="ql-block">  那就从江涨桥说起,一架桥收获了沿途城市...,承载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厚重和辉煌。又<span style="font-size:18px;">承载着多个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  《江涨桥》位于卖鱼桥东北,东通霞湾巷,西出湖墅路,连接大兜路历史街区与信义坊商业步行街,横跨京杭大运河。江涨桥在元末已毁,明宣德年间(1426-1435)重建为三孔石拱桥,外形宏伟。民国时期改为混凝土桥面,1949年后在原有石桥的基础上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拱桥。1995年因运河改道,原江涨桥被拆除,在北面兴建了新江涨桥‌‌。是“江桥幕雨”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即是“江桥暮雨”所在地,那么我就从它说起。</p> <p class="ql-block">  这是“江桥暮雨”亭。</p><p class="ql-block"> “江桥暮雨”是杭州“湖墅八景”之一,当时的景象是河面宽阔,暮雨潇潇。</p><p class="ql-block"> 诗人聂大年在《临江仙》词中是这样描写述它的 “一叶渔舟吞暮景,夜来江涨平桥,蒹葭两岸响萧萧;水村烟廓外,隐隐见归樵。”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江桥、暮雨、渔火等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苏东坡也曾写诗表达对杭州的思念之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置身于那江畔暮雨之中,感受到了秋日的宁静与美丽。诗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画意,让人陶醉其中。</p><p class="ql-block"> 希望大家也能喜欢这首诗,感受那份来自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  在江涨桥下面有乾隆半身雕像,还有他的的诗句。乾隆一生留下四万首诗,没有一句流传开的,被后人调侃“乾隆之诗滥而烂”。</p><p class="ql-block"> 乾隆是多重角色于一身的另类皇帝,他的最大爱好就是“旅游”。高寿89岁。</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江涨桥下康熙雕像。</p><p class="ql-block"> 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号称康乾盛世的清朝,有史记载清朝康熙、乾隆曾经12次南巡,11次到达杭州。其中康熙皇帝五次到杭,他的孙子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时间选的都是江南春暖花开时节。</p> <p class="ql-block">  在江张桥桥台有一座重檐的牌坊很是气派,据说“候圣驾”三字为乾隆皇帝御笔,楹联是"庆云临圣地,舜日丽尧天" 。后面还有条彩色大船,上书“乾隆舫”。</p><p class="ql-block"> 候圣驾由水榭,牌坊、长廊、接驾亭、乾隆御笔石刻、“候圣驾”碑记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  运河舫也就是“乾隆舫”。‌</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艘以200年前的乾隆皇帝下江南为背景,建造的大型水上餐船,是以乾隆来杭州时所乘坐的龙舟为原型,1:1比例打造的,有4层楼高,完全还原了乾隆来杭州时所乘坐船只的豪华样貌。</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号称康乾盛世的清朝,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乾隆曾经12次南巡,11次到达杭州。其中康熙皇帝五次到杭,他的孙子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时间选的都是江南春暖花开时节。</p> <p class="ql-block">  船体雕梁画栋、飞金走彩,牌坊、亭柱、长廊、水榭浑然一体,以匾、联、字、画点缀其中,逼真再现乾隆盛世的历史和文化意境‌。</p> <p class="ql-block">  在乾隆皇帝南巡时,接驾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乾隆皇帝多次南巡到杭州,每次南巡都声势浩大,需要进行精心准备。 </p><p class="ql-block"> 接驾亭上下联 “河上有时来旧雨,亭前无日不春风”。据说是乾隆帝的诗句,不知真假,无从考证。</p> <p class="ql-block">  传说当年康熙,乾隆下江南时,御舟泊岸于御码头,江南地方官员和百姓在此沿河恭迎皇帝,场面气势宏大。</p> <p class="ql-block">  这块石碑上刻有“乾隆墨宝”,指的就是“候圣驾”三字吧。</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一组雕像名为《运河魂》群雕。再现了当年京杭大运河上纤夫拉船过坝时辛苦劳作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雕塑中的纤夫们,肌肉紧绷,青筋暴突,每一块肌肉都仿佛在诉说着力量的挣扎。</p> <p class="ql-block">  他们是岁月长河里的勇者,用血汗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让观者无不被这坚韧的精神所震撼。</p><p class="ql-block"> 乾隆帝六下江南,在船只受阻时,动用了三千多位纤夫拉船。</p> <p class="ql-block">  卖鱼桥最初名为归锦桥,明代中期由连中“三元”的夏以诚衣锦还乡后修建,得名“归锦”,寓意荣归故里。因桥畔曾是鱼市聚集地,民间俗称“卖鱼桥”。</p> <p class="ql-block">  卖鱼桥码头是杭州城北运河沿岸的重要历史地标,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因渔民集中交易得名。运河边上有许多雕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卖鱼桥码头门楼正中三个上岸客聊天的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  卖鱼桥码头,一洋人手里拿着一部照相机📷雕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卖鱼桥码头上岸的台阶上,一位挑担工人与老板、伙计雕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卖鱼桥码头抬杠工人,迎面一位拎包旅客。</p> <p class="ql-block">  卖鱼桥码头的雕塑群,反映了20世纪初杭州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特别是与码头相关的各种职业和场景。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卖鱼桥码头黄包车夫雕像。</p><p class="ql-block"> 这些雕像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还反映了杭州运河边的商业活动和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  信义坊:相传乾隆年间举人陆水居住此地,陆水为官清廉、讲究信义,故名。信义坊商业。现在已成步行商业街。它横跨余杭塘河的露亭桥、草营桥、归锦桥三座拱桥,将两岸建筑与步行街连为一体,形成“街中有河,河中有街”的独特景观,是历史上“十里银墅”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信义坊广场指路者雕像。</p> <p class="ql-block">  信义坊下桥大人、小孩雕像</p> <p class="ql-block">  信义坊叫卖鱼者群雕像。</p> <p class="ql-block">  走出雕塑群,在路口有幸一睹“木香花”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黄花似锦,白花如雪,点缀春日的恬静与温馨。</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站在江涨桥上远眺,运河上过往的船只,划破水面,宛如画卷轻展,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前面不就是“富义仓”吗?</p> <p class="ql-block">  富义仓是杭城湖墅地区历史上米市、仓储和码头装卸业等经济业态发展、繁荣的实体见证,是杭州城市发展及运河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粮仓大门正对运河埠头。</p><p class="ql-block"> 富义仓始建于1880年,是清代光绪年间建造的国家战略粮食储备仓库,是京杭大运河“南粮北运”的起始站点。</p> <p class="ql-block">  富义仓位于江南运河主航道与运河支流胜利河交汇处,大部分得到了保留,成为大运河漕运作用的重要遗证。</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古老粮仓遗址,坐落在杭州大运河畔,拥有千年历史。这里保留了古朴的木质梁栋,宽敞明亮的大宅院,青砖黛瓦,长满青苔的路面,这里成为杭州人文打卡的热门景点。</p> <p class="ql-block">  古代粮仓种类甚多,有社仓/义仓(专供当地备荒赈恤之用),有正仓(接纳和贮藏农民向国家缴纳的谷物税),有转运仓(汇聚各地粮食再转运四面八方),有太仓(中央粮库,主要在国家机构内部进行分配,参与分配的有皇室,百官,诸司,诸卫等),有军仓(军队官兵将士的粮食、衣物、草料供给),有常平仓(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p> <p class="ql-block">  富义仓总共有13幢砖木结构建筑,东西相向而建,四列三进。建成时的四排仓储式长房有八十间,每间约20平方米左右,可储存粮食四五万石,相当于今天的四五百万斤粮食。</p> <p class="ql-block">  杭州现存的唯一的古粮仓。北🈶南新仓,南🈶富义仓。</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设有一座小型的展览馆。</p><p class="ql-block"> 2009年9月26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京</p><p class="ql-block">杭大运河》特种邮票一套六枚,小型张一枚。</p><p class="ql-block">每一枚邮票均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方式,刻</p><p class="ql-block">画了京杭大运河千百年来漕运发达的盛况,以方寸之地展现出“帆樯林立人如蚁”“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的壮观景象。</p> <p class="ql-block">‌ 以“粮运满仓安天下”为主题的展品,主要展示了中国古代仓储文化和漕运文化,以及富义仓的历史和其背后蕴含的慈善文化‌‌。</p> <p class="ql-block">  富义仓位于江南运河主航道与运河支流胜利河交汇处,且大部分得到了保留,成为大运河漕运作用的重要遗证。</p> <p class="ql-block">  走进下一个展厅,犹如走进了艺术天堂,展台的设计别具一格,像运河流水般穿梭在各个柱子中,更好地展现出仓廪建筑的历史美感。</p> <p class="ql-block">  自隋唐大运河开凿之后,为了征调东南漕粮,朝廷在运河沿线多建有粮仓,以备仓储转运之需。</p> <p class="ql-block">  清末至民国的老物件文物组展示。其中包含各式老米斗、宝善堂折叠木椅(民国)、食盒等。</p> <p class="ql-block">  此处空间的水滴台与悬挂字组合艺术装置,以现代材质和展示手法去融合老建筑,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一起漫步运河边,探索古粮仓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9年骑行京杭大运河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富义仓‌是运河畔的粮食储备仓库,曾是江南谷米的集散地,见证了漕运文化的发展‌。 </p><p class="ql-block"> 在京杭大运河南北两端,都遗留下了粮仓遗址,那就是北京的“南新仓”和杭州的“富义仓”。<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者因为电视剧《天下粮仓》而驰名天下,后者则因其原真风貌的保存而为人称道。</span></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一座桥,承载着多少记忆和情感。</p><p class="ql-block"> 请看下篇<span style="font-size:18px;">继续说“桥”的故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