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济宁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4.18</p> <p class="ql-block">济宁市</p><p class="ql-block"> 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人文初祖黄帝孔子、孟子、颜回、曾子、子思子儒家五大圣人皆出生于此。元明清时期济宁就成为京杭大运河沿岸重要的工商业城市,这里是“孔孟之乡”“运河之都”。</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孝兼完坊</p><p class="ql-block"> 仿古门楼式建筑,全石结构,三层圆透高浮雕石坊,牌坊整体为三楹四柱,面阔8米,进深2.7米,系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为旌表诰封奉直大夫王怀远之妻孙氏敕建的“节孝坊”。该坊因第二层工部郎中史大伦题“慈孝兼完”四字得名,上层正中悬有镂空滚龙镶边,上刻“圣旨”竖匾,匾下为高浮透雕二龙戏珠图案条石,中层横条石刻有“亲井臼”、“奉老母”、“教子读”的三组人物故事画面。该坊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线雕雕刻手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池公园</p> <p class="ql-block">南池</p><p class="ql-block"> 即王母阁湖,原名“古南池”,系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年-756年)南池遺址,盛唐时即为游览胜地。古代“济宁八景”之一的“南池荷净”,即指州城下的南池美景。唐代诗人杜甫曾于开元二十五年,驻足济宁,畅游南池,留下诸多诗篇,其中以《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诗流传最广。康熙和乾隆皇帝南巡时亦曾为南池赋诗题字。地以人名,池因诗名,“南池”名留于世,千载不衰。</p> <p class="ql-block">王母阁</p><p class="ql-block"> 清朝皇帝康熙、乾隆南巡时驻跸济宁,也到南池游览,康熙御笔题写“王母阁”,乾隆御笔题写了杜甫游南池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王母阁</p><p class="ql-block"> 据《济宁直隶州志》记载:“王母阁在南关外,周围皆水,一阜屹然中立……,取西望瑶池,东降王母之意,遂以名阁。”</p> <p class="ql-block">李杜会</p><p class="ql-block"> 李白与杜甫,唐代两位伟大的诗人与济宁这座城市有着不解之缘,诗仙李白寓居济宁多年,诗圣杜甫也在济宁、充州等地驻足,二人在济宁留下诸多脍炙人口诗篇。唐天宝年间,李白杜甫两人相会,携手同游南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传为千古佳话。伫立在美丽的南池湖畔的“李杜会”雕像,仿佛“诗仙”和“诗圣”穿越时空,再会于此,欣赏南池美景,作诗赋词抒怀,延续千年友情。</p> <p class="ql-block">少陵祠</p><p class="ql-block"> 少陵祠是为纪念唐代诗圣杜甫所建。杜甫于唐代开元年间,畅游南池,留下诸多诗篇,其中以《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诗流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秋水通沟洫,城隅进小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p> <p class="ql-block">南池荷净</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济宁古八景之一,每年夏天南池里面的荷花开放后格外清新纯净,美不胜收。嗅着荷花的清香,眺望着波光粼粼的湖水,远望王母阁,如诗如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乔羽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乔羽</p><p class="ql-block"> 是著名的人民艺术家,歌词大家,有中国词坛泰斗之称,济宁是乔羽的故乡,馆内一曲曲悠扬的旋律,仿佛穿越了流淌着时代旋律的时光,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乔羽艺术馆</p><p class="ql-block"> 位于济宁市南池公园的乔羽艺术馆,占地1800平方米,建筑群由长廊巧妙连接。展厅内分为十个展区,中部设有玻璃展墙,展示了乔羽先生两个重要创作时期的作品。艺术馆以亲切、朴实的建筑风格,结合珍贵的历史资料、照片和实物,全面展现了乔羽先生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和各种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 艺术馆展示了乔羽先生从幼时家庭生活的艰辛,到高中时期的教员生涯,再到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的学习经历,乔羽先生的创作之路充满了曲折与奋斗。</p> <p class="ql-block"> 艺术馆以乔羽先生的艺术人生为主题,展示了乔羽先生的艺术成就。馆内陈列着乔羽先生的各种创作成果,包括手稿、乐器、照片等,让游客能够深入了解这位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和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乔羽18岁离开家乡参加革命。他从事专业文学写作四十多年来,所撰写的舞台剧本、电影剧本、诗歌及评论文章,有大量作品问世。写下歌词1003首,<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少作品家喻户晓,代代相传,久唱不衰,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尤其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他的代表作《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爱我中华》等,不仅感染了数代中国人,更记录了时代的精神。乔羽先生的词作所表达的情感,折射出了深厚的中华文化,令人感慨万干。</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爱济宁</p> <p class="ql-block">太白楼</p><p class="ql-block"> 原名贺兰氏酒楼,因李白在此饮酒赋诗而得名,经历代修算延存至令1200余年。现内存李白手书·“壮观”碑,"清平调”长卷,乾隆御碑及历代名人碑刻书面。</p> <p class="ql-block"> 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36岁的李白偕结发妻子许氏、女儿来到任城(今济宁),在这里生活23年,从36岁至59岁,他的儿子在这里出生,女儿在这里长大,妻子许氏在这里去世,在此写下五十余首经典诗篇,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留在了济宁,可谓是李白的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将进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p><p class="ql-block">一曲《将进酒》把我带到了济宁,这首脍炙人口诗是大唐代豪放派诗仙李白的经典之作,也是他在第二故乡济宁所作。</p> <p class="ql-block">李白手书·“壮观”石碑</p><p class="ql-block"> 东太白楼内最珍贵的碑刻则要数李白手书的“观”字碑。相传李白来到济宁任城,被济宁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秀雅的山水所感染,他无法用任何言语来描述对济宁这片神奇的土地的热爱眷恋,所以挥笔写下了“壮观”两个道劲大字,来表达对济宁的倾慕之情。“壮观”被石匠刻在石碑之上,用作永久的纪念。可惜这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这块珍贵的石刻下落不明。直到清朝嘉庆年间,济宁巡漕梁上国,他负责治理济宁大运河的时候,专门组织人寻找,在太白楼的北墙下面,只找到了这块“观”字碑。此碑高0.78米,宽0.75米,阴刻着一个楷体榜书“观”字。旁边漫漶模糊的小楷则是梁上国的跋语,讲述的正是自己发现这块石碑的过程。此碑已成为太白楼的镇馆之宝。而“壮”字再也找不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p> <p class="ql-block">《千年李杜情》</p><p class="ql-block"> 济宁还是诗圣和诗仙“相会”的地方。李白成名较早,是为诗仙,而杜甫比李白小11岁,是为诗圣。但是时空挡不住他们惺惺相惜。李白杜甫一生三次相遇,这第三次就是杜甫来了济宁,然后他们一起遨游齐鲁大地。李白留下了四首写给杜甫的诗,而杜甫写给李白的诗篇有20多首。</p> <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一生六次沿京杭大运河下江南巡视,有五次都曾登临济宁的太白楼,留下许多怀念李白的诗句。其中两块御题诗就立在太白楼的正前方。其一刻的是乾隆皇帝在1765年登上太白楼上挥笔写下了一首名为《登太白楼作》的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苕峣高阁俯城闌,名字犹传太白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善酿者汪信知己,举觞惟贺是佳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良辰漫惜方春饯,胜迹初探返跸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禹戒常遵恶旨酒,醉歌无事取斯人。</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在这首诗中描述了他登太白楼时的心情,他想起李白和善于酿酒的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想起李白和大诗人贺知章举杯痛饮、把酒言欢的风流往事。然而,在诗的末尾,他却笔锋一转,站在一国之君的角度,表达了他对李白醉酒的不赞同。</p> <p class="ql-block"> 另一块石碑刻的是过了近20年后于1784年乾隆皇帝又一次登上太白楼留下诗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谴筏旃旌入郭闡,青莲遗迹向传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年佳话留诗酒,一代名流称主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亭北早应赋云想。池南近可和檐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求贤欲以赞实政,此际无资若辈人。</p> <p class="ql-block">乔羽先生的诗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诗酒英豪说李白,南古池畔起高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来已是千年后,尤见青莲次第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太白仙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阳台贴</p> <p class="ql-block">浣笔泉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院笔泉遗址</p><p class="ql-block"> 浣笔泉因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济宁居住期间,长期在此浣笔而得名。浣笔泉始建于明朝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增建北堂三楹,溪池用石栏环绕,浚泉凿池并构方亭于泉上,名“墨华亭”。清乾隆年间济宁知州、著名书法家王毂手书“墨华”二字,并刻碑以记之。明清时期由于大运河漕运的兴盛,济宁作为运河沿岸重要的航运枢纽,经济空前繁荣。因浣笔泉水势较大,水质较好,成为运河沿岸重要的补给水源和人文景观,在此形成了集亭、台、楼、阁、馆、榭、山、园于一体,极具明清特色的建筑群落,济宁古八景之一“墨华泉碧”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代·墨华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汉代·画像石</p> <p class="ql-block">铁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该塔为徐永安之妻常氏为还夫愿出资在寺内建塔七级,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又增建二级,形成九级楼阁式铁塔。通高22.8米,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宋代铁塔。1973年大修时,在第一层塔身下部正中,出土一石匣,石匣内置一木榔,木郁内又置一银棺,银棺内放舍利子若干。在明代增建层内,清理出铜佛像2尊,铜镜1枚,瓷函1件,木函1件,“佛敕令”牌1件,经书1部等。</p><p class="ql-block"> 铁塔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东大寺</p> <p class="ql-block">中国运河之都·济宁</p> <p class="ql-block">运河文化石刻长廊</p><p class="ql-block"> 运河文化石刻长廊主要陈列近年来新发现的珍贵石刻,包括元、明、清至民国时期历代石刻27块。除主要历史人物墓志外,还有运河记事碑、题名碑、德政碑等。碑文内容详实,文化内涵丰富,记述了元、明、清各时期运河的整治管理、运河疏浚、闸桥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对外交流等各个方面,如元张楷墓志中前瞻性的提出“疏凿泗、汶二水会与济,达于淮,北导汶水通于利津"的济运之策;清嘉庆“永宁会馆”记载了江西旅济商会出资建立会馆的详细过程,还有清乾隆姚立德记明清河道总督题名碑、清”惠编河蠕”德政碑等。这些运河文化石刻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及艺术价值,并具有十分重要的证史、补史作用,为研究运河发展史、地方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这些石刻是源远流长的济宁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多层面反映了"中国运河之都一济宁"的兴盛与繁荣。它们已成为凝固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史料,寄托了人们的思想和希望,承载和延续着运河文化精神。</p> <p class="ql-block">河道总督署展示馆</p> <p class="ql-block">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谢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