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回乡偶感

地质队员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作者语,愿祖国繁荣昌盛,愿家乡美丽富饶。</span></p> <p class="ql-block">  这几天,朋友圈抖音还有很多官方和个人媒体,都在做一件事。或几张清新脱俗的图片,或几段视角独特的视频,把一个个山野乡村,推送到我们面前。有的是梨花烂漫,有的是溪流潺潺,有的是石房子、石头路、石头桥,大多还加上一群演技一流的妇女。让人感觉春天的脚步近了,不,是我们已经浸润在一片盎然春意之中了。离开家乡30多年了,偶尔回去,亲还是一样的,但总感觉些许陌生,似乎失去了些什么。就像天天在一起的人,虽经岁月而面目依然,如果有几年不见,再到一起,那一定物是人非了。</p> <p class="ql-block">  今年清明节由于哥和弟都外出谋生,家里只有老父亲母亲,特意驾车回去上坟。当日天空没有一丝雨,风和日丽。上坟的人还是很多,但是相比三十多年前,还是有许多变化。记得那时候,午饭做好后,无论多少品种饭菜,都会先留出一点来,置一饭盒内,上坟时候倒在坟头小庙处,敬祖先。上坟日家里男丁是都要去的,父亲带领我们,弟兄几个扛铁锹的扛铁锹,拿纸钱的拿纸钱,端汤水的端汤水,规规矩矩的。到坟地每年的程序也是一致的,倒汤,烧纸,磕头,然后用铁锹铲土把坟头修正一番,看看有没有落水洞什么的。有时候还会倒点酒,放几个二踢脚,好像是要告诉先人们春天来了。如今上坟程序感觉还是那样,但简易了不少,儿孙们或骑车,或开车,说笑着,看着路边的春色,简单快捷地就走完了流程,然后匆匆而去。野地里到处是鲜艳的纸花,这花算是多年来的一种变化吧。今年的一个特点,纸钱是老妈在院子烧化的,然后用袋子装着带到坟头洒落。说是春季防火要求。</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家乡地肥水美。小时作文写家乡,第一句话总会是“太行山下,清漳河畔……”。随后就是山环水绕,山青水秀,安居乐业,其乐融融。而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绕村而过的那条大渠,变成了小渠,到如今断流,成了干渠。那时候渠里水很是充沛,清澈见底,四季长流。关于这渠,有几件事值得盘亘。一是渠从村头到村尾,有三座水力设施。村头是水碾,中间是电厂,村尾是水磨。这些简陋不简单的水力设施,给当时农村生活提供了生存基础和生活乐趣,现在大多数人不知道他们存在,也是不会有这种体会。二是北方地区,而且是太行山区,家乡是种植水稻的。不说这水稻种植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驻扎期间,由彭总等引入的,单是当年大片稻田地里一片墨绿间潺潺水流,带给人们的清新与快感,是现在所不能想象的。三是小时候,经常会在河里渠里游泳滑冰,逮鱼摸虾,尽情地挥洒天真懵懂和欢歌笑语。记得春来陪母亲渠边洗衣服,不慎落水,很是危险。记得和弟弟滑冰,近午回家,竟然双双陷落冰窟,好一番挣扎才上岸。记得和好友上学路上,沿“挂壁渠”底以木棍扫冰挂,扫出一片爽朗。当然这都只能是历史,只能是回忆了。近几年开展的清漳河河道治理工程,加剧了村容没落,每每路过有几丝愤慨,又几丝无奈。究竟是谁在规划设计,又究竟是谁忘记了这些个村落的自然和生存。</p> <p class="ql-block">  村里的山,过去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那时候山上是整齐的梯田,有几条小路,可以一溜烟地跑到山顶顶上去。梯田里种着一排排花椒树,远远看上去,很是壮观。还有个叫小椒坡的地方,地势高,水难至,种植了各种果树,很是成规模。在田间地头,山坳里圪墚上,渠边堰角,到处插种着柿子树、核桃树,到处是不经意间的威武。小时候吃核桃吃苹果吃软柿子,虽然有人看守,也是探囊取物般容易。夏天收麦子,割水稻。秋天收玉米,谷子,打核桃,卸柿子,摘花椒,卸苹果……。田野里谷场上人喊马叫,机器轰鸣,那热闹和欢乐,是用语言无法比拟的,乡亲们的喜悦和满足会因为丰收推向顶峰。我常会和母亲一起去摘花椒,然后回大队院捡净叶子,保管过秤计量,然后把花椒倒在库房里。也会到地里一起刨红薯、花生、土豆等等。村头村尾完全是一个大游乐场,挥汗如雨而不觉暑气。孩子们时常会父亲母亲兜里的一个大苹果一把红酸枣而笑足颜开。而今,梯田废弃了,果木树也少有人打理,种种场景也和清明上坟流程一样,稀落简单了许多,农业是乎在这里已经不再是主业了。</p> <p class="ql-block">  忽然想起一幅图,那就是家里茶几上摆放的“海纳百川图”。以前不懂其奥妙所在,今天是乎有点懂了。国富民强,安居乐业。看着村里不断改善的房子、道路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和村民们不断改善的衣着和餐食,也许,幸福正在一个更高更好的平台上绽放光芒。清明已远,且收回思绪,努力地在大路上前进前进再前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