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朗石村是传统历史文化古村,“比庐而居,坐北面南”,在八百多年前宋嘉定年间开基时,发现地基下全是晶莹如镜的石灰石而得名。“其脉自龙须逶逶迤迤数十里至此。约997-1022年(北宋真宗年间),曾氏曾开夫、曾文伯俩兄弟从泰和文溪迁来朗石开基,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村前开阔地带是一望无际的稻田,稻田远处是不高不矮的丘陵,村前河流两边及村落周边、村中全部保有原有树木,村庄古老的枫树不多见。全村落绿荫掩映,古树参天,四季常绿。</p> <p class="ql-block"> 西区纪念馆馆标下和红五军临时驻地旧址前树立着9根兄弟联科旗杆石(本有10根,1根埋在地下),这些旗杆石是清朝年间吴鹏复、吴爵壬两兄弟先后考取拔贡功名而立的纪念碑石。</p><p class="ql-block"> 最引人注目的是至德堂楼居新居大雅堂,昂首挺胸高高耸立的大雅堂,是一个清朝年间落成的三进大祠堂,真可谓之大雅之堂啊。前出的歇步台有长条石板围成,中间一个三级台阶,更托衬了古祠堂的典雅庄重威仪。祠堂中八根粗大的木柱,擎起整个大堂,木柱的柱墩石刻,精雕细刻,经典别致。大雅堂连襟东侧有一座培根学舍,培根学舍南前有五进楼堂“金畲别业”、“乐寿会”,五进楼堂西侧边门上书“丽泽”二字,别具风味。这一个建筑系列群,散发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可以想象,曾经这里朗朗的读书声,孕育了一代代朗石村栋梁之才。文脉相承,泽被后人。</p> <p class="ql-block"> 朗石村位于登龙乡西南,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吉安西区核心组成部分,为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28年,在曾山的指挥下,暴动队、赤卫队配合西区游击大队包围登龙朗石村地主家,缴获步枪15条,毛泽覃、伍中豪到朗石村帮助全村分了地主家的田。1929年12月,彭德怀率领红五军参加第一次打吉安,到吉安西区活动,在朗石村打土豪,帮助建立朗石乡苏维埃政府。1930年,中共吉安县委组织部长兼中共永阳区朗石乡支部书记、乡政府负责人肖五仔,还在朗石组织侦探队到白区打探敌情。1932年下半年,湘赣独立六团驻朗石村开展宣传群众支援前线等工作。1934年9月,湘赣红军独立第三团三支队到朗石村打土豪和征兵,粉刷红色标语22条。</p> <p class="ql-block"> 1928年12月初,在曾山、周冕、肖友连指挥下,暴动队、赤卫队配合西区游击大队出发缴枪,打进固江、湖滩,缴曾魁甲团步枪7条,子弹6箱,军号1支。又包围登龙朗石村地主家缴步枪15条。1928年底至1930年初,彭德怀率领红五军到吉安西区活动,曾在朗石村打土豪,帮助建立朗石乡苏维埃政府。</p><p class="ql-block"> 1932年上半年,在吉安县西区建立起来的吉安县红色独立团,在湘赣军区成立时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湘赣军区独立第六团,到朗石村打土豪,宣传群众,并驻扎下来。红军在村里留下大量的宣传标语,至今尚有部分依稀可辨,给文物工作者研究历史,提供了可靠依据。</p> <p class="ql-block"> 朗石古村是一处红古交集的建筑群落所在。除古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红色文化也熠熠生辉。墙上的红军标语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 大雅堂右前方西侧曾有一个讲经台,南侧有瑞石桥,桥侧有仙人井,今均废。而古村中间,簇拥着一口天造地设的龙泉井。宋朝建村即存在的一口天然泉井,村后靠龙须山。传说是龙头搅成,因此得名。“揖其东廖仙,揖其西武山,隐伏于南龙须,超出乎北龙畔。”井口直径60厘米,井底直径660厘米。开基以来,全村先后聚集的7个姓氏的村民生活用水都靠这口井供应,从不枯竭,且冬暖夏凉,水质口感怡人。21世纪初,虽全村建起80余口压水井,但仍然有三分之一的村民使用此井。红色苏维埃时期,红军曾驻扎在此,饮用此井水,军民鱼水情关系融洽,因此,又名“红军井”。</p> <p class="ql-block"> 红色名村——朗石村建设,挖掘红色历史文化、讲好红色精神故事、发展红色文化旅游,让红色名片越做越强,红色声音越叫越响。主要景点有红军广场、朗石中国工农红军湘赣军区独立第六团团部旧址、吉安西区朗石乡苏维埃政府旧址(朗石大雅堂)、讲习所(红色研学课堂)、红军井、标语保护等。</p><p class="ql-block"> 充分挖掘和利用朗石村红色资源,修缮红色遗址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独立六团团部旧址(大雅堂)、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独立三团官兵驻地旧址(正椿公祠)、培根学舍、红色历史文化陈列馆以及村史馆,打造成全县红色教育示范基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