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武功山,坐落于江西萍乡,而萍乡最早进入我法眼的,是安源。我多年就想去萍乡,一直未能遂意。台风尾巴带来了凉意,催我们登上火车,直达目的地。萍乡在我的意想中,不是太远,可她实际上近得吓人,嘻~~,有意思。</p><p class="ql-block">一清早,大巴车把我们丢到山下,只见年轻游人不少。山不是险峻挺拔,也似乎没有主峰,反而由于它的宽度,显得比较敦厚平和。绕过广场口入门的石鼓寺、大雄宝殿、药师道场,直奔缆车。</p><p class="ql-block">坐上缆车,倾斜的飞了起来。车上的游人说,要坐两次缆车,分头计票。心底窃思,他们是资本附庸,赚钱有方。下了缆车,温馨提示告诉游人:径直登峰,两个小时。听说再乘缆车,只四十分钟。由于时间安排的原因,确定再坐第二级缆车。但要走一段距离,才能继续乘坐。</p><p class="ql-block">开始步行,路是陡陡的。巉岩嶙峋,没有走几步就是左弯右拐。见到从山上下来的柱着竹棍而疲惫不堪的年轻人,好奇问道,山顶下来用了多长时间,回答是将近三个小时。我的天啊。还有几个体力稍充沛一点的人说,他们是前天半夜十二点登山,整整爬了七个小时。哇撒,世界到底是年轻人的世界。</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山腰,山下看不出奥妙,山顶看不到奇特,但是,走着走着,大山的意境出来了。绕过一条弧线段,是一条长长的栈道,弯弯曲曲映入眼帘。它或许傍着岩石,或许独自一字展开,向前延伸。平视感觉淡淡,俯视,则使人呼吸迫促,心跳加剧。走在栈道上,令我联想起一个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唉,扯得太宽了。栈道七拐八弯,有时紧贴光滑的岩石,有时岩石如泰山压顶。脚下树木郁郁青青,深邃幽静,偶尔有一两只小鸟飞起,云朵飘飘,一会就演化作厚厚的云海,宛如神仙世界。走过栈道,在问道台歇歇,到福星亭坐坐,蛮惬意的。武功神拳石,好有意思。那如抓握的拳,跟我模拟左手比试,几乎一模一样。它光秃秃的岩石是武功山最具标志性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坐过第二级缆车,就到了山顶。</p><p class="ql-block">所谓山顶,我们巡视了一阵,没有高耸的地貌,倒是像一派起伏不定的丘峦。有意思的是,山坡青草一片一片连接着,形成武功山特有了草甸。星星点点的牛羊,在美美地吃着青草,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敕勒川》古诗。</p><p class="ql-block">我们由山顶的这头,走到山巅那一头的金顶。</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三国到两晋遗留下来最古老的庙宇道观,它们被命名为古祭坛群。</p><p class="ql-block">坡顶,有一间用岩石垒砌的小屋宇,小小的前坪,岩块围成一个浑圆的直径五米左右的院落,进去便是用石块石片堆垒的墙壁与房顶。阴暗狭小的屋子里,供奉着道教真人葛洪从祖父葛玄神像,葛玄曾在这里炼过丹,开辟了原始的化学科学,他还在这里布道,当时有一些弟子跟随左右。另外,还有汪仙坛、求嗣坛与老坛。我曾浏览过葛洪的《抱朴子》,知道1700到1400多年前,三国两晋道教葛氏二仙人的些许内容,但由于没有深入研究,我一直以为他们应该在长江以北的中原四周,殊不知,江西的武功山与龙虎山,在道教王国,写下了这样浓墨重彩的一笔;殊不知,它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如果没有这些古祭祀坛,我会把他们的故事当作民间传说或神话。</p><p class="ql-block">武功山,在晋朝时,住着一对武姓的夫妇,他们在这里以砍柴捕猎耕种为生,时常习武,由于武艺越来越精,山下有许多年轻人跟他们习武,后人叫此山为武公山。到南北朝南朝时,陈武帝陈霸先,平叛了侯景,建立陈朝,改武公山为武功山。</p><p class="ql-block">我们穿过现代帐篷群(山上没有宾馆),在白鹤峰(寺)行过注目礼,利用气场,吐故纳新一番,然后在金顶徜徉摄影,休息足了,便扔掉登山杖,一路逶迤下山。</p><p class="ql-block">武功山,一座神秘的山,一处原始化学熔炉的山,一爿原始奇异的道观,将让我久久不会忘怀。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