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信仰之声:巴赫《马太受难曲》

音乐艺术人生

<h5><br></h5> <h5>在复活节这个象征希望与重生的时节,我们格外缅怀德国巴洛克音乐巨匠——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以及他那部被誉为“宗教音乐巅峰”的不朽之作——《马太受难曲》(Matthäus-Passion,BWV 244)。</h5> <h5>这部作品创作于1727年,取材自《马太福音》第26与27章,通过福音叙述、诗性独唱与路德宗圣咏的融合,展现出耶稣从最后的晚餐到十字架上受难的全过程。作品采用双合唱团与双管弦乐队编制,结构恢弘,情感深邃,堪称音乐与信仰完美融合的典范。</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精妙结构,动人旋律</h3> <h5>在音乐上,巴赫运用了高超的复调技法,使得各声部交织如织锦,丰富而紧凑。福音传道者(Evangelist)以宣叙调讲述圣经故事,耶稣则由低音独唱者演唱,表现出庄严与慈悲的神圣形象。</h5> <h5>咏叹调《Erbarme dich》(请怜悯我)和合唱《Kommt, ihr Töchter, helft mir klagen》(来吧,女儿们,助我哀悼)等片段,不仅动人心魄,也深刻表达了人类在信仰面前的悔悟与渴望。</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7px;">巴赫亲笔签名乐谱的扉页</span></h5><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巴赫亲笔修订的《马太受难曲》</h5> <h5>整部作品分为上下两部分,通常于复活节前的受难日礼拜中演出——第一部分在讲道前,第二部分在讲道后,呼应礼仪传统的严肃气氛。</h5> 从沉寂到复兴的传奇 <h5>虽然首演于1727年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但在巴赫去世后,《马太受难曲》曾一度被遗忘。直到1829年,青年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在柏林重新指挥演出,这部杰作才再次走入世人视野,开启了巴赫作品复兴的序章。</h5> 音乐中的信仰与人性 <h5>《马太受难曲》不仅是一部音乐奇迹,更是一篇深刻的信仰冥想。它探讨了背叛、悲悯、牺牲与救赎,邀请聆听者进入内省之境。在复活节这样一个纪念死亡与复活的时刻,它唤起的不只是宗教情怀,更是对人类命运与道德良知的深切关照。</h5> <h5>圣托马斯教堂的“小型”管风琴阁楼,在巴赫时期,可以容纳《马太受难曲》中的第二合唱团和第二管弦乐队。</h5> <h5>在这个复活节,让我们借由《马太受难曲》的圣乐之声,沉浸于那超越时空的灵魂之旅,缅怀巴赫这位天才作曲家,也感悟生命、爱与信仰的永恒真谛。</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