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美景惹人戀 流連忘返在此間(春游滙龍潭)2025.4.16

CJ

<p class="ql-block">《滙龍潭》位于上海市嘉定區嘉定鎮塔城路299號,与嘉定孔廟隔橫瀝相望,占地70余畝,是明代万曆十六年(1588)所建,自北向南有五條河流(橫瀝河、新渠、野奴涇、唐家浜、南楊樹浜)滙集而成,猶如五條長龍蜿蜒伸展。應奎山坐落潭中,綠水環抱,宛如一顆明珠,自古有五龍搶珠之稱,《滙龍潭》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應奎山筑于明代順四年(1460)。山巔新构一亭,名“凌云亭”,立亭內可俯瞰滙龍潭全景。民国十七年(1928)嘉定縣通俗教育館將滙龍潭、應奎山、魁星閣、龍門橋、孔廟一帶風景优美之處改造為公園。將原有樹木建筑經過整修,于第二年二月正式對外開放,取名“奎山公園”,這是滙龍潭公園前身,也是嘉定最早的公園。</p><p class="ql-block">1976年和1978年,縣、市分別投資30万和90万,以奎山公園的殘存景點為基礎,拓地擴建,于1979年6月1日開放,定名《滙龍潭》,這是一期工程,面積49.05畝。1984年又擴建二期工程,公園擴展到70余畝。分南北兩个部分,南部以滙龍潭、應奎山和打唱臺等組成山水相依的自然風景。潭畔有新修复的魁星閣,潭中有九曲橋、水宜亭,与應奎山新壘的山石和綠樹紅花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潭東部的大草坪空間開闊,地勢平坦,明代忠節侯峒曾、黃淳耀兩先生紀念碑巍然矗立。潭畔還有幾棵百年以上的楓楊。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的一千多名將士,由于起義失敗被清軍殺害于此,“潭水泛赤”,如今這處珍貴的曆史遺跡己成為一个革命傳統教育的場所。</p><p class="ql-block">公園南部以滙龍潭水和應奎山組成山水相依的自然風景。魁星閣、百鳥朝鳳臺等明清建筑平地拔起,气勢軒昂,參天古木、名花异草相映成輝。公園北部有碎玉泉、夕照亭、芭蕉小院、玉蓮地,錯落有致的姑蘇庭院格局,飛檐翹角、秀雅簡朴,白壁粉墻、小橋流水、曲徑通幽、布局緊湊,古建筑相對集中,暢觀樓、怡安堂、綴華堂造型各异,古朴典雅。此外,園內還有建于13世紀的万佛寶塔、九曲橋、嘉樂亭等。</p><p class="ql-block">園內曆史文化古跡頗多,有宋、元、明、清朝代的石亭、石塔、石峰等文物古跡,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十一棵,古朴渾厚,保存完整,是曆史文化藝朮之精品。候黃二先生紀念碑与小刀會救義遺址的業績古樹給游客增添不少情趣。徜洋于古朴秀美的幽境,如入桃源之中极富詩情畫意,《滙龍潭》己成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p><p class="ql-block">《滙龍潭》公園曾先后獲得上海市“雙优公園”、“市綠化先進集体”、“上海市文明單位”等稱號。</p> <p class="ql-block">滙龍潭公園与嘉定孔廟隔河相望,雖然是兩个單位,但其起源、發展都与孔廟緊緊相系。明天順四年(1460)嘉定重修孔廟,發現南首有一座相當規模的留光寺,与学府“相望而不相類,故挖泥堆山,增筑以障之”。挖泥形成的水潭即后來的滙龍潭,山取名為“應奎”,鼓勵莘莘学子上應奎宿,科舉高中,成為国家櫟梁。</p> <p class="ql-block">滙龍潭公園入口</p> <p class="ql-block">上海市嘉定區.大阪府八尾市《友誼苑》</p> <p class="ql-block">入園第一橋上的獅子形態各异,威風凜凜,霸气十足。</p> <p class="ql-block">嘉定區古代廉吏館</p> <p class="ql-block">廉園十景:翥云峰、怡安堂、綴華堂、翠篁閣、內蓮池、碎玉亭、思明廊、歲寒三友、竹林鳳鳴、波影榭。</p> <p class="ql-block">綴華堂与怡安堂相呼應,呈現前堂后室的布置特點,又名“清風室”,室內布置以屏風造型為風格,兩側分列嘉定廉吏故事之相関介紹,后廳采用光影投影技朮實現《疁水謠》天地投景的效果。通過多媒什上設俻,訪客還可閲覽学習関于全面从嚴治党的重要論述。</p> <p class="ql-block">綴華堂</p> <p class="ql-block">綴華堂</p> <p class="ql-block">怡安堂座落于公園北部景區的桔香園內,此堂原在嘉定城孩儿橋西側人民街60號廖家大院內,原名“詒安堂”,建于清光緒十二年(1886),1983年移建園內。</p><p class="ql-block">怡安堂面寬三間,明軒气昂,為江南廳堂式建筑之典范,正廳陳設“愛蓮説”及“歲寒三友”書畫二寶,兩側布置蓮花造型展板展示嘉定廉吏的相関故事。堂內風格以蓮花造型為主題,系廉園十景的核心主廳,又名“愛蓮堂”,乃与廉政主題相呼應。</p> <p class="ql-block">怡安堂</p> <p class="ql-block">怡安堂</p> <p class="ql-block">怡安堂</p> <p class="ql-block">翠簧閣系十景中地勢最高之景點,臨建干假山之上。此亭閣布局精巧,需山路盤旋而上,曲位通幽;在亭中亦可觀覽全局,大有俯瞰之感。檐角懸挂銅風鈴,寓意“居高思危、警鈡長鳴”之意,亭內另置手寫宣石一塊,刻于謙《石灰吟》名句,以示廉吏警戒之自勉也。</p> <p class="ql-block">碎玉亭位于園區中心,取古義“听泉如碎玉”之意,此景毗鄰內蓮池,恰可听取泉水錚淙之音,故命名“碎玉亭”也。也取“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君子清高之气。亭中布置銅鏡古簽一處,勉勵為官之人需日日臨鏡自省,以銅為簽,訓誡良行。</p> <p class="ql-block">壁簽</p> <p class="ql-block">內蓮池是整个廉園的核心景點,池中蓮花繁茂,郁鬱蔥蔥;為呼應外蓮池的風景,于一墻之隔并置內蓮池一處,寓意“內修外廉”,象征廉吏表里如一的精神品格。內蓮地之間通過循環水系統相貫連,取意“流水不腐、清水養廉”。</p> <p class="ql-block">暢觀樓是園內一座重要的建筑,位于公園北部。暢觀樓建于明代,是国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之一。該樓為兩層木結构建筑,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飛檐翹角,气勢恢宏。登上暢觀樓,可以俯瞰整个滙龍潭公園的美景,尤其是遠眺應奎山和滙龍潭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暢觀樓建于明代,至今己有數百年的曆史,作為滙龍潭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見証了公園的變遷和發展。樓內的結构和裝飾保留了大量的明代風格,具有很高的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波影榭是滙龍潭公園中的一个重要建筑,位于公園的南部區域。波影榭不僅是一个觀賞美景的絕佳地點,還承載著丰富的曆史和文化价值。波影榭的建筑風格獨特,內部裝飾精美,重刷了广漆、桐油,重鋪了金山石臺階,使得整个建筑煥然一新。這些修繕工作不僅保護了曆史建筑,也讓游客能夠更好地欣賞到其獨特的魅力,是公園內不可多得的藝朮品。</p> <p class="ql-block">波影榭</p> <p class="ql-block">波影榭</p> <p class="ql-block">波影榭</p> <p class="ql-block">夕照亭、廳西亭廊位于滙龍潭公園內,是公園的一大亮點。夕照亭建筑風格古朴典雅,与周圍環境和諧相融,每當夕陽西下亭內便洒滿金色的余輝,形成一幅美麗的畫卷,故此得名夕照亭。夕照亭不僅是觀賞美景的絕佳地點,也是感受嘉定曆史文化的好去處。站在亭中,可以遠眺嘉定古城的風貌,感受這座城市的厚重曆史。</p> <p class="ql-block">夕照亭、廳西亭廊</p> <p class="ql-block">歲寒三友即松竹梅也。因松竹經冬不凋,梅花耐寒開放,故有“歲寒三友”之稱。出自宋.林景熙《王云梅舍記》,古代文人常以松竹梅為友,以堅韌耐寒的精神,自比為人為官的准則,故有此景也。</p> <p class="ql-block">歲寒三友</p> <p class="ql-block">歲寒三友</p> <p class="ql-block">魁星閣坐落于滙龍潭東岸圓形半島上,庠八景現存五景之一,原為嘉定孔廟建筑群的一个組成部分,是孔廟奉祀魁星的地方,為曆代文人学士所崇拜。閣呈正方形,二層、重椽、斗拱、暗亮四垂脊,團龍福夀瓦當、葫蘆頂。閣內立四柱,中設五折扶欄回梯。東、南、西、北四扇蝴蝶門,楣額:“蒼龍”、“白虎”、“朱雀”、“玄武”。閣始建于清康熙前期,道光七年(1827)重建,八年立碑,改名魁星閣。1976年在原地按原樣重建,立道光年間重修碑石一塊:“嘉定学考建魁星閣記”。</p> <p class="ql-block">翥云峰高也丈余,俊秀雄奇,剔透玲瓏,兼具太湖石“透、漏、瘦、皺”的四大特點,為園林石峰之上乘者,乃“丈石凝暉”之主景。此石本系天地毓秀,寓意“清水出靈石”的清廉造化之功,右上角有小篆“翥云峰”三字樣,系明代流寓嘉定的宋玨所書。</p> <p class="ql-block">万佛石塔位于滙龍潭公園內,是宋代遺物,花崗石質,方形二級,通高約四未,底座邊長2.4朱。万佛寶塔又稱石佛塔,系宋代佛塔,距今約700余年。此塔原在嘉定南門外石塔弄內,1980年經整修后遷入公園。</p><p class="ql-block">万佛寶塔第一層一面陰刻楷書“万佛寶塔”四字,另三面各刻火焰形尖拱佛龕,內浮雕蓮座佛一尊。第二層一面刻經文,另三面刻火焰形尖拱佛龕,內浮雕蓮座立佛各一尊。裝飾花紋包括云紋、雙龍儀,塔頂有覆鉢、相輪。</p><p class="ql-block">万佛寶塔不僅是嘉定的文化遺産,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寶。它見証了曆史的變遷,承載了文化的傳承。万佛寶塔的雕刻工藝精湛,雕刻內容丰富,具有典型的宋代風格。</p> <p class="ql-block">万佛石塔</p> <p class="ql-block">狀元鐘樓位于應奎山頂,鈡樓為八角三層,三層木窗外分別飾有8幅鈡狀的亂冰紋飛罩,体現了中国傳統建筑工藝的精巧和華麗。鈡樓高2002毫來,象征著鈡樓是在2002年建造的,而鈡体本身重1219公斤,寓意嘉定孔廟建于1219年。</p><p class="ql-block">狀元鈡的鈡体正面居中刻有“狀元鈡”三字,蒼勁有力,鈡腰上飾有72只石獅,象征孔子72門徒。鈡体上還鎸刻了嘉定曆代的3名狀元和189名進士的姓名,以示崇尚重教敬学之風。此外,鈡靈上刻有“魁”字,寓意愿莘莘學子鳴鈡奪魁。</p> <p class="ql-block">上海滙龍潭公園的文昌問位于上海市嘉定區南大街,与滙龍潭公園融為一体,是嘉定古城文化的重要遺存。文昌問始建于明万曆年間,最初為嘉定孔廟的附屬建筑,后因科舉文化興盛而獨立成閣,成為江南地區文人学子祈求功名,尊崇文化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文昌問的整体布局嚴謹,建筑風格承襲明代江南園林特色,飛檐翹角,雕梁畫櫟,檐下懸有“文昌閣”匾額,字跡遒勁有力,相傳出自清代書法家之手。文昌問之名源于道教信仰中的“文昌帝君”即掌管文運功名的神衹。古代科舉制度下,每逢鄉試、會試前,嘉定及周邊地區的学子常來此焚香祭拜,祈求金䅭題名。</p><p class="ql-block">文昌閣的建筑結构為兩層樓閣式建筑,底層以青磚砌筑,上層為木質框架。屋頂采用重檐歇山頂覆蓋黛色筒瓦,正脊兩端飾有螭吻,檐角懸挂銅鈴,風吹鈴動,清音還揚。</p> <p class="ql-block">打唱臺又稱百鳥朝鳳臺,位于潭東側草坪中央,坐南朝北,面積135㎡。原建于光緒十五年(1889),于1976年由閘北區塘沽路第二小学(原滬北錢業會館)遷至園內。戯臺結构按原樣恢复,藻井精致。井中斗拱拼成螺旋狀,雕有小鳥440只,朱漆飛金,絢麗堂皇。井外四角(角蟬)雕刻鳳凰,构成“丹鳳朝陽”的形態。在四石額坊上有12幅三国演義故事浮雕,是近代建筑藝朮之精品。</p><p class="ql-block">打唱臺部分木构件花飾采用了貼金工藝,修繕時工匠按照傳統做法,先在清理干淨的表面涂刷一度金膠油,再將金箔一段一段精心敷貼于綫腳面上,呈現出广燦奪目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百鳥朝鳳臺藻井</p> <p class="ql-block">竹林鳳鳴:滙龍潭公園內有一片竹林,穿過竹林可以到達滙龍潭,竹林中的小瀑布和水潭上的石板路為游客提供了獨特的游覽体騐。</p> <p class="ql-block">明忠節侯黃二先生紀念碑位于滙龍潭公園的打唱臺西北側,高8米余,基座為正方形,采用鋼骨水泥結构。該紀念碑于民国25年4月動工,6月竣工,11月6日辛亥革命光复紀念日舉行揭墓儀式。</p><p class="ql-block">侯黃二先生紀念碑是為了紀念明未清初的兩位著名抗清英雄侯峒曾和黃淳耀而建。侯峒曾和黃淳耀在清軍攻陷南京后,帶領嘉定民衆反抗清軍,最終城破后殉国。他們的英勇事跡在嘉定民間广為傳頌,紀念碑由嘉定全縣教職員工暨学生捐資建造。</p><p class="ql-block">碑文由縣人黃虞孫撰寫,金壇吳契宁書寫。碑文記彔了侯峒剪和黃淳耀的抗清義舉,表達了對他們志誠節義的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侯黃二先生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滙龍潭公園不僅以玉蓮池著稱,還擁有丰富的曆史和文化背景。公園始建于明朝天順四年(1460),經過多以改名和擴建,最終在1978年定名為滙龍潭公園。公園內有大量的古跡和古建筑,如怡安嘗、綴華堂、万佛寶塔等,展示了丰富的曆史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滙龍潭</p> <p class="ql-block">滙龍潭</p> <p class="ql-block">井亭位于滙龍潭公園內,始建于明正德年間,最初位于嘉定比門外約6公里路的橫瀝河畔。1977年,滙龍潭公園建設時,井亭被遷移列現在的位置。井亭全部由石料建造,四柱加一个人字坡頂,南、北兩根石柱間有石條相連,亭中間有石井檻,表明在原址時,井亭中間确實有一口井。亭中原來的水井,可供路人飲用,故稱井亭,又名六里亭、茶亭。</p><p class="ql-block">井亭原在嘉定鎮北至婁塘鎮間的北橫瀝西側,始建于明正德(1506~1521)年間,清咸丰十年(1860)毀,光緒元年重建,民国37年重修,1977年遷建于碧荷池旁。井亭的建筑風格獨特,亭頂的人字坡員東西向的,西邊的亭額上有“井亭”二字,表明西面是正面。井亭西側的兩根石柱上有文字“井深泉冽一臨酒无虞”和“南來北往休息有X”,東側石柱上的文字較為模糊,但也有“臨北瀝迎”等字。這些文字不僅展示了井亭的曆史痕跡,也反映了其作為公共設施的功能和用途。</p> <p class="ql-block">井亭</p> <p class="ql-block">井亭</p> <p class="ql-block">井</p> <p class="ql-block">石橋</p> <p class="ql-block">紫藤架</p> <p class="ql-block">200年的古楓楊(上海市編號991)</p> <p class="ql-block">古楓楊</p> <p class="ql-block">古楓楊</p> <p class="ql-block">百年枸骨(上海市編號1295)</p> <p class="ql-block">木綉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