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秋风

白云飞

<p class="ql-block">  明清两季,滇黔多事。《明史·贵州土司传》载朱元璋诏书:“霭翠辈不尽服之,虽有云南不能守也,则志已在黔”。在农耕时代,交通不便,一旦有当地豪强作乱,朝廷长鞭莫及。为靖边患,安定民心,朝廷就在边远地区安营扎寨、驻军屯田。时移世易,物是人非,昔日金戈铁马的古堡,“白马秋风塞北”的豪雄随风远逝;“杏花春雨江南”的婉约润物无声,军营渐渐成了炊烟袅袅的民居小镇。这其中,历经数百年的风霜雨雪、战火兵燹,能完整保存下来的已是寥寥无几,青岩古镇就是硕果仅存的其中之一。如今已是国家5A级景区了。</p> 有资料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军远征滇黔,在黔中腹地后驻军屯田,青岩屯逐渐发展成为军民同驻的青岩堡。明天启四年至七年(1624—1627年),布依族土司班麟贵建青岩土城,即今青岩城的雏形。其后数百年,经多次修筑扩建,土城垣改为石砌城墙,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 甲辰年的秋天,我从定广门(南门)走进了青岩古镇,一座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奉旨建造的石牌坊矗立在萧瑟的秋风中。正中的横额上,镌刻着道光皇帝的题额,正面是“七叶衍祥”,背面是“升平人瑞”,上端有“钦赐”二字。牌坊抱柱的四对石狮子造型奇特,既非安坐,也不躺平,而是以“下山虎”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艺术大师刘海粟称其为"实属罕见而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它们的雄姿勾起了我对“吹角连营、铁马冰河”的无限遐思。 漫步于古镇的主街,青石板铺就的街道随地势起伏婉转,两旁布满了设有重檐的明清时期的民居,前人脚步已然将青石板磨得光滑如镜,我真不舍得再踩上一脚,生怕那曾经倒映着岁月的影子随秋风远逝,那可是几百年前的青石堡呐! 此时的街上,行人熙熙攘攘,当街的铺面均已开门迎客,热锅里腾升起的烟雾,带着肉的浓香直往人的鼻子里钻;琳琅满目的工艺品,色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穿过人群,踏上前人走过的巷陌,我想去寻找古镇那真实的过去,在斑驳的墙角,聆听秋风传来那遥远的回音。 于是,我驻足在万寿宫前。据说有江西人的地方就有万寿宫,只因此宫供奉的是东晋时期的江西老表——许逊真君。青岩万寿宫是一个偌大的建筑群,有正殿、配殿、两厢和戏楼。江西人常在此相聚,万寿宫实际上也是“江西会馆”。他们相聚之余,也许酒喝多了,有人突发奇思,为许逊真君插上“双翼”,想送他混入八仙之列一起“瞒天过海”,只是“过海”有赖“神通”,没有“神通”许真人估计插翅也难飞。 慈云寺位于北街5号。始建于康熙年间,道光十二年重修。 转过街角,忽见一栋不大的院落,门楣上题着"状元府"三字。状元府是贵州第一个文状元——赵以炯的故居。屋内陈设简朴,木桌椅已现裂痕,墙上字画褪色,门窗上的木雕也没有了往日的光泽,唯有那"状元及第"的匾额还泛着暗淡的金光。赵家祖上从湖南迁居入黔,家境殷实,耕读传家,子孙大多学有所成,至赵以炯终成大器,高中状元。大院门前有一副对联“琴鹤谱志,论语传家”,这也许是主人家志存高远的写照吧。拂去历史的尘埃,赵家的家传依然是许许多多莘莘学子前行的灯塔。 在青岩古镇南街,还有一座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祠堂,名为赵公专祠,纪念的是青岩团务总理赵国澍。赵公乃“青岩教案”的主角,朝廷迫于法国人的压力,将其贬职,后在攻打花灯教时阵亡。 文昌阁是旧时读书人常去读书、聚会、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位于东街。建于明万历年间,乾隆年间重修,砖木结构,依山而建,为攒角重楼八角式。 迎祥寺是贵阳的古刹之一,始建于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有“黔山祖庙”之称。 张公馆原为蒋介石的侍从张尚钦及兄弟张尚全的住宅,为民国年间建筑,是青岩典型民居。 远离喧嚣的城市,又自成一统,青岩古镇成为乱世中一处“世外桃源”。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在青岩建立安宣点,把许多革命干部家属疏散到这里来。环境相对封闭的青岩古镇,接纳了许多献身于革命事业先驱者的亲人,周恩来父亲周懋臣老人、邓颖超之母杨振德女士、李克农和博古(秦邦宪)的家属都曾经在青岩住过。他们的故居,散落在青岩的街头巷尾。 <font color="#ed2308">周恩来父亲周懋臣老人故居</font> <font color="#ed2308">邓颖超之母杨振德女士故居</font> 午后,我寻到一处僻静小巷。这里游人稀少,石墙夹道,宽可走马,窄难容身,静谧而悠长。墙角野草丛生,间或有几朵不知名的小花探出头来。这便是青岩古镇的背街,抗战时期,李克农和孟庆树的家属就在街中院子里避难。电影《背影》也让背街火出了圈,成为网红打卡地,背街已然不“背”了。 北门边上的龙泉寺,山门竟涂成少见的白色,原来白色象征着吉祥和纯洁,也是佛教建筑的主色调之一。步入寺中,僧舍犹存,香火全无,草杂而树乱,心想此处已是人去楼空了。 信步登上寺边的北门城楼,城楼是原来的城楼,城墙显然有新修的痕迹。登楼远眺,城内青瓦连绵,巷陌交错;城外远处青山如黛,近处略显空旷,一座新修的石牌坊孤独地守候在路口。 午后的阳光洒在古老的街面,主街两侧的食肆人头攒涌,网红店“金必轩”里坐满了食客。路过一家“郑家拐角店”,我们特意拐进去,买了几个青岩有名的“状元蹄”。毕竟是本家的店,自然要支持一下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返程时,路过一座天主教堂。红色的十字架在古镇中显得格格不入。门前的说明牌记载,此乃清末法国传教士所建,它的存在见证了青岩作为黔中驿站的开放历史。教堂大门居然也有一副对联,我想这正是所谓的“入乡随俗”吧! 青岩古镇,不过是浩瀚星空里的一颗尘埃。人们赞叹它的古朴,却少有人真正懂得那些石头缝里渗出的沧桑。建筑会老去,故事被遗忘,唯有那青石路面,还将继续承载无数匆匆的脚步。 天色向晚,商铺陆续打烊,游人渐稀。我坐在石桥上,看最后一抹夕阳染红屋顶。一位小姑娘坐在农家小院的门口,认真地做着老师布置的作业,古镇即将沉入夜色,她会是古镇未来的主人么? <font color="#167efb">此图来自网络</font> <font color="#167efb">此图来自网络</font> <p class="ql-block">  有秋月高悬的古镇,还会迎来春花绽放的时节,岁月就在这季节交替中悄然前行。古老的青岩镇,我倒祈求它的时轮定格,不要在春花秋月的轮回中迷失自己,保持旧时模样。</p> <font color="#167efb">此图来自网络</font> <font color="#167efb">此图来自网络</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