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 ★汪慰★</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98999260</p><p class="ql-block">图片原创</p> <p class="ql-block">清晨六点,西街的老字号芋圆店已经飘出阵阵甜香。我循着香味走去,看见店门口排着长队,队伍里有背着书包的学生,提着菜篮的阿婆,还有像我这样专程来寻味的大学生。</p> <p class="ql-block">"来一碗芋圆!"我对着满头白发的老师傅喊道。他头也不抬,手上的动作却丝毫不停,从冒着热气的锅里捞出一颗颗圆润饱满的芋圆,动作娴熟得像在演奏某种古老的乐器。芋圆落入碗中的声音清脆悦耳,像是雨滴打在青石板上。</p> <p class="ql-block">这家店已经开了六十多年,老师傅从父亲手中接过这门手艺时,还是个毛头小子。现在他的女儿也在店里帮忙,三代人守着同一个灶台,用同样的手法做着同样的芋圆。我注意到墙上挂着的黑白照片,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泉州,照片里年轻的师傅站在店门口,笑容腼腆而自豪。</p><p class="ql-block">"要加花生还是红豆?"老师傅的女儿问我。我选了花生,看着他舀起一勺炒得金黄的花生碎,均匀地撒在芋圆上。花生碎落在芋圆表面的瞬间,发出细微的沙沙声,这声音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炒花生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第一口芋圆入口,软糯中带着韧性,芋头的香甜在口腔里慢慢化开。这不是那种工业化的甜,而是土地馈赠的天然滋味。老师傅说,他们用的都是本地槟榔芋,每天早上现做现卖,绝不隔夜。我想起昨天在菜市场看见的槟榔芋,表皮还带着泥土,像一个个害羞的胖娃娃。</p><p class="ql-block">店里最年长的顾客是位九十多岁的阿婆,她每周都要来吃一次芋圆。"我小时候,这家店就在了。"阿婆用闽南语说道,声音沙哑却充满感情,"那时候吃一碗芋圆要攒一个月的零花钱。"现在她慢慢咀嚼着芋圆的样子,像是在回味几十年的光阴。</p> <p class="ql-block">午后,我跟着老师傅的女儿去市场选芋头。她挑芋头的手法很特别,不是看大小,而是轻轻敲击听声音。"声音沉闷的才好,说明淀粉足。"她解释道。回店的路上,我们经过一家新开的奶茶店,里面也卖芋圆,五颜六色的,还加了各种配料。"那不是真正的芋圆。"她摇摇头,语气里没有不屑,只是平静地陈述一个事实。</p><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店里又来了几个大学生,他们举着手机拍个不停。老师傅依然专注地煮着芋圆,对镜头视若无睹。有个女生问能不能拍他制作的过程,他这才抬起头,露出今天第一个笑容:"拍吧,但别开闪光灯,会影响芋圆的颜色。"</p><p class="ql-block">天色渐暗,我坐在店门口的小板凳上,看着最后一碗芋圆被买走。老师傅开始收拾灶台,动作缓慢而细致。他的女儿在清点今天的收入,外孙子趴在桌上写作业。三代人同在一个空间里,各自忙碌却又和谐统一,就像芋圆的配方一样简单纯粹却经得起时间考验。</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老师傅送了我一小包生芋圆。"回家用开水煮三分钟就好。"他说。我小心地接过,感觉接过的不仅是一份小吃,更是一份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匠心。</p><p class="ql-block">回到学校,我偷偷的用小饭锅按他教的方法煮了芋圆。虽然味道不及店里的,但那份质朴的香甜依然让我感动。在这个追求新奇刺激的时代,能坚守传统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定力。泉州芋圆,不仅是一种小吃,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是流淌在闽南人血液里的乡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