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游1一一红色记忆

于艳

<p class="ql-block">  2025年清明节刚过,我们计划乘高铁去期待已久的山城重庆,只有2天时间,必须抓紧。一大早我们就出门直奔成都东站,只经过一小时车程到达重庆沙坪坝站。</p> <p class="ql-block">  对于我们这些50后来说,自打童年开始,我们这一代人就知道《红岩》这本小说,看过《烈火中永生》这部电影,其中的英烈,他(她)们的语言、他们的形象、他们的理想、他们的英勇无畏感动和激励了几代人……,这些事情发生在70多年前的重庆,今天我们来到这里,第一个要打卡的就是红岩村。</p> <p class="ql-block">  出了高铁站一一城市轻轨一一红岩巴士,到达红岩村,在这里我们主要参观渣滓洞和白公馆。</p> <p class="ql-block">渣滓洞看守所旧址</p><p class="ql-block">渣滓洞原为人工开采的小煤窑,因煤少渣多而得名。1943年,国民党军统局强占渣滓洞,改为看守所,把白公馆关押人员全部迁押于此。1946年底,关押人员全部迁回白公馆,渣滓洞一度关闭。1947年12月,渣滓洞作为重庆行辕第二看守所重新关人。1949年11月27日夜至28日凌晨,特务对关押人员进行集体大屠杀并焚毁男牢,180人遇难,15人脱险。20世纪60年代初重建男牢。</p> <p class="ql-block">警钟:在集中营内每隔一小时敲响一次,表示无异常情况发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米多高的墙上都有铁丝网,四周还有岗楼。</p> <p class="ql-block">  渣滓洞面积不大,中间的空地还没篮球场地大,这哪够200多人放风的。</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审讯室的墙上写着“洗心革面〞,桌上摆着生锈的手铐和脚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牢房内低矮潮湿拥挤。</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个牢房门口都写着曾经关押在这里的烈士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江竹筠就是我们大家心目中的英雄江姐,她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学运工作。1947年与丈夫彭咏梧一起到川东组织武装起义。1948年1月丈夫在起义中牺牲,她谢绝党组织的照顾,坚持到"老彭倒下的地方去继续战斗"。1948年6月因叛徒出卖在万县被捕,后转押渣滓洞看守所。面对酷刑,她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被狱中难友亲切地称之为"江姐"。1949年11月14日牺牲于电台岚垭。</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人都那么年轻漂亮</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些先烈只留下姓名和生平,却没有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狱中优待室</p><p class="ql-block"> 为了达到分化瓦解革命者的目的,狱方将男牢楼下一至四室设为"优待室",每天早晨六时开锁,至晚上五时闭锁,整个一白天都可以自由出入牢房,而其余各室只有放风时间才开锁。</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策反与营救:为了营救狱中的战友,党组织在不懈地努力。他们有组织地策反看守并取得成功,渣滓洞医官刘石人,看守黄茂才、唐友元、徐兴宗等冒险为难友送信送药,沟通狱内外联系。下图是部分被策反人员</p> <p class="ql-block">以下三封家书和重要资料因此保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狱中一些革命者成立了“铁窗诗社”,写了许多豪言壮语,只有极少部分保留下来,下图展览了12篇,落款均为XXX狱中遗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27" 大屠杀</p><p class="ql-block"> 1949年11月27日,离重庆解放只有三天,国民党反动派在溃逃前夕,下令对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者实行集体大屠杀。11月27日晚,刽子手将关押在渣滓洞的革命者一批批押往松林坡枪杀。由于开始较晚,行动缓慢,直到深夜,才枪杀两批二十多人,特务以"马上转移,要办移交"为名,将关押的人全部集中于男牢楼下八间牢房,锁上牢门,用卡宾枪对准牢房疯狂扫射,然后打开牢门,逐个补枪,再泼上汽油,纵火焚烧,180人殉难,仅15人脱险。</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高高的围墙下半部分曾有过缺口……</p> <p class="ql-block">围墙缺口</p><p class="ql-block">1949年夏天,该围墙因暴雨冲刷坍塌,狱方借故停止放风。经过难友们的斗争,狱方同意由难友们自行修复。难友们借机将木棒、碎石块等杂物混入修复的墙中。同年10月,该墙因雨水冲刷再次断裂,狱方再无暇顾及修复。一个月后大屠杀时,部分幸存者冲出燃烧的牢房,合力将该墙推倒突围,不幸遭岗楼上的特务扫射,仅十五人脱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关在牢房里先被扫射后又被浇上汽油焚烧的先烈,以及冲出牢房又被特务射杀的难友的照片真是惨不忍睹。</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虎口脱险的15个人,其中2人未留下照片,一人为女性。在这15个幸存者中,最长寿的活到2020年,共有2人高寿达95岁。</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渣滓洞参观出来,我们又围着高墙转了一圈,数了一下共有5个岗亭,就是这些可恶的岗亭当年射杀了许多先烈,我一边走一边说太可惜了太可惜了,只差3天重庆就解放了……</p> <p class="ql-block">  结束参观,我们看到许多人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他们有的白发苍苍,有的穿着校服,大家没有忘记为人民牺牲的先烈们,向他们致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我们又坐上红岩巴士,到一公里远的白公馆</p> <p class="ql-block">  进入白公馆院门,一尊塑像映入眼帘,那是许建业烈士。</p> <p class="ql-block">  “许建业”是谁?为什么他的塑像立在最显眼的位置?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答案,始终没有结果。我想会不会是“许云峰”的原型啊。参观回来我上网查了 一下“许建业〞如下</p><p class="ql-block"> 许建业(1921年-1948年),原名许明德,男,四川省邻水县延胜乡人,中共党员,中共重庆市工委委员,负责工运工作。一生从事工人运动,经历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革命斗争。红色经典小说《红岩》中主要人物之一的许云峰就是以许建业为原型创作。</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进入大门后需爬一个小坡到达白公馆看守所旧址。</p> <p class="ql-block">  院子里显眼的地方立着“小萝卜头”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特大喜讯,通过关押在楼二室牢房的黄显声传给狱中难友。平二室的罗广斌、陈然、刘国结、丁地平等同志当即决定:自制一面五星红旗。罗广斌拿出自己的红色绣花被面作旗面,大家动手将黄色草纸做成五角星。根据想象,将一颗大星放在中间,四颗小星放在四角,象征全国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红旗做好后,被藏于地板下。重庆解放后,在大屠杀中脱险的罗广斌回到牢房,取出了这面红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年龄最小的烈士</p><p class="ql-block">宋振中(1941-1949)系宋绮云、徐林侠幼子,出生8个月后即随母亲入狱。长期的监禁使其严重缺乏营养,造成发言不良,头大身小,难友们称之为"小萝卜头"。他利用年龄小,不易引起特务注意,行动较自由的条件。在狱中经常为难友们传递消息。狱中不能上学,经过难友们的争取,由罗世文、黄是声教宋振中学习文化。1949年9月6日与父母同时牺牲于松林坡,年仅8岁。</p><p class="ql-block"> 上图从左→右依次为襁褓中的小萝卜头以及他的父亲母亲。</p> <p class="ql-block">  “小萝卜头”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但他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其实他的父母都是我党地下工作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对新中国成立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 宋绮云(小萝卜头的爸爸)原名宋元培(1904年—1949年),中共党员。1929年由组织派到杨虎城军部工作,任中共西北特支委员、《西北文化日报》社长兼总编辑。西安事变前后对杨虎城部作了大量的统战工作,为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作出了积极贡献。1949年9月6日,被杀害于重庆歌乐山松林坡。</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起来小萝卜头的爸爸应该是西安事变的幕后英雄,是他们(包括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在作杨虎城和张学良的工作,逼蒋抗日……事后蒋介石又陷害杨虎城和小萝卜头爸爸,以至于最后杀害了他们。</p> <p class="ql-block">  小萝卜头在家中排行老七,上面有哥哥姐姐6人,上图是1948年哥哥姐姐们在西安的合照,经过千难万险转送到狱中父母手里。他们六人都活到了解放,但永远失去了父母及最小的弟弟。</p> <p class="ql-block">韩子栋越狱成功</p><p class="ql-block">韩子栋(1909-1992)山东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在北平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入狱。狱中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后辗转囚于北平、南京、武汉、湖南益阳、贵州息烽、重庆白公馆等监狱,始终未暴露中共党员的身份。1947年8月18日,他跟看守到磁器口镇上买东西,看守到牌友家打麻将,乘看守正在兴头上,便悄悄溜出,直奔嘉陵江,渡江后北上,逃出魔窟,进入解放区。解放后历任中央人事部副处长、一机部二局副局长、贵阳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贵州省政协副秘书长等职。1992年5月病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公馆大屠杀脱险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白</span>公馆大屠杀从1949年11月27日下午四时开始,进行到深夜。这时,渣滓洞不断打电话给白公馆,请求增援。特务将剩下的十八人交白公馆当天值班看守杨钦典看管,其余人赶往渣滓洞。难友们平时注意对杨钦典进行策反教育,使他在思想上比较同情革命者。在关键时刻,他弃暗投明,打开牢门。十八名难友在罗广斌的指挥下,冲出虎口,越狱成功。</p><p class="ql-block"> 谭谟在刑场身中四枪未死,爬出尸坑,侥幸逃生。</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白公馆大屠杀脱险的幸存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罗广斌(1924-1967)重庆忠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在成都被捕,先后关押于重庆渣滓洞看守所和白公馆看守所。1949年11月27 日大屠杀时越狱脱险。重庆解放后,在共青团重庆市委统战部工作,合著有小说《红岩》。</p> <p class="ql-block">  不得不提上图的罗广斌,他是在狱中自制五星红旗的参与者,他用自己的红色被面与难友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并藏起来,解放后回狱室翻找出来;他还是白公馆11.27大屠杀幸存者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是他指挥大家逃生,18人得以成功脱险;解放后他与人合作完成了《红岩》这本不可多得的小说。</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刑讯洞”,可见老虎凳等</p> <p class="ql-block">  从白公馆看守所出来,还有几个地方可参观,但需要爬很高的山。</p> <p class="ql-block">这山真是太陡了。</p> <p class="ql-block">  爬山太辛苦了,累得眼前发黑,缺氧了?歇歇脚。</p> <p class="ql-block">宋绮云烈士一家殉难处</p><p class="ql-block">此处原为戴笠警卫室。1949年9月6日,特务在此杀害了宋绮云、妻子徐林侠、儿子宋振中(小萝卜头)、杨虎城幼女杨拯贵四人。为掩盖罪证,特务将四人遗体埋于旁边的厨房内(下图长方形的坑里),并铺上三合土。1949年12月11日,四人的遗体被掘出收殓,1950年1月追悼大会后,灵枢被送到西安安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杨虎城将军及夫人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  杨虎城(1893-1949)陕西蒲城人。自辛亥革命举兵起义,锐志讨袁,参加北伐,屡建奇功。历任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国民联军第十路军军长、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兼西安绥靖公署主任、陕西省主席、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等职。1936年12月12日,与张学良将军联合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被逼出国考察。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回国参加抗日,被蒋介石监禁,先后囚于湖南、贵州、重庆等地。1949年9月6日被秘密杀害于重庆松林坡原戴笠会客室。2009年,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 <p class="ql-block">杨虎城将军被害遗体密葬原址</p><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6日,杨虎城及其幼子杨拯中被秘密杀害于重庆歌乐山松林坡戴笠会客室,其遗体被掩埋入此花台内(立碑处)。</p><p class="ql-block"> 重庆解放后,根据特务的交待和法医的验证,在此找到杨虎城将军忠骸。1950年,将军遗骸被运至陕西省长安县安葬。</p> <p class="ql-block">  国民党反动派真该千刀万剐,无数革命先烈被他们长期关押,失去自由,临了还要杀人灭口,真是丧尽天良。</p> <p class="ql-block">完成山上的参观,开始下山</p> <p class="ql-block">  白公馆与渣滓洞都是关押“政治犯”的地方,不同的是渣滓洞是个集中看管的地方,一堵高墙和岗楼把人围的死死的,绝大部分关押的是中共党员,而白公馆是建在山坡上的,相对比较分散,不光关押中共党员,还关押一些不听老蒋话的国民党重要人士,比如杨虎城将军。</p> <p class="ql-block">  当年看《红岩》小说时激动不已,今天到实地参观又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在这里看到了红岩小说中的江姐原型江竹筠,许云峰的原型许建业……《红梅赞》这首曲子我们是百听不厌,自觉不自觉地流下眼泪。革命成功真是不易,先烈们抛家舍业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子子孙孙幸福安康……我们应该永远怀念他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