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回韶山

吴忆沅

<p class="ql-block"> ——几位接待人员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主席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陈炳章,作为负责毛主席旧居安全保卫工作的韶山派出所的青年民警,彭秀芝,作为韶山接待所年轻貌美,根正苗红的服务员,两人同时担负了接待保卫毛主席的光荣任务。毛主席在韶山住了3天,他俩紧随毛主席3天,虽然30多年过去了,当这对年过半百的夫妇回忆起当年接待毛主席的情景时,幸福之情便油然而生。在韶山人民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之际,现在已担任湘潭市人民检察院税务检察室主任的陈炳章和湘潭市粮食局离退休工作科科长的彭秀芝向笔者披露了当年接待毛主席时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1959年6月25日下午6点45分,彭秀芝象往常一样,把松山一号寓所客房打扫着干干净净,把开水,洗刷用具备好,便来到寓所门前恭候客人。这时只见一个黑色小轿车徐徐驶进寓所前的坪里停下来。一位身材魁伟的首长从一辆黑色的“吉姆”小轿车中走下来。彭秀芝一见简直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不是毛主席吗?她想喊,她想问,但是不敢。毛主席伸出大手,笑容满面地向欢迎他的工作人员招手致意时,她只觉得全身微微发颤,热血沸腾而不能自己。多少年来,她就盼望毛主席回韶山来,甚至在梦中多次见到毛主席。而今毛主席真的来了,她怀疑自己是不是还在梦中。她使劲拧了把自己的胳膊,再看看周围的同伴,她这才相信,这回毛主席真的来了。这怎么不令她异常兴奋和激动,同时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此时她只有一个心思,就是一心一意当好毛主席的服务员,她和省委接待处的郭清云同志马上回到主席住所,为毛主席沏茶,为毛主席送上了香喷喷的消毒毛巾,也可能是心情太激动了,她给主席沏茶时,竟将热水瓶盖往茶杯上盖,直到茶水往来溢时才发觉。</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来了松山一号寓所后,先是忙着接见当地的“山神土地”(毛主席指的是韶山公社,大队负责人),而后又忙工作一直到凌晨4点多才开始休息,第二天早晨不到6点,主席起床穿好衣服洗刷完毕就独自出去了。她赶忙打扫主席房间的卫生。然后打电话给胡所长,要求和主席一块照个相。没过多久,省公安厅和负责保卫工作的宁副厅长给她来电话,告诉主席参观旧居后正向韶山学校走去,过会就要与韶山学校师生一块照相了,要她赶过去。</p><p class="ql-block"> 她一路小跑来到儿童桥,此时毛主席已到了韶山学校的操坪,很多人围在他的身边,她急了,就拼命往的群里挤,一边挤一连喊,请让一下,给主席送毛巾去。这一招还真奏效,人群自动让开了,她很快挤到主席身边,站在为主席献花的少年队员彭淑清的后面,听主席与少先队员说话,是那么幽默风趣,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一股幸福的暖流即刻流遍了全身。原来的紧张情绪顿时飞到了九霄云外。她此时站在毛主席身边能和毛主席一块合影,这是令她多么开心的时刻呀!</p><p class="ql-block"> 与毛主席照完相后,她掂记着主席还没吃早饭,便赶快沿韶河堤岸跑回松山一号休息室,正好主席也抄近路回到了寓所。主席的食欲不大,吃的非常简朴,吃完早餐后就休息了。下午2点毛主席起床了,他穿着睡衣,见她进去倒茶,就亲切地问她是哪里人,多大年纪,读了多少书?她告诉主席她家住银田寺那边。提到银田寺,主席的话就多了。他问,“银田寺的白庙里有棵白果树你晓不晓得?”她说:“晓得,从小就在那里读书。”主席又问:“那你还晓不晓得团防局长杨俊岩吊死在那棵白果树下?”“不晓得。”主席又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告诉主席:“叫彭秀芝”“什么秀?”“秀丽的秀,”“什么芝?”“草头芝。”“你晓得芝字的含义吗?”“不晓得”。主席解释给她听:“你的这个芝与我的那个之是一个意思,是灵芝草的芝,灵芝草是一种贵重的药物。”主席在问她读了多少书后,鼓励她今后还要好好学习。 大概人都对伟人存有一种神秘感,在未见到伟人之前就非常想见到传人,真见到伟人后便又紧张的拘束,而一但与传人接触后,便又深感伟人的随和。彭秀芝与主席短暂的相处两天中,就深深地感受了这一点,她只觉得和有些官不大但官气十足的的人比起来,主席作为亿万人民的领袖,却是那么地随和,那样的平易近人,真是天壤之别。</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陈炳章一直担负着毛主席旧居的安全保卫工作。</p><p class="ql-block"> 主席5月25日晚到韶山的消息已经在内部传开。但领导上并没有通知他第二天的具体接待任务。6月26日早晨,他照例早早地起了床,照例到旧居山前屋后检查安全情况。6点左右,他发现南岸塘基上一群人往象鼻山上去了,这时才知道是大首长来了,半个小时左右,才看到那群人到了土地冲往下走,到了谢家屋场上首塘角处,看到有人在用手杖敲六角刺,并说这个地方还有羊古獭(即六角刺),他仔细一看,说话的不正是主席吗?只见毛主席正在不断地和大家谈话,指着田里的禾询问每亩能打多少斤谷,当时有人回答,禾长得很好,产量很高,主席说:“这一块田我种过,你割下禾最多能打400多斤。”后到了谢家屋场前坪,到老邻居家去看看,然后观察旧居,陈炳章则在主席前一步逐间逐房的检查。接着主席便和前来看望的人员一起合影。合影完毕,胡所长便通知他赶快到韶山学校去,毛主席马上要去那里。</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来到学校,师生们欢呼着从各个角落跑出来,后来听说毛主席要和他们照相,全校顿时一片欢腾,他们在学校台阶前站好,一名少先队员给毛主席系上红领巾,主席笑着问他,“你不要了?”“送给您。”“你真的送给我了,那我就把它带到北京去啰!”</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戴上红领巾笑着对同学们说,“你们看,我年轻多了,现在都变成了少先队员啦!”大家听着毛主席风趣的话,发现了了阵阵幸福的笑声。撮影师侯波便咔嚓一声,撮下了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珍贵镜头,被诗人藏克家称为“仿佛能听到笑声的照片”。 可是,不知有谁细心地看过没有,在这张能听见笑声的照片中,唯有站在毛主席身后的韶山派出所所长胡光祥没有笑,瞪着一双大眼好象在寻找什么。这张照片在文革时期翻拍时,只好又把胡所长的照片重新翻拍了一次。</p><p class="ql-block"> 胡所长为什么没有笑,至今没有人披露此事,只有胡所长和陈炳章两人心里最清楚 。</p><p class="ql-block"> 原来毛主席来到韶山学校,参观小学部教室后,在操坪一角坐下休息时,罗瑞卿部长找到胡所长问,这边有没有近路直通芦家湾。胡所长介绍情况后,便决定主席与师生照相后不出学校大门而从学校后门回松山一号寓所休息,胡所长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陈炳章,让他赶快把学校通往芦家湾的门打开。陈炳章找学校总务老师,借了把钳子,把芦家湾通向学校的篱笆门撬开,等陈炳章再回到前坪时,胡所长正站在主席身后,但他此时根本没有心思照相,他掂念陈炳章的任务完成了怎样了。此时他已看到了站远处的陈炳章,但不能示意又不能大声喊。心里急的不得了,因此,尽管主席与少先队员风趣幽默的对话引起师生们欢快的大笑,而他此时心情特别紧张,这叫他怎么笑得起来呢?</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6月27日下午1点30分离开韶山冲。</p><p class="ql-block"> 领导上交给陈炳章和彭秀芝一个特殊任务,清理主席住所。胡所长对陈炳章说:“凡是主席房间留下的文件,材料等一应杂物,都要及时清理,上交或当场烧掉。”当陈炳章和彭秀芝在毛主席的卧室清理时,发现字纸篓里有撕碎的废纸团,他俩把纸篓拿到开水房,小心翼翼地将撕碎的纸团打开,是红色的十行竖格的信笺纸,纸上写满草书,一看便知是主席的手迹,一种好奇心趋使他们把撕碎的纸一块一块地拼起来,发现是毛主席用毛笔书写的《到韶山》诗词手稿,共有5张纸,写有到韶山的年、月、日,因为是草体,有些字一时看不清,这时还有一位同志前来观看,大家一起反复揣摩,终于把全诗给读完整了,当时他们印象最深至今不忘的是诗词草稿与后来公开发表的那首《到韶山》两处不同之处,一句是“别梦依稀咒逝川”,而当时草稿上写的是“别梦依稀哭逝川”,后来发表时将当时的“哭”改成了“咒”,另一句是“黑手高悬霸主鞭”,而当时草稿上写的是“黑手高悬霸王鞭”。发表时将“王”字改成了“主”字。至于主席是什么什么将这两个字改过来的,至今仍无人知晓,只有等史学家和文学家们去研究考证了。</p><p class="ql-block">(1993年10月31日载《亚太经济时报》)</p>